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0年, 第15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翻译教育
    文化译研
    译史纵横
    学术视点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翻译学科百年:演进、反思与趋势
    黄忠廉, 张潇
    2020, 155 (6):  1-6. 
    摘要 ( 797 )   PDF(1132KB) ( 6108 )  
    创建翻译学是中外译学界的百年梦想。1970年代以降,翻译学科意识渐浓;近40年来,尤其是中国的翻译学科梦曾得到周期性热议与推进,形成了几次热潮,伴生了一批成果。本文从学科的元思考、架构演进、方法论探索等方面,对中西既有成果进行梳理与反思,展望学科前景,旨在固本拓新,优化其结构,革新其创建模式,以便更科学地建设翻译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科建设须有本位观照
    牛云平
    2020, 155 (6):  7-11. 
    摘要 ( 150 )   PDF(1040KB) ( 178 )  
    翻译的本位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原子核。翻译学是围绕翻译本位人、物、事三类要素展开,并与周边各部类学科密切交叉联结的知识体系。翻译学科建设必须以翻译三要素为本位,同时观照学科建设自身的语言文化本位和社会现实本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方梦之译学思想的启示
    蓝红军
    2020, 155 (6):  12-16. 
    摘要 ( 504 )   PDF(1039KB) ( 862 )  
    进行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确立指导性原则和思想,回答定位与定向、话语来源、理论内涵、思维方法等基本问题。方梦之是应用翻译领域的先驱学者,其译学思想为我们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建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1)按照现实来认识翻译理论的应用性和应用翻译的理论性;2)贴合实践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话语;3)基于实践丰富应用翻译的理论内涵;4)立足本来,坚持整体的、发展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译学研究的诗意哲思构式
    包通法, 喻旭东
    2020, 155 (6):  17-22. 
    摘要 ( 61 )   PDF(1106KB) ( 110 )  
    本文尝试将翻译所涉及的一般问题,包括中华典籍外译所涉及的问题,纳入中国诗意哲学的义理和问题框架内,提出中国译学研究的知性构式与体系:(1)对事关翻译本身“是”进行中国哲学属性的追问,构建翻译的“道”论,为翻译建构安身立命的家园;(2)在思维方式上以“象思维”为认识基石、以“道象互为”为一般认识范式,建构文本此在象的翻译“知”论;(3)在言语实践层面上,以文本话语为翻译行为本体,在翻译语言转换中强调以形喻神的“器”论,其构式既是科学化的信,又是艺术化的易、异、艺而致一的语言践行,从而构建具有中国诗意文化精神构式和话语形态的翻译学知性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对外新闻编译与译者的修辞意识
    袁卓喜
    2020, 155 (6):  23-28. 
    摘要 ( 666 )   PDF(1218KB) ( 2614 )  
    对外新闻编译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译者在新闻编译中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话语的建构者。为了提高对外新闻编译的预期目的,译者需要在对西方话语流通与劝说机制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适切调用修辞资源,因应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建构受众听得懂、愿接受的新闻话语,以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文本的语体特征——多维度语料库考察
    庞双子
    2020, 155 (6):  29-34. 
    摘要 ( 93 )   PDF(1463KB) ( 74 )  
    翻译研究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源语经由翻译进入目标语言文化及其介入。通常翻译文本的考察多是集中在局部特征,缺乏语体层面多维度的考察分析。本研究通过历时复合语料库(约1000万字/词)考察近一百年间翻译文学语体特征的历史演变,并分析翻译对于现代汉语语体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反映语篇信息性的多项指标上,翻译文学语体的变化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表现出信息严密化的发展趋势;而在指称明晰特征上,翻译文学语体表现出口语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身份认同探析
    李晗佶, 陈海庆
    2020, 155 (6):  35-39. 
    摘要 ( 72 )   PDF(1039KB) ( 53 )  
    翻译技术的介入使得如今的翻译职业在工作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的身份特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对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身份进行研究无疑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梳理译者身份的历史演进脉络,并结合翻译技术的特征,首先探讨了其对译者身份造成的威胁以及译者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随后指出技术理性的无限发展、片面关注技术对人的解构作用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长期所处的不利权力关系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为此,本文认为需要从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个角度入手来重构译者职业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典外译连接词对比研究
    马艳颖, 孙洪波, 贾琦琦
    2020, 155 (6):  40-45. 
    摘要 ( 33 )   PDF(1192KB) ( 45 )  
    连接词是考量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标记之一。本文通过建立语料库,对《水浒传》赛珍珠译本和沙博理译本中连接词的数量、类型、频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者各自的翻译策略和风格,并尝试解释“翻译策略与连接词分布之间的关系”,发现:(1)赛译本连接词总数是沙译本的2.5倍;(2)两译本中增补、对比、结果类连接词使用频率较一致;(3)赛珍珠采用异化策略,而沙博理使用归化策略;(4)译本与原著间连接词使用的差异性为弱版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提供了证据,支持“语言影响思维”的论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查医生援鄂日记》翻译策略研究
    杨爱军
    2020, 155 (6):  46-50. 
    摘要 ( 45 )   PDF(1169KB) ( 50 )  
    翻译策略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查医生援鄂日记》的英文译本为基础,探讨该书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选择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结论:要较好地诠释《查医生援鄂日记》的写作意图,翻译应实现原文的医学科普目的、中国文化传播目的以及日记体特征的“个人情绪中心”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口译情境化主题教学中术语表的功能——一项基于香港城市大学本科口译课堂的研究
    李波
    2020, 155 (6):  51-55. 
    摘要 ( 167 )   PDF(1231KB) ( 266 )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口译教学课堂开始采用模拟会议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主题的情境化学习,让学生成为“任务导向教学法”教学中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本文以江红提出的“口译员术语表”为出发点,一方面探讨口译情境化主题教学中,学生如何针对相应主题情境建立术语表,另一方面探讨术语表训练与学生对口译课堂练习的总体感受(包括口译练习的难度、表现及焦虑)的相关性。笔者以香港城市大学翻译本科班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展现术语表训练与口译情境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以期为完善口译教学实践提供建议及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背景下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构想
    吕红艳
    2020, 155 (6):  56-60. 
    摘要 ( 36 )   PDF(1138KB) ( 49 )  
    自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和授予学位人数大幅上升,已成为我国翻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对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翻译学博士已难以满足语言服务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文从逻辑探寻、现实驱动、内生需求等视角对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在培养目标、入学筛选、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构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探索
    代正利
    2020, 155 (6):  61-64. 
    摘要 ( 92 )   PDF(1160KB) ( 139 )  
    在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可适应课程教育功能的需要,有利于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度,更是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和国家英语水平测试的驱动。基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本文探索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思政融入的四种策略:主题内容思政育人、词句举例思政育人、文化比较思政育人、练习引导思政育人。思政融入能很好地反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和文化“走出去”培育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试论罗慕士的文化立场与跨语际言说特质
    许多
    2020, 155 (6):  65-70. 
    摘要 ( 38 )   PDF(1114KB) ( 57 )  
    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经典的英译研究中,罗慕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翻译家。他翻译与研究并重。作为翻译家,他翻译的《中国童话和神话故事》《道德经》,尤其是《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研究者,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孔子〈论语〉中形而上学的语境》拓展了《论语》研究的途径,其在《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论语〉中的礼、义、仁:三大哲学定义》具有新见。翻译与研究互为促进,铸就了罗慕士带有鲜明特色的翻译风格,他对副文本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明证,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罗慕士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精到阐释。本文聚焦罗慕士的动态历史文化观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立场,就其文化取向与跨语际言说方式的内在联系作一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耕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以李绅的《悯农二首》为例
    徐玉凤
    2020, 155 (6):  71-75. 
    摘要 ( 79 )   PDF(1101KB) ( 82 )  
    中国是个农业古国,中国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农业、农耕文明的经典作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农耕诗歌的翻译与传播问题,选取了李绅《悯农二首》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李绅《悯农二首》诗歌英语翻译的功能语篇分析,一方面揭示译文所呈现的意义,另一方面展现语言分析对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方法,对作为语篇的英文翻译文本进行观察、解读、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本文的研究表明,翻译者所选择的词语和语法结构都是意义驱动的,遵循的是“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功能语言学思想。诗歌翻译不仅要传“诗意”,还要有“诗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19世纪在华西人规范西学汉名史探
    尹延安
    2020, 155 (6):  76-80. 
    摘要 ( 36 )   PDF(1052KB) ( 46 )  
    译名是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知识的重要载体。19世纪在华传教士及所在传教机构开展的西学汉译活动对重构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丰富汉语词汇起到积极作用。西学翻译中的译名创制与规范活动,是基于借用、改造、新造字等语言类推机制获得一定成功的。从客观上说,传教士双语词典编撰中的译名规范实践,傅兰雅、林乐知、博医会及益智书会在汉译名创制与规范上的主张,促进了新学观念的广泛传播,极大丰富了西学术语的汉语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云行纪》的西传与英译研究
    陆志国
    2020, 155 (6):  81-86. 
    摘要 ( 49 )   PDF(1188KB) ( 34 )  
    行记文学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译介的探讨和知识考古能够有效补充中西文化交流史与汉籍外译史的内容。本研究简要梳理了《宋云行纪》在西方,尤其是英语世界的流传与评述,勾画出行记英译的基本概貌,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了各个英译本所参照的源本,进而以丰厚翻译为叙述视角,着重分析英译本中副文本的话语指向与呈现特征、原文与译文的不完全对应等。研究认为,尽管英译本的丰厚翻译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皆映射出学术型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焦点与翻译意图,使译文的知识生产呈现出多样性与跨界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视点
    “中国宗教”真的扩散吗?——宗教学翻译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赵翠翠
    2020, 155 (6):  87-90. 
    摘要 ( 32 )   PDF(1046KB) ( 36 )  
    对中国宗教特征的理解,实际上与宗教学领域中的翻译问题紧密相关。中国宗教究竟是扩散的、还是制度的集中?这一问题体现在翻译的冲突方面,主要表现为“diffused religion”(扩散宗教、混合宗教)与“institutional religion”(制度宗教、独立宗教)这一对概念的翻译及其内涵界定方面。只有在重新解读其核心概念及其翻译的基础上,才能揭示中国宗教信仰及其实践特征,才能说明中国宗教总体神圣格局及其权力秩序,以及在此背景下中西方社会人神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根本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平台、学者成长与学科建设——以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例
    冯全功, 枣彬吉
    2020, 155 (6):  91-94. 
    摘要 ( 50 )   PDF(1037KB) ( 37 )  
    高校优秀的学术科研平台对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从高校内部辐射到学科整体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例,阐述了其在翻译学术交流、翻译科研团队建设、翻译学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各种作用,如有利于交流与传播思想、凝聚科研力量、传承与创新学术、培养翻译与翻译研究人才等,希望藉此为其他相关学术平台建设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