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1年, 第15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文化外译
    译史纵横
    口译研究
    词语译研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翻译修辞批评的几个维度
    陈小慰
    2021, 156 (1):  1-6. 
    摘要 ( 691 )   PDF(1184KB) ( 2028 )  
    翻译修辞批评指从当代修辞视阈对翻译现象、产品、行为及与其相关联的主体及制约因素进行的研究、评价与解释,以诱导和促进理解与合作为其基本理念和最终目标。文章从翻译修辞批评与翻译研究大趋势深度契合这一基本点出发,在梳理翻译修辞批评的内涵、准则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围绕翻译认知、翻译主体、译文话语、翻译语境、语篇类型、策略运作等,对翻译修辞批评的几个主要维度展开探讨,提出翻译修辞批评应被视为翻译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范式,以深化对翻译行为本质和特性的认识,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助力中国对外话语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王一多
    2021, 156 (1):  7-12. 
    摘要 ( 354 )   PDF(1473KB) ( 365 )  
    网络翻译批评之所以迸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与网络这个媒介的性质息息相关,更与其传播信息的方式、过程和模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正是因为借助了网络传播的途径,翻译批评才能够突破原有的批评模式。本文以冯唐版《飞鸟集》为例,探讨其出版之后在网络上引起的一系列批评,及由此所形成的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网络翻译批评的信息传播结构和意见传播结构,以及这一网络翻译批评模式在将来翻译活动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继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思想发生学的理论原则
    高圣兵, 陆孙男, 奚洋
    2021, 156 (1):  13-17. 
    摘要 ( 266 )   PDF(1090KB) ( 69 )  
    思想的社会历史性、人身性和实践性,反映了其发生和发展的核心基础。翻译实践活动是翻译思想发生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实践过程是译/论家翻译思想的“母体”,是思想发生的“现场”;社会历史语境是思想发生的外部认知条件;译/论家的知识和学养是其作为认知主体对实践活动产生认知、建构思想的“能动机关”,是译/论家主体发挥的内在基础。这也构成了以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思想发生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在“实践性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下,可从“翻译思想谱系学”“翻译思想个体发生学”“翻译思想语篇发生学”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该研究基于翻译史及翻译思想研究的既有成果,尝试构建翻译思想及翻译史研究话语体系,并通过对思想的研究,拓展翻译文化研究的空间,推动史论研究和元翻译史研究,彰显翻译史的学科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新时期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理念更新、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贾文波
    2021, 156 (1):  18-22. 
    摘要 ( 653 )   PDF(1276KB) ( 1144 )  
    本文认为,在当下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政治文献对外翻译有必要在翻译理念上有所更新。本文就为什么及如何更新翻译理念进行了阐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并自塑良好的中国形象,“紧扣原文”的旧观念亟待突破,翻译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同时强调,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我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应更新理念,着眼于国际通行的政治话语规范,用贴近译语“自然文体”的语言进行翻译,这有助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并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一句话,新时期我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要有更大起色,理念更新、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音译汉读及其文化价值
    刘祥清
    2021, 156 (1):  23-27. 
    摘要 ( 227 )   PDF(1098KB) ( 84 )  
    汉语音译有语音对应法和音译汉读法两种。现有汉语音译研究基本上以语音对应法为基础,忽视音译汉读法。文章梳理汉语音译方法研究现状,重新界定音译汉读法,提出音译汉读新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文化价值。在汉语音译实践中,适当使用音译汉读法,正确认识音译汉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融合赋能的应用翻译教育教学探索
    周丽敏
    2021, 156 (1):  28-32. 
    摘要 ( 223 )   PDF(1245KB) ( 79 )  
    应用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理论研究和策略及技巧研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应用翻译人才短缺和人才质量短板日益突出。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因素已成为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和要素,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翻译教育技术逐渐升级和普及的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本文以培养应用翻译人才为中心,探索应用翻译理论、应用翻译技术学科构建、教育的外延提升等因素对翻译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影响,肯定了应用翻译教学核心是师资,师资和教材是应用翻译教学的两大瓶颈,对这些因素的多维融合赋能应用翻译教育教学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外译
    文化外译中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关系研究——以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为例
    黄勤, 信萧萧
    2021, 156 (1):  33-38. 
    摘要 ( 556 )   PDF(1286KB) ( 723 )  
    本文拟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依托,从译者身份的角度对比分析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的译者行为,阐明不同的译者身份对其译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沙博理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和王际真的市场化译者身份在译本选择和译本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译者行为痕迹。在译本选择上,沙博理属于“任务指派型”,表现为全选原文本的求真行为,而王际真偏向“自主选择型”,侧重节选原文本的务实行为;在译本表达上,沙博理更多表现为政治务实下的求真行为,而王际真则倾向于以求真为本的市场务实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翻译之道——以农史学家石声汉的学术外译为例
    周鹤, 张保国
    2021, 156 (1):  39-43. 
    摘要 ( 238 )   PDF(1160KB) ( 74 )  
    钩沉学术外译史料对学术外译具有鉴往知来的价值。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史学家石声汉的学术翻译成就遭其农史建树的“掩蔽”。本文通过梳理其学术翻译实践,总结他“学术强国”的翻译动机,“今译+自/英译”的外译模式,以及重视学术译名统一、尊重原作与读者、重视语内翻译等翻译观念。石声汉的学术外译促进了国外汉学家对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和对中国农学典籍的翻译,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也给中国学术外译提供了切实借鉴,启发学界思索中国学术的海外直接传播之道、外译之道和外文书写之道;同时提醒学界中国学术外译的质量有赖坚实的中国学术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及其对接国际学术的视野与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尔雅·释诂》注疏英译的正文本化
    李志强, 赵晓骏
    2021, 156 (1):  44-49. 
    摘要 ( 224 )   PDF(1402KB) ( 60 )  
    《尔雅》是现存最早的古汉语训诂、类名、百科著作,其历代注疏之作众多。《尔雅》为故训汇编文本,对其英译若按照普通文本处理,则译文内容不免失于简浅,难以传达《尔雅》的深层内涵。因此,本文以《尔雅·释诂》英译为例,提出把其注疏文本“正文本化”的翻译方法。注疏文本作为《释诂》的副文本,既包含对正文词义的详细注解,又能体现汉语辞书的解经之用和训诂方法。在英译时,通过将《释诂》注疏文本“正文本化”,可将《尔雅》文本内涵充分展现。调整后的译文由三种文本构成,即核心文本、辅助文本和注释文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构建
    张德福
    2021, 156 (1):  50-53. 
    摘要 ( 211 )   PDF(1316KB) ( 79 )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典籍对外译介的客观要求,直接关乎中国典籍在异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然而对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探研迄今鲜见。本研究以现代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探析文化涵化的意涵,并结合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实际,构建一种基于传播系统的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藉此促进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试论梅兰芳剧团赴美公演事件中的京剧舞台翻译策略
    张佳东
    2021, 156 (1):  54-59. 
    摘要 ( 331 )   PDF(1103KB) ( 516 )  
    戏剧翻译一旦面向舞台便颇为棘手,鲜有人问津。京剧是一种极重剧场性的戏剧,它活在演出文本而非剧本文本中,对外推介京剧当以舞台表演形式为佳。上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团队赴美公演,以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和经典的艺术形象使中国戏曲蜚声国际,成为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本文从出访目的、赞助者身份、译者地位、翻译内容与难点、翻译与传播体系的关系等角度深度探讨该事件中的翻译活动,以期对当下中国京剧翻译及其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科技翻译之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论徐光启和傅兰雅的翻译思想
    李腾龙
    2021, 156 (1):  60-64. 
    摘要 ( 404 )   PDF(1332KB) ( 661 )  
    晚明之际的徐光启积极投身于翻译事业,使翻译从宗教殿堂走向现世市井,实现了中国翻译第一次质的变化;清末的傅兰雅在华从事翻译二十八年,孜孜于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并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理论升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两人是解读中国近代翻译史和思想史的关键人物。本文分别阐释了徐、傅的翻译思想,并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置于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中去比较分析,把握其思想产生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走向,进而探究明清两代科技翻译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明清科技翻译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以期完善中国译学思想史相关研究,推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译研究
    汉英会议口译中的旅程隐喻——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盛丹丹
    2021, 156 (1):  65-70. 
    摘要 ( 246 )   PDF(1290KB) ( 78 )  
    本文应用汉英会议口译平行语料库,基于描述性翻译研究范式和认知隐喻翻译研究路径,以旅程隐喻为例考察总理记者会汉英口译中隐喻口译的策略类型及其使用分布。从源语和译语出发进行双向考察发现,隐喻口译策略可归纳为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和隐喻化四类;译员的隐喻口译策略选择和使用偏好体现了机构口译规范的制约以及译员群体概念化方式的倾向和偏好,揭示出译员通过隐喻的概念和人际功能的结合试图实现或强化话语功能的目的以及译员作为话语参与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译信息传播中的语信丢失与应对
    王云华
    2021, 156 (1):  71-76. 
    摘要 ( 371 )   PDF(1441KB) ( 651 )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信息传播一样,因噪音干扰,口译语信传播中会发生丢失现象。基于信息传播理论,本文回顾了传播学领域中几种较有影响力的传播模式,依据传播过程所涵盖的基本要素,对口译传播本质和传播模式予以探讨,对口译信息传播中语信丢失的原因展开分析,针对语言噪音、心理噪音、生理噪音、社会噪音等造成的语信丢失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译前核实和译后补救。前者包括直接核实和间接核实,后者包括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译前、译后着手,预防、补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语信丢失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词语译研
    报道动词的评价意义及英译考察——以王熙凤的“笑道”为例
    丁立, 刘泽权
    2021, 156 (1):  77-82. 
    摘要 ( 243 )   PDF(1381KB) ( 79 )  
    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对比了《红楼梦》前56回报道王熙凤话语的“笑道”及其四个英译本的对应译文,旨在建立隐性评价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索多译本比较批评的考察路径。研究发现,原文“笑道”体现了情感与判断意义,凸显了熙凤在不同交际情景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生动形象,而四译者对“笑道”的评价意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译本展现出不尽相同的熙凤形象与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具体来说,霍译省略了大量快乐资源,但对判断资源把握准确;杨译在显化方面做的努力最多,但部分不满意和安全资源处理不当,评价意义与语境失协;邦译对“笑道”的形式“亦步亦趋”,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乔译中负面判断资源凸显,体现了译者对人物的评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术语翻译和译名统一问题——以categorical imperative、lost generation和trace的汉译为例
    曹明伦
    2021, 156 (1):  83-88. 
    摘要 ( 253 )   PDF(1317KB) ( 100 )  
    外来术语翻译和译名统一问题是中国学术界长期面对的普遍性问题。术语翻译不准确,或者译名不统一,不仅会增加读者的认知成本,妨碍正常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甚至会对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造成误导。误译术语大多是因译者脱离语境、望文生义所致,一名多译则是因译者视域狭窄、缺乏文化传承和学术积累意识。翻译术语必须结合其文本语境,并认真考查产生该术语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而自具衡量,即义定名。与普通词汇不同,术语确指单一概念,因此翻译术语还必须考虑其一致性或统一性。了解甚至熟悉术语涉及的学科领域或知识范畴,有助于译者决定是沿用已有的译名还是重新翻译出更合适的术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交术语“新型大国关系”英译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王晓莉, 胡开宝
    2021, 156 (1):  89-94. 
    摘要 ( 373 )   PDF(1389KB) ( 303 )  
    本文以英美两国主流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考察“新型大国关系”英译在英美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发现,英美主流媒体报道中该术语存在多种译法,就“大国”一词而言,相比中方译法“major country”,英美更倾向于使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major/great)power”。此外,英美主流媒体有关“新型大国关系”报道所涉及的话题有同有异,但在对该术语的认知和态度上较为一致,在支持该理念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担心和疑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