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mrosch,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E. J. Brill, 1969. [3] Reddy, Michael J. The conduit metaphor: 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 Thought[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4-201. [4] 晁晓峰. 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5] 陈琳,曹培会. 论创译的名与实[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6):123-130,146,151. [6] 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 胡健,范武邱.“非典型”外交辞令及其翻译——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答记者问为例[J]. 语言教育,2016(1):75-79. [8] 黄忠廉. 翻译思维研究进展与前瞻[J]. 外语学刊,2012(6):103-107. [9] 姬洋,文军.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J]. 外语与翻译,2020(4):30-36. [10] 冀敏. 外交部发言人话语的语言逻辑分析[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11] 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7):35-38. [12] 罗新璋. “似”与“等”[J]. 世界文学,1990(2):285,295-272. [13] 谭善明. 论陌生化理论中的审美偏离及其限度[J]. 中国文学研究,2017(2):15-19. [14] 王传英,卢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译[J]. 中国翻译,2015(2):72-76. [15] 王向远. 以“迻译/释译/创译”取代“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概念的更新与“译文学”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5):132-142. [16]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等.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 方珊 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 [17] 杨大亮,赵祥云. 政治文本翻译探析[J]. 上海翻译, 2012(1):39-41. [18] 杨明星,齐静静. 外交修辞的复合性翻译标准: “政治等效+审美再现”——以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古诗文为例[J]. 中国外语, 2018(6):89-96,109. [19] 杨明星,赵玉倩. “政治等效+”框架下中国特色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翻译, 2020(1):151-160. [20] 俞允海. 修辞与语言陌生化[J]. 修辞学习, 2006(6):16-18. [21] 袁卓喜.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2] 曾利沙. 概念内涵·政治意涵·形象塑造[J]. 上海翻译,2021(6):60-66,95. [23] 张格兰,范武邱.“第三空间”视阈下中国外交话语(2012-2020)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21(4):24-29,95. [24] 张巨岩, 巩昕崸, 宋婧. 公共外交与修辞中的隐喻:美国“911”后公共外交修辞中的系列隐喻[J]. 国际新闻界, 2010(8):42-49. [25] 赵鸿燕,李金慧. 政治修辞:媒体外交的传播智慧——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分析[J]. 国际新闻界, 2010(3):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