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3年, 第16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任文, 赵田园
    2023, 169 (2):  1-7. 
    摘要 ( 1604 )   PDF(1890KB) ( 129 )  
    本文聚焦国家翻译能力要素中国家翻译传播能力的译出方向,在融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提出“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概念:一国在国际关系准则约束下,借助翻译参与,将客观上有利于本国利益、形象塑造、对外话语建构等信息转化为用外语表征的信息,并通过有效媒介在他国得以传递、接受和进一步获得反馈的能力。具体包括国家对外翻译传播管理能力、主体实践能力、媒介能力、影响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外翻译传播实践现状,尝试提出对外翻译传播实践如何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本研究可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推动翻译学和传播学联通融合,从实践层面推进中译外实践的传播导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进展(2011-2020)
    李占喜
    2023, 169 (2):  8-13. 
    摘要 ( 1557 )   PDF(1101KB) ( 73 )  
    过去十年(2011-2020),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稳步发展,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但国内却出现“稳中有降、难有突破”的现状。本篇论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国内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点评国外研究的贡献,阐明其给国内研究的启示;前瞻性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兼论语用翻译研究对中国译学发展的贡献,旨在对国内相关研究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副文本路径——以《陶说》为例
    许明武, 冯慧怡
    2023, 169 (2):  14-19. 
    摘要 ( 1486 )   PDF(1187KB) ( 75 )  
    《陶说》为我国第一部全面阐释清朝及以前陶瓷制作工艺及发展史的专著。英国汉学家和鉴藏家卜士礼的译本是目前仅有的英文全译本,其副文本形式丰富。基于对卜译《陶说》副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本文探索译本成功译介的副文本因素及其在科技典籍译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译者融入行业、科学严谨的翻译观寓于文本之中,支撑译本专业性并缔造其学术价值;序跋、图例、注释、附录等内副文本引导读者阅读、理解,并接受文本中的古典科技与文化信息;出版商主导装帧设计与宣传推广,促进译本推介与读者定位。副文本基于科技典籍译作联系译者、读者与出版商,建构中西古典科技文化信息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法文本翻译思维体系构建初探——以《民法典》人格权编英译为例
    张法连, 胡晓凡
    2023, 169 (2):  20-25. 
    摘要 ( 1475 )   PDF(1785KB) ( 48 )  
    《民法典》人格权编翻译的精准与否,关系着我国能否充分展现维护人格尊严的良好国际形象。现有译本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人格权编的内涵,但在术语和句法方面仍需完善。针对人格权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立法文本翻译思维体系,融合传统翻译思维方法与法律思维逻辑方法。通过分析体系思维、涵摄思维、类比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法律思维与立法文本翻译思维的关系,以及在人格权编翻译中的应用,初步形成“源语法律文本理解—法律概念体系转换—目标语法律语言表达”的思维机制,以期归纳出普遍适用于立法文本翻译的思维体系,有效提高立法文本翻译质量,助推中国法的域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惯用战斗性话语英译历时考察——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2013-2021)为例
    何琴, 林大津
    2023, 169 (2):  26-31. 
    摘要 ( 1360 )   PDF(1524KB) ( 57 )  
    本文通过比较修辞视角分析汉语惯用战斗性话语模式及其英译“重构”的必要性。文章结合文本类型理论,对“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的相关语料进行分类,归纳惯用战斗性话语英译方法,发现直译法仍占主导地位,但已有渐降趋势。译者应意识到中西修辞传统的差异性,结合修辞情境对惯用战斗性话语译法作出合理判断,尽可能用符合受众言语经验的译文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学术外译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以《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为例
    吴丽环
    2023, 169 (2):  32-36. 
    摘要 ( 1445 )   PDF(1087KB) ( 44 )  
    中华学术外译翻译项目中,术语翻译及管理的意义重大,但学术外译项目的术语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翻译实践活动为例,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环节阐述如何在学术外译协作项目中进行高效的术语管理,旨在为中华学术外译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告语拟象象似性的翻译
    张喆
    2023, 169 (2):  37-41. 
    摘要 ( 1464 )   PDF(1328KB) ( 58 )  
    近年来,语言符号拟象象似性的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等研究领域。随着这些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学者应用语言符号的拟象象似性理论,指导应用文体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语料缺乏典型性和完善性、拟象象似性原则的阐释不够系统以及翻译策略的论述不够全面等不足。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象似性对等的翻译观,先梳理象似性翻译的历时和共时成果,再运用数量象似、顺序象似、标记象似和对称象似等四个方面的典型实例,从理论上阐释象似性对等翻译观的原则以及从实践上系统探讨广告语翻译实践的策略。本文的分析表明:面向象似性对等的翻译观,可应用于象似性广告语的翻译研究。此外,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选择,亦可取得相应的象似性对等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的概念界定与框架关系
    张威, 吕煜
    2023, 169 (2):  42-48. 
    摘要 ( 1433 )   PDF(1738KB) ( 42 )  
    教学翻译、翻译教学、翻译教育是翻译实践与教学理性思考的发展轨迹。翻译教育是以翻译这种特殊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培养翻译人文素养和突出翻译社会价值为根本目标的系统教育活动。翻译教育具有人文学科属性,体现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性质,主要借助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翻译学理论框架,探索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设计、翻译教材研发、翻译测试评估、翻译研究素养、翻译师资发展、翻译教育技术及翻译社会认知等多元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三十年(1990-2020)
    陶友兰
    2023, 169 (2):  49-54. 
    摘要 ( 1403 )   PDF(1102KB) ( 57 )  
    本文基于国内主要核心期刊论文和部分重要著作与教材的分析,梳理了我国30年来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脉络,发现该研究从最初的翻译技术教学意识和设想,到教材编撰、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探索,以及对教育理念、教学效果、技术伦理等主题的思考,经历了初始阶段(1990-2006)、拓展阶段(2007-2015)和深化阶段(2016-),整体上由浅入深,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文章建议未来加强中外对话,拓展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层次,加强翻译技术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促进翻译技术教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的价值旨趣及其实践路径
    周丽敏, 王亚敏, 邢振江
    2023, 169 (2):  55-59. 
    摘要 ( 1423 )   PDF(1192KB) ( 55 )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专业载体,不能与后者“绝缘”。通过在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进行比较系统的语言文化研究表明,其传授语际转换的教学思想具有教育价值、政治价值。课程思政是旅游英语翻译课程知识价值的思想依据、文化价值取向的认知导向和个人价值的人文关怀。立足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全面审视旅游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其主要存在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淡薄、教材内容西方文化元素过多、评价机制体系设计导向不足等问题。由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梳理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原则,促进课程的知识与价值融合,实现主体的实践与创新统一,创新课堂模拟与虚拟体验,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旅游英语翻译课程中,唤起学生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上半期民族学著作汉译脉络考辨
    王晶, 马士奎
    2023, 169 (2):  60-66. 
    摘要 ( 1404 )   PDF(1201KB) ( 22 )  
    作为从西方传入的新兴学科,中国民族学诞生和发展的历程蕴含丰富的翻译史实和史料。本文从翻译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多重视角,以时间为脉络,将20世纪上半期的民族学著作汉译活动分为肇始(1903-1927)、繁荣(1928-1937)和调整(1938-1949)三个阶段进行考证和梳理,并结合相关译介背景,考察各个阶段的译著和译者,着重分析民族学著作汉译对中国民族学学科建构的影响,以及与各阶段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研究发现,翻译是地方性民族学知识转化为世界性知识的关键环节,在中国民族学的发轫期和发展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国家意识及路径探微
    陈严春
    2023, 169 (2):  67-72. 
    摘要 ( 1410 )   PDF(1327KB) ( 32 )  
    清末民初,亡国灭种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激发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国家意识,官府与民众鲜有一致性地对西方先进知识与技术求知若渴,西学翻译蔚然成风。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潮不断涌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清末民初两个主要利益集团(保皇派和革命派)国家意识的归旨,指出该时期国家意识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兴办会馆——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创办期刊——自下而上的国家意识、留洋学习——萌芽中的国家意识和译书译著——普罗大众的国家意识。文章认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国家意识培养的路径有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和辩证吸收域外文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效果评估研究——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文学英译为例
    胡安江
    2023, 169 (2):  73-78. 
    摘要 ( 1410 )   PDF(1106KB) ( 50 )  
    在当下的非线性传播语境和新媒体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考察翻译实践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自身的建设,还需要高度重视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和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领域享有盛誉。然而,其译作在出版传播渠道上略显单一、图书馆馆藏不甚理想、亚马逊图书销量排名靠后和读者评价参差不齐,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为有效突破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在上述领域中的话语困局,社会各界应努力构建“12345”五位一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新模式,稳步展开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阐释、实践探索、体制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楼梦》在美国的大众传播与接受
    叶苗, 王潇
    2023, 169 (2):  79-84. 
    摘要 ( 1403 )   PDF(1347KB) ( 56 )  
    本文通过综合检索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全球两大数据库供应商普若凯斯特(ProQuest)和盖尔(Gale)的多个数据库,梳理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本土发行的报刊上关于《红楼梦》的信息记录,描述美国报刊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及各种形式的《红楼梦》改编作品的记载和评价,以探索《红楼梦》在美国大众视野中的形象变迁,推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多元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戊荪对外翻译传播实践与思想钩沉
    袁丽梅
    2023, 169 (2):  85-89. 
    摘要 ( 1412 )   PDF(1091KB) ( 46 )  
    林戊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的中译外翻译家与翻译活动组织者。本文系统回顾了其在担任中国外文局局长与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期间的翻译赞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其有关翻译“五步法”,聚焦传播、外外有别以及立足中国、文化自觉等对外翻译传播思想,这些真知灼见代表了老一辈对外翻译传播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于肩负着新历史使命的中译外活动的新认识与新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谢天振译介学理论谱系研究
    耿强
    2023, 169 (2):  90-94. 
    摘要 ( 1435 )   PDF(1149KB) ( 100 )  
    本文考察谢天振教授译介学理论的历史谱系,展现译介学理论大厦的全貌。研究发现,译介学作为一种话语建构经历了基础概念的形成、体系构件的创制、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思想体系的扩展四个阶段。新世纪之前,译介学侧重于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译介学拓展至中国文化外译、翻译史编纂等领域展开探索,成为一种开放、动态和能产的话语体系。它始终与现实保持对话,为当下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一股强劲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3, 169 (2):  95-96. 
    摘要 ( 1388 )   PDF(1231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