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跨学科翻译研究”专栏
    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
    罗选民
    2022, 167 (6):  1-2. 
    摘要 ( 1764 )   PDF(1231KB) ( 104 )  
    本文针对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两种途径:外部驱动途径(包括引入和导出)和内部驱动途径,以及界定了翻译跨学科性(相关性、融合性、创新性),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根据。取样的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上述路径的不同方面,由此揭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和合法性,澄清翻译界存在的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邸报英译与晚清信息公开话语权之争
    邓联健, 陈玲
    2022, 167 (6):  3-9. 
    摘要 ( 1685 )   PDF(1435KB) ( 65 )  
    邸报是清政府选择性公开政治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华西人深察其权威性,于是设法罗致翻译,使之进入全球公共领域。西人通过译介邸报获得大量军政情报,从而在与中方的系列政治军事斗争中居于优势地位。清廷知晓这一情况后,责令地方机关逐级查处邸报外译事件,但无果而终。中西双方还围绕邸报信息公开话语权展开角逐。西方强制攫取邸报内容决定权,中方则设法应付或妥协退让。梳理邸报译介历史,可察知近代史上西方人如何通过翻译活动获取情报、改变中西交往格局,对今日国家信息安全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译在口传史诗对外传播中的叙事价值——以柯尔克孜文《玛纳斯》与汉英译本对比为例
    马丽娟
    2022, 167 (6):  10-14. 
    摘要 ( 1677 )   PDF(2749KB) ( 52 )  
    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对外传播大多以汉语作为中间语,继而转译成外语走向世界,由此引发对转译的关注。本文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汉英译本为例,分析口传史诗汉译本对史诗叙事中“稳定结构”与“即兴创编”的处理方式,揭示汉译如何让单纯文本化了的史诗具备文本性,继而实现口头叙事特征向书面叙事规范的成功迁移。转译在我国口传史诗对外翻译中发挥着独有的叙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递送
    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
    孙艺风
    2022, 167 (6):  15-21. 
    摘要 ( 1702 )   PDF(1411KB) ( 376 )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其文学传统有着不可磨灭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故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无可回避,而且在近几十年已经引起愈发激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连接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是翻译——国际读者的汉语水平无法胜任直接阅读中国文学。英文作为国际出版业的惯用语言,无论在语言还是文化上都与中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所以也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绘制中国的文化版图已迫在眉睫,旨在描述、构思、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的基本脉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语,其国际化进程正在渐进稳步地推进。虽然中国已向世界展现了其开放的态度,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性联系,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让中国文学的精华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翻译的关键作用再次突显出来。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更加稳妥地处理好跨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在中西文学之间建立更具活力和成效的对话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内核:聚焦、内隐与外显
    赵联斌
    2022, 167 (6):  22-27. 
    摘要 ( 1596 )   PDF(1189KB) ( 32 )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既具有哲学和翻译学的特征,又表现出一种取向于“型本论”特征的多学科研究态势。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建构逻辑定位于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理念:“翻译即文本转型”(取向于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翻译即基因模拟”(取向于译者)与“翻译即共轭相生”(取向于读者)。对于上述三个核心理念,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研究范式的内核聚焦在“型本源”“运动即模拟”和“阴阳转化”的型化主题,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型”为内核,以“阴-阳”转化为视角、以“原生模、模生模、原模共轭相生”为特征的“型化”认知方式。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模拟范式及其建构逻辑呈现出明显的型态整体论的特征与优势:二元的辩证性生成论、延续的遗传式生命体,以及综合的型态化本体论。实践发展证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及其研究内核可以为探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开辟新的认识论视域与方法论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意学意义三分视角下的翻译和伦理探析
    高帆, 张红
    2022, 167 (6):  28-33. 
    摘要 ( 1662 )   PDF(1302KB) ( 38 )  
    如何化解翻译活动所涉各个环节的伦理危机是当下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拟从英国符号学家维尔比意义三分理论视角探讨解决翻译伦理危机的符号学思路。首先,从符号意义生成的角度,分析翻译作为一种自动进行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活动在发展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升伦理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然后,文章指出意义三分轨迹下的伦理是通过不断的翻译-阐释行为逐渐内化于译者的内在伦理,伦理中心从译者的行为转向译者自身,用译者的德性来规范翻译行为,从而形成由“心为物转”达至“心能转物”的自觉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中国学派之观道探讨
    杨海英, 陈东成
    2022, 167 (6):  34-38. 
    摘要 ( 1661 )   PDF(1453KB) ( 25 )  
    《周易》尚观,其自身创作乃以“观物取象”为根本法则。观易之象,特别是观《观》卦之象,我们可以推演翻译学中国学派之“不易”观道:观国之光、观己之生。翻译学中国学派既要有“大观在上”之视野和境界,又要有“下观而化”之感悟和笃行;不仅要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中国优秀传统译论、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要反观内省、中正大观、观兆知几。这样,该学派方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达到“贞观”之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渊源
    严程极, 杨枫
    2022, 167 (6):  39-43. 
    摘要 ( 1694 )   PDF(1183KB) ( 47 )  
    知识翻译学对翻译对象、本质、方法的阐述为当前译学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但一个理论或学科的构建,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系统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术语体系。基于此,本文就翻译与“知识”相关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做了系统梳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的陌生化叙述及其英译策略
    张格兰, 范武邱
    2022, 167 (6):  44-49. 
    摘要 ( 1657 )   PDF(1486KB) ( 67 )  
    陌生化语言表述并非文学领域的“专利”,其在外交话语中也颇受青睐。陌生化不仅强化外交话语含蓄隽永的特性,而且在厚植语义密度、拓展文化深度、增强幽默功效、扩充话语张力以及实现外交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外交话语中,陌生化赋予语言独特的张力性与暗示性,是构成修辞性外交话语的重要手段。论文以十八大以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态作为研究语料,对中国外交话语的陌生化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同时,论文分析了套译和创译运用于外交话语英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例分别探讨了借用式套译与化用式套译、修辞性创译与非修辞性创译,为处理原文陌生化语言现象与中国外交话语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通中外:时政文献外译受众认知语境的强化与调节
    薛悦, 修刚
    2022, 167 (6):  50-55. 
    摘要 ( 1611 )   PDF(1641KB) ( 42 )  
    本文以习近平著作及其日译本为语料,旨在明确习近平著作日译接受情况,分析受众认知语境特点,考察影响受众接受的主要原因并探讨相应解决策略。本文基于面向日本受众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受众访谈展开分析,从中总结出日译文接受中的三对矛盾,即目的语受众认知环境与译者认知环境不对等的矛盾、受众的“先占性”认知与译文“中国特色”间的矛盾,以及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与译文散乱的焦点难点(生疏表达)间的矛盾。本文指出,习近平著作日译本虽整体接受良好,但仍受认知语境影响,在个别例句中,译者付出的心力未达到相应效果。本文结合具体例文从差异性与稳定性、先占性与发展性、分散性与聚焦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受众认知语境特点,考察了制约受众理解的主要原因,指出为进一步促进习近平著作日译实现“融通中日”“融通中外”,既需要译者强化语境效果,也需要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培养传播人才、掌握传播效果等途径调节受众认知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籍汉学译者研究:热点与趋势
    单宇, 汪韵
    2022, 167 (6):  56-61. 
    摘要 ( 1654 )   PDF(1270KB) ( 46 )  
    外籍汉学译者群体具有母语语言优势,熟悉中外文化场域,了解读者需求习惯,形成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为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有效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外籍汉学译者(1979-2022)相关研究文献为原始数据来源,结合传统计量统计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条晰国内外籍汉学译者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外籍汉学译者相关文献突显译者、译者群体、翻译文本与翻译组织等译者研究核心内容;研究热点集中在俄罗斯汉学译者与文化典籍翻译等方面;研究前沿聚焦副文本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等高频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文献研究转化为外籍汉学译者行动、再现与认同研究,重在解析当前研究局限,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升外籍汉学译者群体研究关注度,拓展译者研究的深度及广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英专+英语”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陈祥雨
    2022, 167 (6):  62-65. 
    摘要 ( 1708 )   PDF(1178KB) ( 70 )  
    我国英语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其初心都是响应国家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仍然缺乏高端外语翻译人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教学改革到实现人才实际输出便呈现出滞后性;二是外语教育师资有限,却对“非英专”大学英语和“英专”语言人才培养同等发力,效果欠佳。提高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集中力量尝试“非英专+英语”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我国英语教学初心的坚持与再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籍译研
    以简驭繁,以浅持博——陈荣捷英译《近思录》风格再现策略研究
    唐思珏, 朱健平
    2022, 167 (6):  66-72. 
    摘要 ( 1655 )   PDF(1411KB) ( 50 )  
    1967年,陈荣捷将《近思录》首次译成英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系统考察陈译,发现陈荣捷以以简驭繁、以浅持博为宏观策略,通过切分语录结构、仿用直接引语、套译简短句式、精译儒家概念、仿译通俗用词等微观手法,成功再现了原作风格,较好实现了其“以朱释朱”的译介意图。陈荣捷的风格再现策略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典籍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工开物》三英译本作者“误见”之译者行为批评研究
    林宗豪 王宏
    2022, 167 (6):  73-78. 
    摘要 ( 1651 )   PDF(1454KB) ( 71 )  
    《天工开物》乃晚明四大科学家之一的宋应星所作,亦居明末四大科技巨著之列。因作者写作仓促、经济窘迫、无力延友商酌、历史局限等缘由,导致出现作者“误见”。本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天工开物》三英译本(任译、李译、王译)之作者“误见”的译者行为展开描述与比较,指出“求真-务实”评价模式需分译内与译外两视域、语内与语际两层面。研究发现,因原文版本、文本史料价值、误见相对性等译内因素与译者情境、译者动机等译外要素制约,在误见层面,任译与李译对各自原文底本——涂本与陶本多呈译内语言性求真,王译对其原文底本——潘本则多倾向于译外社会化超务实,但三译本亦在译者行为连续统上寻求一定平衡,游走于“原文底本/作(译注)者”与“读者/社会”之间。本研究旨在弥补《天工开物》英译研究中的原文版本重视不足,深化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求真”“务实”及其评价模式的认识,以提升《天工开物》译介过程中的信息信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余光中:高明“文字媒婆”、寂寞之译者——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学重译研究
    陈延潼
    2022, 167 (6):  79-84. 
    摘要 ( 1659 )   PDF(1197KB) ( 39 )  
    著名翻译家余光中一生译著如林,译论如柱。时隔多年重新翻译《梵谷传》《老人与海》,不仅践行了自己丰硕精辟的翻译思想和“文学翻译是需要修炼的”生态主张,也印证了生态翻译学理论“译有所为”“强者长存”的原则。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余光中的文学重译现象,阐释翻译生态环境惠及社会的适应性选择,进而挖掘余光中重译观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汉译本之翻译美学视角研究
    胡艳红, 李文慧
    2022, 167 (6):  85-89. 
    摘要 ( 1690 )   PDF(1390KB) ( 71 )  
    美国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具有波澜起伏的虚构故事情节和优美独特的文学语言。本文借助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探析该小说第一卷《权力的游戏》谭光磊、屈畅汉译本之美学价值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的体现。结果显示,汉译本中语音叠词、双声、叠韵和四字格词语的翻译,对排比句式的移植,以及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深层次意象和情感的归化式处理,使之呈现出显著的艺术张力,因而有助于中国读者汲取这一奇幻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汉译外国文学而言,原文审美价值的传递和塑造尤其必要,是拓展翻译文学在异域文化中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刊评介
    追溯译介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谢天振教授遗著《译介学思想:从问题意识到理论建构》述评
    江帆
    2022, 167 (6):  90-93. 
    摘要 ( 1627 )   PDF(1171KB) ( 23 )  
    由查明建教授选编,江帆副教授共同整理、编辑而成的谢天振教授遗著《译介学思想:从问题意识到理论建构》于2021年11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动态回溯了译介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参考体系,具有以下理论贡献及核心价值:深化对译介学的历史性和语境化理解,展现译介学理论建构的深层动因和推进过程,为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启示;基于理论复杂性的考量,实现了核心概念的筛选、高亮和勾连,凸显了译介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有助于读者对译介学理论体系进行全面认识和辨析;聚焦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探究译介学在特定翻译研究语境中的实际作用,可望提高今后相关学术对话和争论的产出质量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讯
    2022, 167 (6):  9-9. 
    摘要 ( 1582 )   PDF(1157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总目录
    2022, 167 (6):  94-96. 
    摘要 ( 1610 )   PDF(552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