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西方翻译史学研究:任务、方法与意义
    谭载喜
    2021, 157 (2):  1-7. 
    摘要 ( 89 )  
    本文的关注所在,是把西方翻译历史研究本身作为对象物的翻译史学研究。文章聚焦于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相关研究的任务、方法和意义。文章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从作为“彼时和彼地”的西方翻译史学研究中获得对“此时和此地”的我们的有益启示,从而在经济和学术全球化进程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促进我们的翻译和翻译史学研究继续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批评的历史反思、现实问题与发展路径——兼评《批评之批评:翻译批评理论建构与反思》
    胡陈尧, 许钧
    2021, 157 (2):  8-12. 
    摘要 ( 76 )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翻译批评的功能与价值得到重视,翻译批评研究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批评之批评:翻译批评理论建构与反思》一书梳理了翻译批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批评者的目光检视翻译批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进程,以期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翻译批评的发展路径加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
    史芸, 杨枫
    2021, 157 (2):  13-17. 
    摘要 ( 95 )  
    当下,副文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译本阐释与批评中,其中尤以文学作品较为突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华典籍所含的丰富副文本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文学典籍《金瓶梅》四个英译本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由此呈现的各译本形象:1927年朱翠仁着力打造了一个带有情色意味的东方传奇故事;1939年的米奥本是一部家族冒险史;而埃杰顿建构的是一部精神分析的佳作;2013年芮译本则展现了诗画一体的亚洲经典艺术作品形象。借助副文本理论,《金瓶梅》的域外形象演变得到了历时与共时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对外政治话语翻译:原则、策略、成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
    司显柱, 曾剑平
    2021, 157 (2):  18-24. 
    摘要 ( 111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可接受度高、传播广、效果好,这一方面因为翻译时实施了有效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源于制订了正确的翻译原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经验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对外翻译的历时考察
    吴赟, 姜智威
    2021, 157 (2):  25-29. 
    摘要 ( 77 )  
    作为一种以信息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公共外交手段,国家对外翻译在传播价值观念、增强软实力与建构国家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对外翻译工作从建国之初便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长期规划,并随着世情与时局变化持续发展。本文选用公共外交视角,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的国际形势及相应对外战略为背景,以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事件为分期节点,历时梳理中国对外翻译工作的政策规划与实践成果。考察发现,七十余年间,国家对外翻译的传统外交属性逐渐转向公共外交属性,参与主体由官方主导转向官方民间互动、中方海外合作,翻译导向由满足自身需求转向关注受众的需求与接受,传播渠道越发注重市场规律及多媒体资源挖掘,输出文本内容与题材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术语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许明武, 罗鹏
    2021, 157 (2):  30-34. 
    摘要 ( 101 )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术语翻译研究论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术语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术语翻译的热门领域为科技、中医和法律,研究热点为翻译策略、术语英译、机器翻译和译者术语能力。文章归纳总结出目前术语翻译研究的不足在于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缺少跨学科合作,并提出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如术语翻译史、术语翻译教育、术语翻译跨学科融合和中国特色术语外译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因译而思:修辞风格、背景化与运动事件翻译
    吴建伟
    2021, 157 (2):  35-40. 
    摘要 ( 44 )  
    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理论阐释的是概念结构与语言的形态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语言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别并不在于何种信息在何种语言里不能表达,而在于何种信息在何种语言里更能获得习惯性和背景式的表达。这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修辞风格,进而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解读,是译者在面对类型特征不同的语言时无法忽视的方面。本文基于汉英翻译作品,比较汉英运动事件表达上的偏好,分析其对修辞风格的影响,讨论译者可以采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英语概念隐喻汉译的具身认知取向
    黄春芳
    2021, 157 (2):  41-45. 
    摘要 ( 83 )  
    概念隐喻是一种具身的思维模式。法律概念隐喻也是基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在法律语境中的认知联想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突显了认知的具身性。英汉法律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因具身认知的共性和差异而呈现一致性和差异性。隐喻翻译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鲜有对法律概念隐喻翻译的具身性研究。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观,通过英汉翻译实例,研究法律英语概念隐喻的具身性,探讨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拓展认知翻译学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言
    汉语佛典在美国的英译及现状研究
    蒋平
    2021, 157 (2):  46-51. 
    摘要 ( 73 )  
    汉语佛典在美国的英译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主要集中在美国西部,包括华人、日本学者和美国本土学者做出突出贡献。三种群体的翻译组织方式、译者身份与人员结构、翻译标准与翻译质量不尽相同。其中,位于旧金山以北的华人佛经翻译会的翻译组织方式、翻译标准与翻译质量最为可靠。日本学者上世纪末启动的翻译计划则应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草纲目》译本源流及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启迪
    刘娅, 刘明计, 钟坤
    2021, 157 (2):  52-55. 
    摘要 ( 145 )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1596年,金陵本《本草纲目》一经刊行问世,就凭借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广泛传播至亚洲、欧洲、美洲的众多国家,并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文字。本文结合《本草纲目》的译本源流,对罗希文英译本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旨在使《本草纲目》研究者对此巨著的成书、传播、译本源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研究
    尹鸿涛, 曹微微
    2021, 157 (2):  56-60. 
    摘要 ( 89 )  
    《墨子》一书作为中国重要典籍,其思想博大精深。墨学西传效果如何,或可借助于接受美学一窥其貌。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对《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即梅贻宝、伯顿·沃森、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如何影响读者的接受效果。研究发现,译文虽不完美,却尽力贴合了那个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得译者和作者、目标读者和译本视野融合得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教学指南》背景下“翻译概论”课程设计的思考
    文军
    2021, 157 (2):  61-64. 
    摘要 ( 62 )  
    “翻译概论”是翻译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理论课程。本文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从课程定位的调节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活动的延展性和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四方面论述“翻译概论”课程设计,认为课程设计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势研究
    杨正军, 何娟
    2021, 157 (2):  65-69. 
    摘要 ( 36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课程并非是独立于社会及其场域的客观存在,也并非与价值无涉,其开发和建设强调价值取向的合理定位,并在系统内外因素的张力中动态发展:或以某种价值取向主导,或以多种价值取向共现。翻译的语言服务性、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性以及学习者个体发展意识的自觉性决定了翻译课程在个人、群体、社会等多元主体利益交互作用下负载不同的价值取向。主体间性的课程价值自觉能满足彼此的内在需求和行动意向,使翻译课程彰显更强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译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医疗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宇波, 张威
    2021, 157 (2):  70-75. 
    摘要 ( 71 )  
    本文是对2000年至2019年发表于SCI,SSCI以及A&HCI学术期刊上的医疗口译研究学术论文的综述。所选论文的研究主题分为医疗口译的社会法律环境、医疗口译实践与医疗口译教育培训三类,研究方法分为纯实证、偏实证、偏非实证与纯非实证四类。本文指出:1)医疗口译研究跨学科趋势进一步突显;2)口译研究与医疗研究尚未实现充分融合,二者跨学科合作或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3)医疗口译实践是医疗口译研究的主流话题,未来研究应加强医疗口译社会法律环境及教育培训的研究。同时,本文认为,国内医疗口译研究与国际研究同行之间存在较大鸿沟,应在研究主题上更贴合中国医疗口译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研究——基于工作记忆容量和词汇加工速度的探讨
    韩晓, 费晓东
    2021, 157 (2):  76-81. 
    摘要 ( 53 )  
    本文聚焦口译过程中与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密切相关的工作记忆容量和词汇加工速度,以口译成绩、译语产出反应时及总时长为评价指标,探讨日汉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交替传译过程中词汇加工速度的作用效应要强于工作记忆容量,且词汇加工速度能够促进认知资源的有效分配,加强工作记忆容量的作用效应;(2)词汇加工速度主要作用于源语听力理解阶段和伴随语码重构的译语产出阶段,工作记忆容量主要作用于伴随语码重构的源语听力理解及译语产出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学工作坊论文选登
    不同方向的英汉同传对信息加工质量的影响—一项基于译员调查的实证研究
    徐翰
    2021, 157 (2):  82-87. 
    摘要 ( 31 )  
    同传的方向性一直是口译研究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语言方向对信息加工质量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为依据,在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探讨英汉同传的信息加工特征,以及同传方向对同传质量的影响,旨在揭示同传的非平衡性加工机制,探索注意力失衡的内在规律,为同传培训活动和口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西方术语在中日翻译传播的路径及启示
    杜薇
    2021, 157 (2):  88-93. 
    摘要 ( 49 )  
    本文通过考察《近代中日词汇的缘起》中九个英语术语的日语翻译及其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历程,总结术语翻译传播的七种有效路径,即:1)初译语言的自我演进;2)译名的优胜劣汰;3)专业领域学者的精心挑选;4)译者或使用者的不断修正;5)民众的逐渐理解、接受和使用;6)政府以文书形式的确定;7)术语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质而言之,西方术语在中、日两国翻译传播的得失对当下中国重要政治术语的外译具有借鉴与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