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翻译学科百年:演进、反思与趋势
    黄忠廉, 张潇
    上海翻译    2020, 155 (6): 1-6.  
    摘要796)      PDF(pc) (1132KB)(6107)    收藏
    创建翻译学是中外译学界的百年梦想。1970年代以降,翻译学科意识渐浓;近40年来,尤其是中国的翻译学科梦曾得到周期性热议与推进,形成了几次热潮,伴生了一批成果。本文从学科的元思考、架构演进、方法论探索等方面,对中西既有成果进行梳理与反思,展望学科前景,旨在固本拓新,优化其结构,革新其创建模式,以便更科学地建设翻译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探蹊:概念、范畴、表达
    焦丹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30-35.  
    摘要2176)      PDF(pc) (1603KB)(4203)    收藏
    中国武术外译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桥梁。基于目前中国武术术语外译不规范、武术文化内涵外译不通透、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不健全、武术海外译介发行欠规划、武术国际话语地位受限以及国外对武术文化误读等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是解决这些外译话语相关问题的主线和根本路径。参考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和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武术外译实践,创新中国武术“概念、范畴、表达”的三新外译话语实践体系,从“术语生成、体系构建、理论阐释”三个维度探索“融通中外”的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和理论框架,旨在增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从本土实践繁荣中国翻译话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对外新闻编译与译者的修辞意识
    袁卓喜
    上海翻译    2020, 155 (6): 23-28.  
    摘要665)      PDF(pc) (1218KB)(2614)    收藏
    对外新闻编译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译者在新闻编译中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话语的建构者。为了提高对外新闻编译的预期目的,译者需要在对西方话语流通与劝说机制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适切调用修辞资源,因应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建构受众听得懂、愿接受的新闻话语,以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翻译修辞批评的几个维度
    陈小慰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1-6.  
    摘要689)      PDF(pc) (1184KB)(2028)    收藏
    翻译修辞批评指从当代修辞视阈对翻译现象、产品、行为及与其相关联的主体及制约因素进行的研究、评价与解释,以诱导和促进理解与合作为其基本理念和最终目标。文章从翻译修辞批评与翻译研究大趋势深度契合这一基本点出发,在梳理翻译修辞批评的内涵、准则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围绕翻译认知、翻译主体、译文话语、翻译语境、语篇类型、策略运作等,对翻译修辞批评的几个主要维度展开探讨,提出翻译修辞批评应被视为翻译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范式,以深化对翻译行为本质和特性的认识,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助力中国对外话语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韩子满
    上海翻译    2020, 154 (5): 1-6.  
    摘要232)      PDF(pc) (1181KB)(1424)    收藏
    “英语世界”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在不同学者笔下有至少六种不同的含义,这与英语作为文学文化语言以及中国文化英译传播的现实都不符合。但这些不同且不准确的用法却符合国际惯例,之所以如此也有客观原因。为全面考察英译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有必要将“英语世界”的范围扩展至亚非拉的英语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扩展具有明显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新时期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理念更新、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贾文波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18-22.  
    摘要651)      PDF(pc) (1276KB)(1144)    收藏
    本文认为,在当下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政治文献对外翻译有必要在翻译理念上有所更新。本文就为什么及如何更新翻译理念进行了阐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并自塑良好的中国形象,“紧扣原文”的旧观念亟待突破,翻译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同时强调,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我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应更新理念,着眼于国际通行的政治话语规范,用贴近译语“自然文体”的语言进行翻译,这有助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并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一句话,新时期我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要有更大起色,理念更新、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林语堂早期翻译观考论
    马明蓉, 罗选民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18-23.  
    摘要2066)      PDF(pc) (1460KB)(1052)    收藏
    本文聚焦林语堂的一篇早期译论《对于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概述其音译方案的主要内容,提炼译论主张的四项原则,分析林语堂的语言学学养和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诉求,评价该译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以丰富林语堂翻译思想内涵,提升林语堂个人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完整性,提倡以跨文本的历史观综合考察译者翻译思想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翻译规范的概念演化及研究走向
    王军平, 马刚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7-11.  
    摘要3325)      PDF(pc) (1091KB)(1050)    收藏
    Translational Norms是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国内译名早期的多样性显示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当前,“翻译规范”这一具有浓厚规定性色彩的翻译术语在得到普遍接受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语义性偏离也开启了概念性质的演化进程,使其研究逐渐呈现出描写性与规定性共存的态势。本文基于对翻译规范描写性的勾勒,尝试对其概念演化的缘由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动向与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提出翻译规范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朝着规定性、描写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关于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史研究
    王克非
    上海翻译    2021, 161 (6): 13-16.  
    摘要1252)      PDF(pc) (1176KB)(878)    收藏
    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需要注意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路径、翻译理论发展同翻译史和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作者尝试指出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方梦之译学思想的启示
    蓝红军
    上海翻译    2020, 155 (6): 12-16.  
    摘要503)      PDF(pc) (1039KB)(862)    收藏
    进行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确立指导性原则和思想,回答定位与定向、话语来源、理论内涵、思维方法等基本问题。方梦之是应用翻译领域的先驱学者,其译学思想为我们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建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1)按照现实来认识翻译理论的应用性和应用翻译的理论性;2)贴合实践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话语;3)基于实践丰富应用翻译的理论内涵;4)立足本来,坚持整体的、发展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1, 158 (3): 1-6.  
    摘要2197)      PDF(pc) (1411KB)(731)    收藏
    翻译策略,古今中外论者众,然关注其本源者寡。本文提出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的概念,讨论翻译策略的渊源与功能,阐述三者的作用及关系。翻译的元策略由直译、意译、音译构成,是其他翻译策略之源,具有涵括力和统摄力,可用于比照、分析或描述其他策略,是翻译策略之策略。翻译的总策略把握大至某一翻译项目、小至个别文案的翻译导向,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一以贯之。翻译的分策略运作于译者的股掌之上,针对词、句和语段层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文化外译中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关系研究——以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为例
    黄勤, 信萧萧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33-38.  
    摘要553)      PDF(pc) (1286KB)(723)    收藏
    本文拟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依托,从译者身份的角度对比分析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的译者行为,阐明不同的译者身份对其译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沙博理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和王际真的市场化译者身份在译本选择和译本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译者行为痕迹。在译本选择上,沙博理属于“任务指派型”,表现为全选原文本的求真行为,而王际真偏向“自主选择型”,侧重节选原文本的务实行为;在译本表达上,沙博理更多表现为政治务实下的求真行为,而王际真则倾向于以求真为本的市场务实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译史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3-4.  
    摘要1928)      PDF(pc) (1038KB)(70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明清科技翻译之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论徐光启和傅兰雅的翻译思想
    李腾龙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60-64.  
    摘要402)      PDF(pc) (1332KB)(661)    收藏
    晚明之际的徐光启积极投身于翻译事业,使翻译从宗教殿堂走向现世市井,实现了中国翻译第一次质的变化;清末的傅兰雅在华从事翻译二十八年,孜孜于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并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理论升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两人是解读中国近代翻译史和思想史的关键人物。本文分别阐释了徐、傅的翻译思想,并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置于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中去比较分析,把握其思想产生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走向,进而探究明清两代科技翻译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明清科技翻译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以期完善中国译学思想史相关研究,推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口译信息传播中的语信丢失与应对
    王云华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71-76.  
    摘要369)      PDF(pc) (1441KB)(650)    收藏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信息传播一样,因噪音干扰,口译语信传播中会发生丢失现象。基于信息传播理论,本文回顾了传播学领域中几种较有影响力的传播模式,依据传播过程所涵盖的基本要素,对口译传播本质和传播模式予以探讨,对口译信息传播中语信丢失的原因展开分析,针对语言噪音、心理噪音、生理噪音、社会噪音等造成的语信丢失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译前核实和译后补救。前者包括直接核实和间接核实,后者包括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译前、译后着手,预防、补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语信丢失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译者与作者的“共谋”:《废都》英译的意识形态探析
    冯丽君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85-89.  
    摘要1965)      PDF(pc) (1079KB)(646)    收藏
    以《废都》英译为切入点,分析《废都》翻译之前作者贾平凹和译者葛浩文翻译观、诗学观、价值观等个人意识形态差异对双方合作的影响,揭示《废都》翻译合作所体现的贾平凹和葛浩文翻译思想和翻译观的变化:贾平凹不再被动地等待译者,也不再苛求译者对原文内容一句也不能删;葛浩文在翻译文本选择上有了更多自信心和自主权,其翻译也不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连译带改,而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照顾译作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原作者和译作读者彼此接近、相互交流,体现了葛浩文致力于做原作者和译作读者的中间人和协调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本研究对贾平凹作品的译介,以及译者葛浩文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翻译策略”何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1-6.  
    摘要3585)      PDF(pc) (1434KB)(634)    收藏
    “翻译策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以“翻译策略”为标题词的文章数以千计,远超其他论题的文章。查询发现,大部分翻译策略专题文章刊登在外语知识性期刊、一般的人文社科或科技期刊,学术层次偏低;外语类专业期刊刊登此类文章的占比极小,但其学术性和创新性代表了当今翻译策略研究的主流,对翻译研究影响较大。本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概述了20年来翻译策略研究的成果和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
    张必胜
    上海翻译    2021, 161 (6): 72-77.  
    摘要1044)      PDF(pc) (1201KB)(583)    收藏
    明清两朝大量翻译西方数学,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表示、思想和方法。西方数学的引入和中国传统数学的西化,以及数学译著的广泛传播、各种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数学译著成为数学教材、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形成、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推广等因素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学学科得以创建。从此,在我国,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试论梅兰芳剧团赴美公演事件中的京剧舞台翻译策略
    张佳东
    上海翻译    2021, 156 (1): 54-59.  
    摘要329)      PDF(pc) (1103KB)(516)    收藏
    戏剧翻译一旦面向舞台便颇为棘手,鲜有人问津。京剧是一种极重剧场性的戏剧,它活在演出文本而非剧本文本中,对外推介京剧当以舞台表演形式为佳。上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团队赴美公演,以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和经典的艺术形象使中国戏曲蜚声国际,成为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本文从出访目的、赞助者身份、译者地位、翻译内容与难点、翻译与传播体系的关系等角度深度探讨该事件中的翻译活动,以期对当下中国京剧翻译及其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课程思政”英文译名刍议
    吕奇, 尹珩
    上海翻译    2022, 165 (4): 23-28.  
    摘要2381)      PDF(pc) (1099KB)(448)    收藏
    中文语境下的“课程思政”内涵颇丰,在英文语境下如何较为准确、完整地再现其内涵,实非易事。目前,作为术语的“课程思政”英文译名五花八门,而与其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爬梳甄选现有高频英文译名,对英语国家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其识解反馈,并结合与英国汉学家访谈及语料库检索结果等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现有英文译名有失适切,存在“名不及实”,甚至“名误其实”,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场域的形象建构。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英文译名对其内涵在目标语语境下的再现,才能尽可能“名副其实”地讲好中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故事,传播好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声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