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
    方梦之
    2021, 158 (3):  1-6. 
    摘要 ( 2192 )   PDF(1411KB) ( 731 )  
    翻译策略,古今中外论者众,然关注其本源者寡。本文提出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的概念,讨论翻译策略的渊源与功能,阐述三者的作用及关系。翻译的元策略由直译、意译、音译构成,是其他翻译策略之源,具有涵括力和统摄力,可用于比照、分析或描述其他策略,是翻译策略之策略。翻译的总策略把握大至某一翻译项目、小至个别文案的翻译导向,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一以贯之。翻译的分策略运作于译者的股掌之上,针对词、句和语段层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归中国传统译论的原点
    陈大亮
    2021, 158 (3):  7-12. 
    摘要 ( 1864 )   PDF(1184KB) ( 126 )  
    为了摆脱中国传统译论的困境,论文运用回归中国传统译论原点的研究思路,历时梳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脉络与概念史,追溯其文史哲美传统。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传统译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信”和“美”两条主线,境界哲学是其哲学基础,境界是其元范畴,在理论性质上表现为三个合一。这四个研究发现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文影响下的译者屈从与焦虑探究
    王世钰
    2021, 158 (3):  13-17. 
    摘要 ( 1850 )   PDF(1184KB) ( 124 )  
    对秩序优先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占据优先权的译文会给译者施加精神权威影响。在这一影响下,当译者发现前驱译文出现纰漏、需要改进时,译者往往屈从于优先权的影响,违心沿用秩序优先的译文,避免让自己陷入与前驱者竞争的焦虑,但译者亦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承受着对自己消极翻译的怨艾,对前驱译文负债的焦虑,放弃了自己作为迟来者所享有的升华机遇。而保持新译与前驱译文之间的竞争关系,修正前驱译文之不足,不但可使译者获得较精致形式的快乐,也将助益翻译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实现美学意义上的觉醒与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中医药海外传播与译介研究: 现状与前瞻(2009—2018)
    訾晓红
    2021, 158 (3):  18-23. 
    摘要 ( 1964 )   PDF(1345KB) ( 170 )  
    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译介对于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反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2009至2018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博士论文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中有关中医药海外传播与译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对十年来中医外译的研究选题、研究主体、学科专业、项目类别进行分析,对相关研究反映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四点建议:拓展研究视野、加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拓宽高层次多语种人才培养渠道、增加政策扶持力度,旨在为未来的中医药译介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提高中医药外译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视角下抗战期刊《时与潮》的军事译文研究
    罗天, 唐女杰
    2021, 158 (3):  24-28. 
    摘要 ( 1703 )   PDF(1569KB) ( 67 )  
    《时与潮》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发行的一本以译文为主、影响深远的期刊。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拉斯韦尔“5W”和马莱茨克的传播学模式,梳理《时与潮》的军事译文,分析其传播模式和效果。研究发现:在抗战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期刊短文,面向广大抗战青年,大量译介了军事新闻与评论,及时有效地向大后方输送了国际战事消息,凝聚了全国民众的抗战信心,促进了抗战文艺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P1+of+NP2”特殊隐喻结构:识解与汉译
    栗霞, 王蓉
    2021, 158 (3):  29-33. 
    摘要 ( 1771 )   PDF(1245KB) ( 72 )  
    特殊隐喻“NP1+of+NP2”是一种内容简约明畅、结构平衡对称的表达。翻译这种结构时,若单纯进行归化或异化处理,可能会隐没译入语所表达的部分信息,或者给读者带来理解困难。可以凭借认知语言学的体认原则,考察“NP1+of+NP2”特殊隐喻结构的认知理据,呈现其在译入语和译出语中的不同表达取向。在“NP1+of+NP2”特殊隐喻结构的翻译策略上,要依据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并结合Newmark隐喻翻译七原则采用不同的解决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翻译传播中的“改造式翻译”: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视角
    邹常勇, 朱湘军
    2021, 158 (3):  34-38. 
    摘要 ( 1918 )   PDF(1183KB) ( 205 )  
    互联网给青年草根译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也催生了“改造式翻译”这种独特的网络翻译传播现象。“改造式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中注入自身或社会经验、网络流行话语等来解构源文本,甚至故意用娱乐性、搞怪式的语言,产出与源文本具备相关联想性,却并不一定忠实的译文的行为和结果。“改造式翻译”现象散见于网页、论坛、微博、字幕组等,是网络流行话语与网络翻译行为融合之后的结果,具有温和抵抗、戏谑狂欢、自我赋权等青年网络亚文化特质。对于“改造式翻译”,须进一步观察,了解其碎片化、泛众化的传播方式,有效引导,做到碎而有序、泛而不滥。与此同时,也应构建积极的网络亚文化空间,将青年草根译者的创造力和网络翻译传播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翻译技术教学中的高阶思维培养
    程维, 魏子杭
    2021, 158 (3):  39-44. 
    摘要 ( 1780 )   PDF(1462KB) ( 89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及人际交流的方式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作为跨越障碍的沟通实践和研究对象,翻译也进入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转型期。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技术类型越来越丰富,应用也愈加广泛。但技术赋能的翻译教学应坚守人文底色,融于翻译项目各环节的技术应助力译者决策,培养译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本文以翻译技术中的本地化教学为例说明,随着技术密集介入数字化的翻译形态和场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设计应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切口”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大视角”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出人的主体性为原则提升学生解决劣构问题的能力、知识远迁移能力、决策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技术背景下英语教师信念探究
    由建伟, 李明明, 史岚
    2021, 158 (3):  44-49. 
    摘要 ( 1728 )   PDF(1201KB) ( 73 )  
    本文以教师信念为视角探讨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研究采用解释型混合策略,以从事翻译教学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质性深描,并基于扎根理论解析数据。研究发现:(1)教师对翻译技术的信念在学习观念层次与教学观念层次上不一致,这导致教师信念与行动出现偏差;(2)针对机器翻译技术,教师教学观念层次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并与教师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不相关。文章建议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优先考虑要素。本研究探索技术环境介入前提下,课堂微缩环境中教师技术信念表征,视角具化,自下而上地增补教师信念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实证研究,后续可以增加取样以获取更具价值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多模态视域下中国原创图画书英译探赜
    王治国, 储银娟
    2021, 158 (3):  50-55. 
    摘要 ( 1787 )   PDF(2138KB) ( 121 )  
    多模态特征显著的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出去”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本文以中国原创图画书《团圆》《红鞋子》和《第一次出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个案,从图文兼顾和读者悦读两个维度,尝试对中国原创图画书英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析。图文兼顾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遵循观图入微、据图择词,图文结合、语境优先,巧妙构思、精于布局的原则。读者悦读则要求译者心系读者、再现童趣,旨在让读者体验童真、感受快乐。多模态视域为图画书在文图互构的转译场域中实现文化传播与童趣再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翻译理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的对外传播研究
    蒙岚
    2021, 158 (3):  56-60. 
    摘要 ( 1938 )   PDF(1249KB) ( 238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我国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术语库发布的术语为语料,探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特点:认知层面的抽象性、鲜明的历史性和阐释的语境性等;解析其难点:对术语抽象意义的准确理解、中华历史特有时期相关典籍翻译的二次构造和不同语境下同一思想术语的灵活阐释等。在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基础上,从思想文化和语言两个维度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传播模式,以期为术语翻译提供英译策略参考,推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以辜鸿铭和亚瑟·威利两译本为例
    吕鹏飞, 陈道胜
    2021, 158 (3):  61-65. 
    摘要 ( 1851 )   PDF(1357KB) ( 162 )  
    本文以《论语》的两部经典英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即按单词、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共性:都能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将原文隐含的语义关系展现出来。2)个性:辜鸿铭译本用词较为丰富,注重意译,句式结构较为多变,追求意合,翻译风格较为灵活;而亚瑟·威利译本中句子较短,句式结构比较统一,追求形合,翻译风格略为固化(音译+直译);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辜鸿铭译本往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亚瑟·威利译本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些差异可能与译者语言修为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主观能动性等非语言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语》在韩国的译介论考
    任晓丽
    2021, 158 (3):  66-69. 
    摘要 ( 1758 )   PDF(1517KB) ( 71 )  
    自3世纪朝鲜半岛开始接触、接受《论语》等儒家元典,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韩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历代封建君王为了维护政权,几乎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儒家经典的注释、翻译,至朝鲜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及至近现代,儒家的文化及价值观仍然是韩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正是缘于韩国历代对儒学的尊崇及对《论语》等儒学经典持续不断的译介和传播。在15世纪中叶韩国文字被创制之前,科举考试、文献记载、国家法令的颁布等一直使用汉字,士人及统治阶层均通晓汉文,基于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韩国译介《论语》经历了口诀、释义、谚解、近代译介、现代译介几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丁文江的科技典籍译介活动钩沉
    王烟朦, 梁林歆
    2021, 158 (3):  70-75. 
    摘要 ( 1700 )   PDF(1306KB) ( 60 )  
    民国伊始,丁文江运用习得的西方科学擘画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后又发起改造民族科学遗产的运动。其将《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从被湮没的历史中发掘出来,并于上世纪20年代将之译介成英文,成为国内英译科技典籍的第一人。本文基于丁文江的译介文字和史料爬梳其译介动机,进而探究翻译底本和翻译策略之择以及丁氏译介活动对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开展中国科技史研究产生的“双重”影响,以期推进科技典籍英译史书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茅盾的文学转译观探究
    刘金龙, 高云柱
    2021, 158 (3):  75-80. 
    摘要 ( 1745 )   PDF(1206KB) ( 74 )  
    在茅盾的所有翻译文学作品中,转译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他的一大特色。本文结合他的转译实践和相关论述,联系当时的历史语境,系统阐述了茅盾对转译发生及其弊端的认识,并对其转译活动进行了文化解读。本文认为,对茅盾文学转译观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呈现茅盾的翻译思想内涵,而且对同期翻译家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与中国近代知识话语
    明末科学近代化的尝试:王徵与邓玉函《奇器图说》编译考
    黄立波
    2021, 158 (3):  81-87. 
    摘要 ( 1758 )   PDF(1274KB) ( 60 )  
    王徵与邓玉函合作编译的《奇器图说》不仅是中外科技交流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份记录,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借助翻译进行科学近代化尝试的一个范例。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讨论《奇器图说》编译活动的发起、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模式、译本呈现方式,以及传播与影响等问题。作者指出:源文本与翻译文本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预期目的和预期读者差异决定了二者迥异的呈现方式;翻译文本未能充分发挥其预期功能,主要原因在于翻译产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兼容度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以为“教”,如何是“宗”?——作为中国神圣心态译解的宗教学研究
    李向平, 张建民
    2021, 158 (3):  88-93. 
    摘要 ( 1714 )   PDF(1257KB) ( 43 )  
    宗教学在中国并非本土产物,宗教在中国亦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国现在宗教学的主体形成过程与宗教翻译密切相关,直接承受着积淀在宗教翻译中译解方式的影响,成为中国人对不同宗教信仰结构中神圣互动机制的解释根源。特别是围绕着“何为宗—教”这一核心概念的中西译解等冲突,促使中国宗教学在其进入学科建设的初期,就呈现出这种译解的差异,分别象征着“信人的宗教”“拜神的宗教”“制度宗教”“扩散宗教”等,呈现为以佛道教、基督教研究为划分依据的专业领域,以及依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为专业分支的重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1, 158 (3):  94-94. 
    摘要 ( 1704 )   PDF(664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