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5年, 第18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上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翻译教育
    文化译研
    译家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人工智能翻译批评标准新认知
    2025, 184 (5):  1-7. 
    摘要 ( 51 )   PDF(1143KB) ( 20 )  
    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传统的翻译批评标准正在被人工智能翻译所动摇。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翻译,使得人们难以运用传统翻译理论及标准对翻译的准确性、适切性乃至精确性进行验证,冲击了翻译标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从而动摇了翻译批评赖以生存的翻译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溢出人类认知范畴,已然能够直接面对语言现实进行深度学习,甚至脱离人类已有的翻译成果去获取翻译之外的知识。人工智能翻译逐渐形成有别于传统翻译的新型翻译类别,消解了翻译的原文世界、接受世界的真实性,改变了人们对翻译逻辑和形态的传统认知。翻译批评若要继续保持它对翻译的介入性和引导性,就必然要从人工智能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翻译批评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译介活动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启迪——兼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活动
    2025, 184 (5):  8-12. 
    摘要 ( 37 )   PDF(1056KB) ( 11 )  
    清末民初中国文坛发生外国文献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是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起点,也是推进中国新文化、新知识建设和前进的推进剂。同时,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对今天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也具有三大启迪:一是带来了对翻译活动的深入理解;二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合谋将成为破解原有翻译活动弊端的唯一途径;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活动将更加普及,同时也需要更加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翻译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国际传播:困境与出路
    2025, 184 (5):  13-18. 
    摘要 ( 43 )   PDF(1202KB) ( 11 )  
    近年来国内翻译学界提出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然而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国际传播却面临双重困境: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国内传播与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传播存在巨大差距。翻译理论“引进来”占据更大比重,而“走出去”却并不理想。其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差异显著。国内学界对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度与引用度远高于国际学界,一些原创性翻译理论在国内传播效果尚可却在国外“遇冷”,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中国译学发展,亦不利于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与深化。本文认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价值不高、国内学术平台的国际影响力有限是形成传播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反思与考察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国际传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与整体传播过程,就译者组成、译介对象、英译策略、在国际学界的出版与发行以及国际学界的接受等问题提出相关主张,以期提升中国译学话语的国际可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文本机器翻译性能的研究
    2025, 184 (5):  19-24. 
    摘要 ( 32 )   PDF(1217KB) ( 11 )  
    中华传统文化文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思想观念,其英译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发展及现代性对话具有重要意义。这类文本多以文言书写,句法修辞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导致英译面临人工翻译效率低、机器翻译质量欠佳的双重困境,其中的低资源文本更是如此。传统对联作为其中的典型文本,尤其面临此类翻译挑战。本文以对联翻译为研究对象,从前期积累的对联英译库中抽样,选用机器翻译中的MarianMT、SMaLL-100和mT5三种预训练模型,通过全局和层次微调进行精细调整,以提升对联英译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参数精细调整,各模型均展现出译联性能的显著提升,SMaLL-100和MarianMT模型的提升幅度较mT5更显著,而mT5模型在每种策略下的评价损失都显著降低,全局微调对大多数指标的提升效果普遍较好。本研究对于进一步训练调整预训练模型,提升其英译中华传统文化文本的性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文本隐喻汉译英的国家形象建构——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2025, 184 (5):  25-31. 
    摘要 ( 37 )   PDF(1227KB) ( 7 )  
    隐喻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隐喻翻译也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方向之一。透过翻译,隐喻的喻体在目标语的跨域映射中或保留或偏离,反映出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对源语的形象建构。本文以翻译形象学为理论依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高频隐喻英译示例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翻译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动态、隐喻翻译和国家形象研究的跨学科耦合,归纳了第三卷中隐喻的类型,透过隐喻的汉译英来探究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建构。研究发现,第三卷中的隐喻多样,在翻译中以保留喻体为主,辅以转换或者舍弃喻体,翻译方法灵活,建构了一个科学治理者、坚定领导者、开放包容者和实干建设者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医药国际传播困囿与对策探究
    2025, 184 (5):  32-37. 
    摘要 ( 32 )   PDF(1205KB) ( 6 )  
    探究中医药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内涵挖掘、文化阐释、现实困囿以及有效途径,对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础,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四个方面对中医药国际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中医药对外译介仍存在内涵挖掘不够、文化阐释缺乏、翻译方法失当、意象投射不足等现实困囿。鉴于此,为更好地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效能,应重点从译介主体建设、中医药内涵挖掘与阐释、翻译方法的整合运用,以及目标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等四个方面采取有效对策,确保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施优化策略探索
    2025, 184 (5):  38-44. 
    摘要 ( 26 )   PDF(1132KB) ( 8 )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扩大中华学术成果的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作出了巨大贡献。自设立以来,外译项目一直实行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实施过程,但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基于问题意识,提出外译项目实施优化策略:建立外译项目评价体系,平衡外译项目资源分配,建立外译项目学术共同体。通过项目优化,使外译项目实施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外译项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五年(2020-2024)中国学者翻译类论文标题命名研究
    2025, 184 (5):  45-51. 
    摘要 ( 36 )   PDF(1439KB) ( 11 )  
    本文以近五年(2020—2024)国内AMI翻译类期刊及外语综合类期刊中翻译栏目所刊载的全部论文标题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命名策略及语言艺术特征,探讨不同标题类型的表达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以期对未来学术论文标题撰写有所裨益。研究发现,翻译类论文标题可大致分为提问型、理论导向型、论题导向型、观点提炼型和修辞化表达型五类,不同标题类型各有其使用场景与吸引力机制。纵向对比可知,翻译类学术论文标题呈现出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趋势:既以清晰的逻辑与严谨的术语服务于研究主题的传达,又以创新性表达展现学科理论建构、实践探索与传统文化底蕴的交融。然而,部分标题存在表达宽泛、同质性强、问题导向不明、语言表现力不足、学术指向性不清等问题,影响学术传播与辨识度。未来标题撰写应在确保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平衡信息传递与吸引力机制,提升学术交流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GenAI时代翻译教学的创新:求变与应变
    2025, 184 (5):  52-57. 
    摘要 ( 31 )   PDF(1274KB) ( 6 )  
    GenAI作为一种智能的语言生成工具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其强大的交互能力与潜在价值又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翻译教学向智能化教学转型。本文首先梳理了GenAI对翻译教学的冲击与影响,进而基于对翻译教学从传授翻译“硬知识”到构建翻译“软知识”过渡的分析上,探讨翻译教学理念之变,提出GenAI时代人-机合作式翻译教学的创新模式,以推动翻译教学智能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口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上外模式”为例
    2025, 184 (5):  58-62. 
    摘要 ( 30 )   PDF(1443KB) ( 7 )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口译人才培养主体在口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层面持续开展系统性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推进口译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作为中国翻译教育的标杆之一,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创新,建构了“理念建构—技能进阶—实践模拟—行业融合”的口译人才培养“上外模式”。本研究采用双重分析框架:在宏观维度解析口译人才培养四个阶段的系统整合机制,在微观层面考察课程架构、技能培训、评估体系及实践项目等核心要素的运行逻辑。通过解析其协同作用机理,论证“上外模式”在实现本土化创新与国际标准对接方面的范式价值。研究重点阐释其在模块化课程设计、阶段性能力发展、职业化评估标准及产教融合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特征,最终揭示其作为中国特色口译专业硕士教育范式之一的学理意义与实践启示,为新时代口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翻译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
    2025, 184 (5):  63-68. 
    摘要 ( 28 )   PDF(1207KB) ( 7 )  
    本文阐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程“中国翻译家概览”的思政教育价值与专业教育价值,并以该课程的构建为例,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建议。在思政教育方面,“中国翻译家概览”可以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梳理历史脉络,坚定“四个自信”;塑造翻译职业理想,提升翻译职业道德。同时,它具有如下专业教育价值:科研反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结构;补充中国视角,凸显传统译论价值;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视角理解翻译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对翻译家的“立体”认知。本文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建议包括教师应注重挖掘翻译知识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维度的教学设计须丰富而非“稀释”翻译专业教育内涵;根据特定的育人、育才目标,构建与时俱进的新型课程;翻译研究与教学研究可为教师赋能,以实现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文化外译视角下文博名称翻译的语义迁移研究
    2025, 184 (5):  69-75. 
    摘要 ( 28 )   PDF(1309KB) ( 6 )  
    本文基于全国八所博物馆官方发布的中英文物名称自建语料库,依据我国文物特征定名原则划分出十二类特征范畴,运用神经网络语义向量模型计算中英文物名称及特征范畴的语义相似度,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各特征范畴翻译对文物名称翻译的影响。结果显示,纹饰、形状、款识和工艺四个特征范畴对文物名称翻译的语义迁移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而通称、质地、色彩和配饰特征范畴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该语义迁移对文物名称中文化信息外译效果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概念的变形和误解、文化信息的弱化和缺失以及象征和隐喻的失效。最后,本文提出文物名称英译的三项策略性建议,为相关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毛本三国译介及其非文学价值初探
    2025, 184 (5):  76-81. 
    摘要 ( 26 )   PDF(1062KB) ( 5 )  
    从其英译史看,《三国演义》的译介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发展的翻译系统。虽然毛本三国占据着译介的核心地位,但非毛本三国在整个译介活动中也起着补充、丰富与深化三国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考察《三国演义》的译介历程,可以看到,非毛本三国译介具有重要价值:其有助于向英语世界完整展现《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图景;可以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提供更加接近历史的阅读选择;可以为英语世界的《三国演义》研究提供更加完备的文献资料。无论是从与毛本三国的联系、与真实历史的比较、译介条件,还是从《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看,《三国志通俗演义》都是更加适合的非毛本三国故事英译首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寓译于研 译研相济——王船山唯物主义思想早期英语译介研究
    2025, 184 (5):  82-88. 
    摘要 ( 26 )   PDF(1284KB) ( 3 )  
    朴素唯物主义是船山思想的重要历史标签,其英语译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径。早期的译介者们通过概述、选译、研究等宏观译介路径,结合凝集思想、萃取内容、重新表征核心概念等微观译介策略,已将其初步传播到了英语世界,并产生一定影响。考察船山唯物主义思想寓译于研、译研相济的早期译介路径和策略,不仅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而且对进一步完整翻译船山著述提出了更高期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雷法律翻译理念研究
    2025, 184 (5):  89-94. 
    摘要 ( 26 )   PDF(1205KB) ( 3 )  
    本文以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西南政法大学宋雷教授“精准辨析、文化适配、系统建构”三位一体的法律翻译方法论体系为焦点,展示宋雷教授如何创造性地将法律语义学、法律语用学、法律阐释学及比较法学的核心洞见融为一体,系统阐释了宋雷教授的法律翻译理念。研究发现,宋雷法律翻译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法律翻译的学术自觉,其“原型-模型”理论为解决法律术语的空缺与跨法系差异提供了创新路径,其词典编纂实践则为法律术语标准化与体系化提供了典范,有效应对了汉英法律互译中法律语言的变异性和术语缺项等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律翻译理论体系和法律翻译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动法律术语标准化、促进中外法律文化交流、服务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5, 184 (5):  95-95. 
    摘要 ( 21 )   PDF(618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2025, 184 (5):  96-96. 
    摘要 ( 20 )   PDF(1015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