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0年, 第15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10
       下一期

    中国文化外译专栏
    应用探讨
    典籍译研
    法律翻译
    文化译研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文化外译专栏
    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韩子满
    2020, 154 (5):  1-6. 
    摘要 ( 232 )   PDF(1181KB) ( 1424 )  
    “英语世界”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在不同学者笔下有至少六种不同的含义,这与英语作为文学文化语言以及中国文化英译传播的现实都不符合。但这些不同且不准确的用法却符合国际惯例,之所以如此也有客观原因。为全面考察英译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有必要将“英语世界”的范围扩展至亚非拉的英语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扩展具有明显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关官员/走私者:晚清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研究
    胡安江
    2020, 154 (5):  7-11. 
    摘要 ( 67 )   PDF(1395KB) ( 103 )  
    译者因语体选择、翻译选材、话语立场、思想塑造、价值重构而招致的各种人生际遇,无疑是一国之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具体缩影。使用怎样的翻译语体?输入怎样的翻译文化?选择怎样的翻译文本?建构怎样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关涉译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和生死命运,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与思想价值认同紧密关联。当然,对于林纾等晚清译者角色的讨论,似乎永远没有终点。事实上,他们作为“海关官员”或(和)“走私者”的译者身份和文化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非线性变量所建构和形塑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史不同译,个中藏玄机——《史记》英译的策略异同比勘和文化立场审视
    朱振武, 黎智林
    2020, 154 (5):  12-17. 
    摘要 ( 48 )   PDF(1578KB) ( 43 )  
    在多个《史记》外译本中,美国的华译本和倪译本两个英译本是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典型案例,分别以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为读者对象,因此其迻译策略和所取得的社会功能及接受效果也明显不同。文化经典要想在异国他乡得到接受认可并落地开花,忠实的迻译必不可少,中外合作也是迫切需求,但一定要弄清目标读者和目标语的社会语境及其阅读市场,分清大众化翻译和学术化翻译,正确理解不同时期不同译本的翻译发生及其动机和目的,弄清其工作主旨和工作重心,走出单一的对与错的评判误区,理性对待译介中的舛误和瑕疵,根据具体文本和具体目的在归化与异化间寻求有机平衡。这是《史记》两个经典英译本给我们文化走出去带来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近五年翻译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热点及趋势分析(2015-2019)
    王昱, 范武邱
    2020, 154 (5):  18-23. 
    摘要 ( 66 )   PDF(1200KB) ( 52 )  
    本文先对近五年翻译类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立项数据进行量化统计,然后提取立项课题中的关键词,结合词频分析软件对历年立项高频词进行分析和讨论,接着考察了翻译类主题立项情况和变化趋势,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尝试对翻译类国家社科基金申请者提出选题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英外交翻译中“政治等效”与话语平等辩证关系分析——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共建“一带一路”(1792-2019)
    杨明星, 张琰
    2020, 154 (5):  24-29. 
    摘要 ( 190 )   PDF(1269KB) ( 187 )  
    本文采用翻译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视角,结合中英外交翻译四大典型案例,系统考察了200多年来中英外交翻译中的话语平等问题。中英外交翻译关系依次经历了马戛尔尼使华时中对英的“不平等翻译”、鸦片战争期间英对中的“不平等翻译”、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中方争取“平等翻译”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英双方打造“平等翻译”黄金时代等四个阶段。研究发现,造成外交文本翻译“政治等效/政治不等效”的原因,不仅跟双方的翻译质量有关,还与翻译政策、翻译制度和话语平等问题等文本外因素有关,而话语平等是最大限度实现“政治等效”翻译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图谱:人机互动时代的译者选择
    李力, 徐敏慧
    2020, 154 (5):  30-35. 
    摘要 ( 52 )   PDF(2106KB) ( 60 )  
    MTPE人机互动模式说明人类译者和机器翻译共为翻译主体已成事实。本文重新绘制霍尔姆斯翻译研究图谱中描写和应用两个部分,将应用部分的翻译辅助改为技术导向的机器翻译,与人类译者相并列,共同放进描写翻译研究部分;同时论证如此调整的可行性、各部分的关系和顺序,并举例说明以译者选择为关键词给案例分析带来的变化;在应用部分则讨论了译者培训、翻译批评和政策所面对的新挑战,并从翻译技术应用角度将翻译史重新分为四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外译对话合作模式构建
    王姗姗, 刘振前, 李丹
    2020, 154 (5):  36-41. 
    摘要 ( 57 )   PDF(1893KB) ( 42 )  
    本文针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的现存问题,追踪外译项目《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的英译个案,溯源译者手稿、访谈等翻译档案,探索文本外声音之间的互动合作,提炼对话商谈、问答逻辑、商谈伦理合作三原则,概括七步成文翻译过程,构建规则导向的游戏合作翻译模型。在翻译游戏视角下,译者不再是翻译过程的唯一权威,翻译游戏过程本身和游戏规则建设成为推动游戏进程的核心凝聚力。该模式为解决外译需求激增、优秀译者紧缺以及外译质量不如人意等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译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外媒报道的取效行为视角
    程璐璐, 许文胜
    2020, 154 (5):  42-47. 
    摘要 ( 62 )   PDF(1499KB) ( 39 )  
    本研究从取效行为角度出发,检索Factiva全球新闻数据库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的外媒报道,借助语料库统计分析及数据可视化,聚焦口译效果的延宕,多维度认识其实效和传播力度。研究发现:国外主流媒体主要使用直接转述、改头换面、混淆是非的翻译方式对读者受众实施取效行为。其中,改头换面的翻译方式使用次数最多,这说明外媒主要会考虑到读者意识对译语进行认知、重组、再阐释。此外,混淆是非也并不少见。因此,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作为外宣媒介的口译活动,需用目的语受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忠实传达原文的政治内涵,可被外媒直接引用,实现成功的报道取效,以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化中的翻译模因
    刘文霞, 李松颖
    2020, 154 (5):  48-52. 
    摘要 ( 29 )   PDF(1645KB) ( 33 )  
    1997年,切斯特曼基于波普图式探讨了翻译模因,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时隔近19年,作者在原著基础上于2016年出版了修订本。该修订版在保持原著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理论发展。虽然切斯特曼自谦认为本书未进入翻译研究的主流,但国际译界对其展开的研究实已蔚为大观,在我国的影响也颇为广泛。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该著修订版的阅读,探索翻译模因的进化路径,廓清相关概念,系统把握其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籍译研
    《大中华文库》科技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王燕, 李正栓
    2020, 154 (5):  53-57. 
    摘要 ( 77 )   PDF(1103KB) ( 130 )  
    科技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典籍和文学典籍的外译出版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大中华文库》工程对中国科技典籍的英译出版填补了我国国家机构系统对外翻译出版科技典籍的空白。本文通过梳理《大中华文库》科技典籍英译概况、对比分析个别译本的翻译特色,指出此出版工程在构建典籍对外翻译话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科技典籍外译出版过程中要对读者、译者以及翻译者进行多方位考量与反思,才能使中国文化精准、有效地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天问》译本的典籍考证、翻译策略与质量研究
    谈宏慧
    2020, 154 (5):  58-63. 
    摘要 ( 69 )   PDF(1177KB) ( 45 )  
    屈原的《天问》具有文学、哲学、科学、历史、民俗、巫术、神话和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文献价值,其价值通过历代学者的考证和阐释得以传承。典籍外译中对原典深入系统的考证是典籍跨文化价值传递、高质量译介和异域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较分析《天问》五个英译本的副文本,发现译者对典籍中的义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证,但有显著的解读差异,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对典籍蕴含的神话、历史、民俗、天文、地理等文化价值传递程度不一。五译本的读者反映显示,典籍海外传播的主体是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学生,典籍翻译是一种“研译”,中华典籍的外译应采取中外结合、“双专”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翻译
    法律英语的单复数及其翻译策略
    张法连, 赵永平
    2020, 154 (5):  64-69. 
    摘要 ( 62 )   PDF(1503KB) ( 42 )  
    法律英语有独特的单复数现象,有些术语单复数概念完全不同,有些术语习惯用复数表达,还有些术语有独特的复数形式,法律英语的句式因单复数的适用亦有不同的含义。由于英汉语不同的单复数规则,单复数问题往往成为英汉法律翻译的一个难点,熟练掌握法律英语单复数适用规律是做好法律翻译的一个前提。法律英语语篇中单复数现象主要包括三种情形:名词术语的单复数适用、常用句型中的单复数适用以及相应谓语动词的单复数使用。在具体的法律翻译实践中,英译汉时可使用减译思路,省去源语中的英语单复数标记词;而在汉译英时宜采用增译策略,对可能产生歧义的术语名词进行特别处理或补充说明;对有些法律英语句式可采用约定俗成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法律口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19)——基于11种SSCI/A&HCI收录期刊的计量分析
    赵军峰, 董燕
    2020, 154 (5):  70-75. 
    摘要 ( 26 )   PDF(1575KB) ( 28 )  
    本文通过对11种SSCI /A&HCI收录期刊中107个法律口译研究(1995-2019)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回顾了国际法律口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主题与特点,展望未来发展。研究发现国际法律口译研究数量波动上升,涵盖口译产品、口译职业化、口译政策等八种研究主题,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化、内容深入化、路径跨学科化、方法科学化与实证化以及研究关照社会现实的特点。本文呼吁加大对口译政策、口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对中国内地法律口译实践的考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吴经熊的法学翻译实践对当代中国法学外译的启示
    吴苌弘, 陈立群
    2020, 154 (5):  76-80. 
    摘要 ( 43 )   PDF(1096KB) ( 30 )  
    吴经熊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翻译家,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尽管其一生的翻译作品相比其著述数量有限,但是他的翻译颇具特色。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吴经熊逆势而行,将中国法学的一些传统思想与当时的立法状况译介到西方世界,旨在让西方真正了解中国。本文通过分析译者与翻译直接相关的社会、学术背景,描述其翻译活动,追踪译者的心路历程,力求深入探析一个世纪以前,吴经熊作为翻译家在对外译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同时,通过考察吴经熊的法学翻译实践,以翻译、传播及其影响为线索,反思其中的问题,探究其翻译策略,以期为现代中国法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江南文化的英文书写策略研究
    董琇
    2020, 154 (5):  81-84. 
    摘要 ( 45 )   PDF(1481KB) ( 34 )  
    本文从形象学的视角透视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描绘的江南文化形象,以苏州、杭州和上海为例,分析西方媒体“构建”中国形象的策略、方法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了西方对中国形象“集体想象”背后的动因,旨在印证“我者”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归根到底是“他者”文化的需要。本文还对美国媒体用英文书写江南文化的翻译策略做了具体的梳理,从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媒体报道江南文化的某些策略、方法,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更客观、更全面的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婴先生的翻译人生和翻译艺术
    陈洁
    2020, 154 (5):  85-88. 
    摘要 ( 43 )   PDF(1495KB) ( 38 )  
    草婴先生七十年的翻译人生是译者的典范。其译笔风景描写如临其境,人物肖像刻画栩栩如生、如见其人,行为动作陈述短句相接、连贯紧凑,心理刻画长句铺陈、细腻入微,姓名翻译力求统一、避免歧义。讲究词语的音节、音步、节律和谐,长短句合理搭配;多用叠音词、联绵字、儿化音等,力求语音铿锵、抑扬顿挫;还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采斐然。草婴先生的人品、译品、译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当代儿童读物英译出版与传播(2000-2019)
    修文乔
    2020, 154 (5):  89-93. 
    摘要 ( 59 )   PDF(1389KB) ( 58 )  
    近年来中国的童书创作和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创童书的品种和质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与引进读物相比,中国童书向国外译介的规模还非常有限,译作接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拟对中国当代儿童读物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情况进行考察,从翻译选材与译介主题、翻译主体与翻译方法、出版渠道与读者接受等三大方面分析其特征,并对中国当代儿童读物英译出版与传播提出三点建议:提高童书质量、丰富读物形式;强化国际意识、实现中外共创;拓展出版渠道、重视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