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scarpit, Robert. “Creative Treason” as a key to literature [A]. In Elizabeth and Tom Burns (eds.).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nd Drama [C].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Ltd, 1973:359-367.
[2] Bassnett, Sus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3] 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 比较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大塚幸男. 比较文学原理[M]. 陈秋峰,杨国华 译.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
[5]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 耿强. 史学观念与翻译文学史写作——兼评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J]. 中国比较文学, 2007(2): 80-93.
[7] 廖七一, 杨全红, 高伟, 罗天. 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8] 刘禾.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修订译本[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9] 刘小刚. 释义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J]. 中国比较文学, 2006(1): 129-140.
[10] 卢康华, 孙景尧. 比较文学导论[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1] 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中西比较文学手册[C].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2] 孙景尧. 简明比较文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13] 乌尔利希·威斯坦因.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4] 谢天振. 为“弃儿”寻找归宿——论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J]. 上海文论, 1989(6): 58-63.
[15] 谢天振.比较文学翻译研究[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
[16] 谢天振. 启迪与冲击——论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困惑[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1): 1-13.
[17] 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8] 谢天振. 论译学观念现代化[J]. 中国翻译, 2004(1): 7-11.
[19] 谢天振. 谁来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J]. 文景, 2005(5): 20-23.
[20]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 中国比较文学, 2006(3): 1-14.
[21] 谢天振.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43-50.
[22] 谢天振 等. 中西翻译简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3] 谢天振. 语言差与时间差[N]. 文汇读书周报, 2011-09-03.
[24] 谢天振. 创造性叛逆:争论、实质与意义[J]. 中国比较文学, 2012(2): 33-40.
[25] 谢天振. 切实重视文化贸易中的语言服务[J]. 东方翻译, 2013a(2): 4-9.
[26] 谢天振. 三读钱钟书《林纾的翻译》[J]. 东方翻译, 2013b(6): 53-56.
[27] 谢天振. 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J]. 东方翻译, 2014(2): 4-9.
[28] 谢天振,王宏志,宋炳辉. 超越文本超越翻译——翻译与翻译研究三人谈[J]. 东方翻译, 2015(1): 4-15.
[29] 谢天振.译介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0] 熊辉. 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史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31] 野上丰一郎. 比较文学论要[A]. 刘介民. 比较文学译文选[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7-115.
[32] 乐黛云.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3] 查明建,谢天振. 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册)[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