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3年, 第17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翻译教育
    文化译研
    译家研究
    书刊评介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高瞻远瞩定方圆,筑梦译海之大者——再论方梦之译学贡献与影响
    范武邱, 吕松博
    2023, 170 (3):  1-6. 
    摘要 ( 1769 )   PDF(1149KB) ( 65 )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是国内少有的译学辞书编纂人和期刊创刊人,构建了本土化应用翻译学科体系,提出了“一体三环”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译学理论,在推动应用翻译研究和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归纳梳理方先生在译学著作、译学思想和翻译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卓越成果和高位思考,述评方先生在翻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及其对中国译学发展走向的深远影响,为今后的方梦之翻译思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
    李茂君, 胡显耀
    2023, 170 (3):  7-12. 
    摘要 ( 1704 )   PDF(1141KB) ( 98 )  
    概念史结合了词语史和社会史,是一种聚焦于概念与历史变迁的历史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描述近代新名词和新概念的翻译过程,尝试说明概念史方法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在阐述概念史内涵的基础上,以“总统”概念的翻译为例,提出并展示了一条近代中国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概念史研究路径有助于揭示近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有利于推动翻译史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许渊冲的语言转换观
    祝一舒
    2023, 170 (3):  13-17. 
    摘要 ( 1652 )   PDF(1061KB) ( 39 )  
    就狭义的翻译活动而言,语言具有本体性的地位。翻译的具体形式,就其根本意义看,都是语言的转换。不同的语言观,对意义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语言转换。本文首先考察许渊冲对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语言转换的认识,继而探讨许渊冲对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矛盾的揭示及其提出的语言转换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过程:口译研究的超模因
    王建华, 任岳涛
    2023, 170 (3):  18-23. 
    摘要 ( 1648 )   PDF(1279KB) ( 38 )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指经过复制模仿得以相传的思想观点。口译(超)模因是对口译认识论和口译理论的概括。过程是口译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超模因。过程超模因秉持广义的口译过程观,从学理上打破了狭义口译过程观的桎梏。本文从模因的角度探讨过程与口译研究,首先介绍口译模因和超模因的基本内容,结合口译模因的进化性梳理口译过程观的演变,提炼口译研究中的过程理念和过程路径,并探讨口译研究的学科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约瑟的词汇编纂及翻译策略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方言词汇集》为例
    朱伟芳
    2023, 170 (3):  24-29. 
    摘要 ( 1529 )   PDF(1081KB) ( 31 )  
    艾约瑟是19世纪英国著名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之一。他一生勤勉著述,出版了三十余部与中国语言、建筑和宗教相关的文化研究专著与译著,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其中,他编辑出版的《上海方言口语语法》及其辅助词汇词典《上海方言词汇集》对上海方言文化的本土保存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语法书中艾约瑟对中国方言的语音和语法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忽略探究词汇集中艾约瑟的词汇编纂特点和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认为,艾约瑟的词汇编纂主要体现了五个特点,即针对性、区域性、交际性、整体性和简洁性;在翻译策略方面,他主要采用的是替代译法,这本质上是一种绝对归化的翻译策略表现。艾约瑟的词典编纂和翻译策略主要受到历史文化和读者受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他采用的翻译策略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他的“中西同源”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卢曼的系统理论看近代中国社会翻译活动
    王悦晨
    2023, 170 (3):  30-35. 
    摘要 ( 1655 )   PDF(1069KB) ( 41 )  
    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翻译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以往的翻译研究都有意无意地将当时的翻译活动看作独立的单个事件。但是,如果我们从卢曼的系统理论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话,可以认为翻译在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内部的多个子系统中都发生了作用。这些子系统之间由于翻译而获得了发展并产生了相互联系,而翻译本身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功能系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因此,中国社会各系统之间是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的,而翻译活动也与这些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卢曼的系统理论来观察翻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了解翻译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为例
    郑敏宇
    2023, 170 (3):  36-41. 
    摘要 ( 1641 )   PDF(1074KB) ( 45 )  
    学界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翻译研究方向的选题正反映出这一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文章重点剖析国家社科涉译重大项目的主要选题和内容,探讨翻译跨学科研究路径,考察具体的研究领域,指出翻译研究在拓宽问题域的同时,以跨学科促进翻译学自身发展是学科建设之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文本翻译研究立项热点及趋势分析(2018-2022)
    颜小英
    2023, 170 (3):  42-46. 
    摘要 ( 1638 )   PDF(1883KB) ( 52 )  
    在翻译研究大谈文化转向以及社会转向的今天,基于文本的翻译研究仍然应该受到重视。本文对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基于文本的翻译研究课题立项进行量化统计,深入分析其整体趋势、地区分布、学科分布和翻译方向等方面的趋势;并通过“微词云”提取立项课题中的关键词,计算词频和热度,考察高频词之间的关联情况,发现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文本翻译研究方面的重点、热点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智慧翻译教育研究:理念、路径与趋势
    王华树, 刘世界
    2023, 170 (3):  47-51. 
    摘要 ( 1612 )   PDF(1066KB) ( 39 )  
    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着人类教育向智能化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传统翻译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智能技术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本研究立足当前翻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基本特点,借鉴智慧教育理念,揭示出智慧翻译教育的理念,并从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智能技术与翻译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最后展望了未来智慧翻译教育虚拟化、联通化、交互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旨在提升翻译教育的智慧化水平,推动新时代翻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汉语文化特色词探源与基于理据的还原译法
    冯奇, 郑媛媛
    2023, 170 (3):  52-57. 
    摘要 ( 1597 )   PDF(1174KB) ( 38 )  
    本研究以语言的本质属性和翻译原则为依据,从汉字词源象形信息出发,讨论了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四个汉语文化特色词在英译过程中文化叙述功能还原的方法,旨在探索文化特色词的有效翻译手段。本文还回顾了以音译和释译为主的现有译法,指出现有译法对解决汉字叙事的局限性,介绍了探源译法对民族特色词叙事功能还原的路径,阐释了基于文化特色词探源理据译法的可行性,论证了探源译法在语言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能很好地实现忠实于原文,并同时在译入语中实现表情达意的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译出行为——译介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何绍斌, 李芳
    2023, 170 (3):  58-63. 
    摘要 ( 1639 )   PDF(1131KB) ( 59 )  
    中国文化外译效果不佳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混淆译出与译入两种行为。译介学认为译出行为完全不同于译入行为,决定翻译行为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接受方的需求状况。译介学理论对翻译社会复杂性的深刻认知和对中国问题的针对性使其便于解释中国文化语境特有的问题。在目前西方对中国外译作品需求不足的总体状况下,需进行文化产品供给侧创新,激发真需求,创造新需求,改变传播策略,局面才有可能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趋势与反思
    叶慧君, 王晔
    2023, 170 (3):  64-69. 
    摘要 ( 1617 )   PDF(1129KB) ( 41 )  
    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的主要形态,其喜闻乐见的叙事文本、高效多元的传播手段为中国文化对外推广拓宽了路径,实现了“走出去”的阶段性目标。然而,后现代文化的非精英意识和商品属性导致翻译理论被“解构”,翻译实践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呈现出“狂欢化”特点,文学、文化外译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本文总结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新特点、新趋势,分析了大众文化外译在“走出去”战略中的必要性和优势,反思了众声喧嚣的“狂欢化”翻译背后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大众文化外译只是文化传播的阶段性策略,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还需依靠自身的民族底蕴和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华蘅芳科技翻译之思想史意义探析
    张必胜
    2023, 170 (3):  70-75. 
    摘要 ( 1597 )   PDF(1074KB) ( 23 )  
    华蘅芳系统翻译了近代西方科技理论,他翻译的西方科技理论主要集中在数学、军事学、地质学、矿物学、气象学和其他工程技术等领域。在数学领域的翻译,内容比以往更深更难;在军事学、地质学、矿物学、气象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译介工作,则是诸多该领域科技翻译的嚆矢。华蘅芳的科技翻译工作不仅具有继承性,而且还具有开创性,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从科学思想史的视角,探赜华蘅芳在科技翻译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华蘅芳科技翻译的思想史意义,以及对清末科学与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严复翻译中的知识建构研究
    苏艳, 丁如伟
    2023, 170 (3):  76-82. 
    摘要 ( 1621 )   PDF(1154KB) ( 56 )  
    在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背景下,严复的翻译以比较中学西学为基础,整合中西知识,重构语境,以拓展民智、科学救国;其翻译践行“中西会通”的原则,通过对知识的再语境化加工引介西学,并提出了学科分类方案,调整了中国传统知识结构;他本着“体用不二”的原则,通过翻译传播和普及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国人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严复的翻译展现了知识加工、话语塑造与价值再生产等一系列经由翻译实现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对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可以审视知识翻译中科学话语的塑造,呈现知识如何在新语境下得以重构并发挥价值,挖掘中国现代知识结构形成背后的思想内涵,由此揭示翻译的知识再生产功用,凸显翻译在知识的加工、建构与传播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诗著宏文,译苑留墨印:王宏印翻译研究历程考察
    张思永
    2023, 170 (3):  83-88. 
    摘要 ( 1617 )   PDF(1071KB) ( 16 )  
    译论家个案研究是翻译理论史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译学的发展离不开译论家们的贡献,他们是研究和撰写这段翻译理论史绕不过去的人物,王宏印便是其中一位。王宏印集翻译家、诗人、学者于一身,耕耘译苑40余载,译作频出,译论踵现,译学常思,硕果累累,为中国现代译学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做翻译、教翻译、研究翻译,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翻译思想、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具有译论家个案研究的典型性。本文尝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译学发展历程为背景,对王宏印翻译研究历程进行分期,梳理其不同阶段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征,探究其翻译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译学发展的互动,以期彰显王宏印独特的翻译研究历程,为全面梳理他的翻译思想、译学思想、治学特征和治学方法提供历时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刊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兼评《劳特利奇翻译史研究手册》
    唐绪华
    2023, 170 (3):  89-94. 
    摘要 ( 1632 )   PDF(1072KB) ( 75 )  
    郎德尔在2022年新著《劳特利奇翻译史研究手册》导言中将翻译史研究界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有失偏颇。学科概念是知识领域和学科制度的内在统一。翻译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或超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不是独立学科。将翻译史研究学科化的主张,既不符合中外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客观现实,又与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凸显问题意识的人文学科发展趋势多有抵牾。新文科的知识整合和学科融通机制不仅为翻译史研究奠定了跨学科或超学科的制度基础,而且指明了在此基础上重写新翻译史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3, 170 (3):  95-95. 
    摘要 ( 1573 )   PDF(616KB)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