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评价系统
    周领顺
    2022, 166 (5):  1-7. 
    摘要 ( 1226 )   PDF(1263KB) ( 52 )  
    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广义上译者行为的存在,有必要构建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译者中心”和“社会中心”双中心平衡的评价系统。为此,本文讨论了评价系统的构建动因、“译者中心”和“社会中心”双中心评价系统的学理性及其平衡性,充分展示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需求,以菜谱“译出”为个案,运用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双中心评价系统进行了有效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语言与动态对比语言学
    刘春梅, 尚新
    2022, 166 (5):  8-13. 
    摘要 ( 1199 )   PDF(1190KB) ( 40 )  
    翻译语言作为“第三语码”进入对比分析框架,并非止于拓展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对比分析中解释两种自然语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从而超越以往语言对比研究中为了对比而对比、为了纯粹的共性/差异发掘而进行对比分析的范式。“动态对比语言学”可定义为:对两种自然语言及其之间的翻译语言作为第三语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共时或历时考察的语言研究,其终极目标是探究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世界关系及文明互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焦社会场景中的翻译生产研究:人类工效学路径
    邢杰, 朱贝
    2022, 166 (5):  14-19. 
    摘要 ( 1153 )   PDF(1045KB) ( 21 )  
    翻译系统由翻译主体及其所使用的物和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构成。伴随社会进步,翻译系统渐趋复杂多变,并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下,催生出新型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因应新兴变革,翻译研究者需分析系统诸要素,掌握系统运行机制,增进对翻译实践行为及翻译行业的理解。本文尝试引入人类工效学理论框架,从物理工效、认知工效与组织工效三个维度探析工效学路径翻译研究模式,为发掘翻译系统各要素,探索其运行机制与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情态动词英译操作规范研究
    田绪军
    2022, 166 (5):  20-25. 
    摘要 ( 1251 )   PDF(1058KB) ( 94 )  
    本文依据翻译规范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对2000-2020《政府工作报告》中情态动词的英译操作规范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显化”策略,将汉语情态动词译成多个英文情态动词和结构,实行了一词多译;同时,译者还将超过一半的高量值情态动词译为中、低量值情态动词。我们认为在《报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操作规范受到了《报告》的属性、宏观翻译规范以及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制约与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旅游翻译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胡富茂, 宋江文, 王文静
    2022, 166 (5):  26-31. 
    摘要 ( 1156 )   PDF(1356KB) ( 71 )  
    本研究基于多模态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探讨多模态旅游翻译语料库的构建方法和技术路径,以期为智能翻译管理平台和景点信息智能双语问答系统的研发提供数据资源支撑,进而提升针对外国游客的语言服务品质,促进我国智慧旅游建设。多模态旅游翻译语料库建设是智能翻译管理平台和智能双语问答系统研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有助于制定旅游翻译和旅游讲解的规范与标准,而且可为旅游翻译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在提升外国游客语言服务满意度和推进中国旅游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翻译方向对翻译过程及产品的影响
    葛晓华
    2022, 166 (5):  32-37. 
    摘要 ( 1178 )   PDF(1513KB) ( 51 )  
    翻译方向对翻译过程及产品有何种影响,是近年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2000-2021年间TBS翻译研究文献库及13种SSCI国际翻译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1)研究所涉语言较为单一,以英语为主;2)现有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呈现多样化;(3)翻译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方面,结合过程和产品的研究较少;(4)有待对测定认知资源的各项指标标准化处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比性;(5)翻译方向影响翻译产品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可能受到受试数量和受试能力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译学术语的翻译与统——以勒菲弗尔“Universe of Discourse”的翻译为例
    许宗瑞
    2022, 166 (5):  38-43. 
    摘要 ( 1211 )   PDF(1058KB) ( 65 )  
    我国译学界关于勒菲弗尔译论体系中“Universe of Discourse”这一术语的翻译一直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译名林立且长期不统一,涉及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存在同一期刊、同一作者、同一论著译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但很少有学者指出该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建议学界今后需重视术语研究和术语翻译研究,译学学者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此外还需为相关研究构建一定的发展空间,投入辞书建设并重视辞书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疑查定表”确定科技术语的译法——以黄河小浪底“坝孔”一词翻译为例
    吴嘉欣, 范先明
    2022, 166 (5):  44-47. 
    摘要 ( 1230 )   PDF(1036KB) ( 81 )  
    “疑、查、定、表”是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林超伦博士提出的翻译方法,灵活运用该译法可以有效减少词汇的错译。科技术语翻译的第一要义是对信息客观、精准和规范的表达。文章选取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对黄河小浪底“坝孔”一词的5种常见译法,通过具体分析“疑查定表”译法在科技术语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步骤,发现无论是对于“未知已有”的术语,还是“未知未有”的新词,使用“疑查定表”译法都可以大大增加科技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基于翻译转喻理论的思政术语英译及其教学启示
    石勇
    2022, 166 (5):  48-53. 
    摘要 ( 1133 )   PDF(1288KB) ( 28 )  
    转喻是翻译不可或缺的运作机制和手段,转喻能力是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翻译转喻理论为指导,研究思政术语英译的基本策略,探讨翻译转喻教学新模式。研究表明,思政术语的英译是通过转喻机制处理源语(思政术语)中“物性”或“事性”概念与译入语(英文译文)之间的邻近关系来实现的。翻译转喻理论给思政术语英译教学带来如下启示:在教学中融入转喻理论和转喻实践,结合相关的思政知识灌输、强化学生利用转喻思维处理思政术语英译的能力,并设计相应的测评机制,反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最终形成以转喻能力为导向的思政术语英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代正利
    2022, 166 (5):  54-57. 
    摘要 ( 1155 )   PDF(1025KB) ( 40 )  
    《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2022年版》是面向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首个翻译能力测评标准,界定了中国外语学习者和实践者的翻译能力等级,并对各能力等级的特征和要点进行了描述,可作为外语翻译教学与学习的参考。在该标准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适应新的时代生态,以其为指南,及时做出调整。在教学理念上,主张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彰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育人高度;在教学中心上,强调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增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育人力度;在教学目标上,关注化能为用,助力传播,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育人深度;在教学原则上,坚持知行合一,同步发展,保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育人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话语译研
    学术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陈琳, 胡燕
    2022, 166 (5):  58-64. 
    摘要 ( 1136 )   PDF(1099KB) ( 51 )  
    学术话语对外翻译的实质是国际传播,是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重新生产、翻译与国际推广,以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本文在国际传播过程要素框架下,分析了学术外译国际传播性质的基本逻辑维度,回顾了国家层面学术外译的历史演变,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建构了以国际传播为导向的学术外译立体化策略。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并夯实对学术外译国际传播属性的认识,并将学术外译的目的、主体、选题、翻译、媒介、受众与效果等要素及其过程置于国际传播语境中,其中关键要素为具有国际传播效能的选题策划、传播性译写策略以及国际传播媒介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话语的俄译研究——以“共享X”为例
    刘丽芬, 邝洁莹
    2022, 166 (5):  65-70. 
    摘要 ( 1126 )   PDF(1066KB) ( 23 )  
    “共享经济”发展以及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概念之后,涌现出一批“共享”类新表述。本文通过俄汉“共享”一词的义素分析,推衍出21种俄译,以俄媒和俄语国家语料库的“共享”表述为例证,提炼出5种俄译,最常用的俄译为совместн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可用于任何语境,而其他俄译取决于后面所搭配的词,所有俄译均缺失汉语固有的“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附加义。本研究旨在为我国文化传播、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外译提供另一种思路,为中国新概念译向非英语国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研究
    许宏, 张嘉辉
    2022, 166 (5):  71-75. 
    摘要 ( 1209 )   PDF(1338KB) ( 71 )  
    本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范式,对时政文献的翻译语言特征及其跨语言特征差异进行短词以及词性串层面的研究。通过原创俄语和翻译俄语各项词汇特征的对比分析,外化了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的语言特征差异,支持了汉语外译时显化的翻译共性,客观验证了翻译文本受源语和译语双重制约而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短词研究发现,翻译俄语倾向于使用连接词 и(和),体现了汉语译入俄语之后的语义显化趋势,而уж(强调标记语)等标记语词频较低,表明原创文本对翻译文本的制约作用。翻译俄语词性串研究则客观外化了翻译体特征,为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拓宽了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路径,提供了翻译文本分析新视角,对时政文献的俄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视域融合视角下《资本论》在中国的百年译介
    王传英, 孔新柯
    2022, 166 (5):  76-82. 
    摘要 ( 1111 )   PDF(1073KB) ( 40 )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资本论》在中国的译介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时代语境下,以视域融合理论为指导,从融合机制、融合历程、融合成果等维度细致梳理《资本论》在中国百余年的译介脉络,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资本论》中国化特性的认识,凸显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精神与建党思想——试论蔡和森翻译实践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黄元军
    2022, 166 (5):  83-88. 
    摘要 ( 1122 )   PDF(1053KB) ( 24 )  
    在“本我”与“他者”的双向交流中,翻译具备了开放与创造的精神,这种精神为建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准备,翻译精神与建党思想因此产生巧妙契合。职业革命家蔡和森在翻译精神的驱动下,以“猛看猛译”的模式,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欧洲社会运动资料。借助翻译,蔡和森形成了建党思想,第一个提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在法国探索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同时,他还对毛泽东等建党先驱产生重要影响,对信奉其他主义的同辈群体进行思想改造。蔡和森的翻译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凝聚了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写理论视角下张元济的译外行为探究
    贺爱军, 贺宇
    2022, 166 (5):  89-94. 
    摘要 ( 1122 )   PDF(1177KB) ( 27 )  
    张元济之所以被收入翻译家辞典,原因不在于其译内行为,而在于其译外行为,即对翻译家的经济赞助、对翻译意识形态的操控,以及对翻译诗学的影响。从翻译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元济是集经济赞助人、意识形态操控者、翻译诗学影响者三种身份于一体的非典型翻译家。在扶助严复和林纾的译作出版、资助翻译组织“共学社”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经济赞助人的角色;在确定“编译四原则”、打造翻译品牌的过程中,他担任了意识形态操控者的角色;在提炼翻译诗学、撰写译文序跋的过程中,他成为翻译诗学的影响者。正是这三种译外行为成就了张元济的非典型翻译家身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2, 166 (5):  95-95. 
    摘要 ( 1104 )   PDF(566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通知
    第十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
    2022, 166 (5):  96-96. 
    摘要 ( 1120 )   PDF(979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