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3年, 第17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译家研究
    文化译言
    译史纵横
    书刊评介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国家外宣翻译能力:构成、现状与未来
    胡开宝
    2023, 171 (4):  1-7. 
    摘要 ( 209 )   PDF(1315KB) ( 131 )  
    本文梳理了外宣翻译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分析了国家外宣翻译能力的构成,探讨了我国国家外宣翻译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国家外宣翻译能力是指国家处理外宣翻译事务的能力,由国家外宣翻译管理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发展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实践能力和国家外宣翻译传播能力等构成。总体上看,我国国家外宣翻译管理能力较强,但国家外宣翻译发展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实践能力和国家外宣翻译传播能力等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鉴于此,未来应当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专用机器翻译系统以及外宣翻译专用语料库和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外宣翻译传播的影响力,努力提高我国国家外宣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念翻译史研究:内涵、意义与路径
    朱一凡
    2023, 171 (4):  8-13. 
    摘要 ( 98 )   PDF(1189KB) ( 67 )  
    概念翻译史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借鉴研究成果和方法, 试图在翻译史中开辟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尝试回答为何要提出概念翻译史, 概念翻译史的研究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概念翻译史可以开展哪些维度的研究以及开展概念翻译史的路径为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驱动的翻译模式:嬗变、动因及启示
    王均松, 肖维青, 崔启亮
    2023, 171 (4):  14-19. 
    摘要 ( 114 )   PDF(1258KB) ( 90 )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推动了翻译行业的发展,翻译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首先梳理了技术驱动的翻译模式嬗变历程,即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交互式机器翻译,然后从语言服务需求、技术创新和人文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翻译模式嬗变的发展动因,并提出建立人机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推动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重视翻译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提升译员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习近平用典》的外宣翻译策略与对外传播理路研究
    顾世民, 肖成笑
    2023, 171 (4):  20-25. 
    摘要 ( 76 )   PDF(1416KB) ( 57 )  
    《习近平用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结晶,是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的生动范本。一方面它详尽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它生动诠释了中国现行治国理政方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现行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本文以《习近平用典》语料库的典故、讲话、访谈内容为语料,探讨并回顾了《习近平用典》出版发行与对外传播现状,探索形成传播机制完善、传播方式新颖、传播载体丰富的对外传播理路。同时,通过创新话语形式,形成巧用“中色”,阐明中国、解困“释译”,申明中国、融通“中外”,说明中国的“三位一体”式外宣翻译策略,为术语翻译提供英译策略参考,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流水句英译中核心句的选择与构建
    邬菊艳
    2023, 171 (4):  26-31. 
    摘要 ( 75 )   PDF(1439KB) ( 46 )  
    流水句具有汉语句式的独特性,学界虽素有对其本体的研究,但对其英译的考察却并不多见。本文立足于汉语并置结构与英语层级结构之间的对比视角,提出汉语流水句英译中核心句选择与构建的四项主要原则:(1)对于单话题流水句,译者可遵循“话题与核心动词组合”原则,将流水句描述的具象事态按“焦点”重组,选择确定核心动词,构建英语核心句;(2)对于一般的多话题流水句,译者可遵循“核心语义”原则,从多个话题中选择核心话题,并匹配相应的核心动词,整理出句子“主动脉”,构建英语核心句;(3)对于各句段语义相对独立并行的多话题流水句,译者可遵循“顺句驱动”原则,适当切分流水句,顺次构建英语核心句,并尽可能体现英语句式的层级性和焦点信息凸显特征;(4)对于形式或语义具有类似于排比特征的多话题流水句,译者可遵循“A, B, + C…”原则,构建并列格局明晰的英语大核心句,以彰显英语显性的衔接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名物化在立法话语英译中的适切性——以《民法典》英译为例
    于梅欣
    2023, 171 (4):  32-37. 
    摘要 ( 50 )   PDF(1373KB) ( 24 )  
    名物化是立法话语中重要的语义资源,但在跨语言翻译中,该语义资源的转化有着适切性条件限制。本研究以《民法典》英译文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概念元功能的描写框架,研究立法话语英译中名物化资源的运用。考察发现,名物化为立法文本的跨语言翻译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其使用受制于立法意图、搭配习惯和过程中心原则:即当功能转化不能实现或者削弱源语的立法意图时,或当源语以“高值情态+动词”的形式表征过程功能,使用名物化导致译文的信息重心偏离源语信息重心时,应避免使用名物化,要坚持元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博物馆玉器汉英译名问题与对策研究
    朱慧芬, 刘法公
    2023, 171 (4):  38-44. 
    摘要 ( 96 )   PDF(1506KB) ( 61 )  
    中国博物馆玉器英译名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实地考察中国10家主要博物馆的玉器汉英译名后发现,这些博物馆玉器名称汉英译文存在译名不统一、译名概念偏差、译名凌乱冗长、文化信息缺失错位等四个严重问题。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博物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上述四大问题的症结后,提出玉器名称汉英翻译四大对策:第一、依据“译名统一”原则,参照最高级别博物馆同类译名,严格流程核查;第二、遵循“名物对应”原则,比照展品实物,保障概念匹配;第三、参照“风格简洁”原则,模仿平行文本语言格式,保留核心信息,去除浮词;第四、根据“文化等效”原则,补齐基本文化信息,重塑关键文化意象,避免文化信息缺失带来的文化信息传递中断,以期为中国玉器汉英译名规范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壮医“毒”的内涵及英译探析
    蒙洁琼, 陈立群
    2023, 171 (4):  45-48. 
    摘要 ( 38 )   PDF(1290KB) ( 33 )  
    壮医“毒”论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内容。壮医之“毒”与中医之“毒”具有相似之处,相关术语同样具有中医传统医药术语的特点。对比两部国际流行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即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ISN)及WHO 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IST),发现两者在术语翻译原则、方法及具体策略上皆有差异。ISN翻译原则及方法内容更丰富也更具体,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实践性及指导性,且能在体现术语科学属性的同时保持中医的文化属性。因此,本文选择ISN标准中的中医术语英译基本原则及方法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中医及壮医药“毒”的不同含义,研究壮医药与“毒”相关术语的翻译原则、方法及具体策略,以期为壮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语言学、哲学、文学:王国维译学路线图探赜
    李腾龙
    2023, 171 (4):  49-54. 
    摘要 ( 52 )   PDF(1599KB) ( 29 )  
    王国维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不仅译著颇丰,译论更是丰富多彩。他对翻译的论述既关理论又涉实践,既有方法指导又有批评鉴赏,既立足于形而上的辩证分析又旁及形而下的具体问题,彼此之间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体。本文以王氏三篇翻译专论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对比分析,分别从语言哲学、比较哲学、文学批评的视角展开论述。本文发现王氏首开霍姆斯译学框架诸要素的先声,其翻译思想的前瞻性根植于丰富的翻译实践、厚重的学术积淀和对现代学术的高度自觉,其本人也成为学者译者化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自俭翻译学学科建设思想的三重维度:衍变与启示
    韩淑芹
    2023, 171 (4):  55-60. 
    摘要 ( 37 )   PDF(2435KB) ( 19 )  
    杨自俭教授对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本文聚焦体系认识、方法路径、实践构想三重维度,采用历时性叙述以及图示化呈现的方式,回顾杨教授“三类别”“三层次”“五支撑”“广狭两系统”的翻译学学科体系框架的认识演进、“四纵四横”翻译学方法论系统的构建演化以及“两维度”翻译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的行思结合。其翻译学学科建设思想的三重维度,从动态化的翻译学学科框架、层次化的学科方法论体系、规范化的学科制度建设三方面,为翻译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科技翻译家群体研究(1949-1990)——基于两部辞典的管窥
    仲文明, 王靖涵
    2023, 171 (4):  61-66. 
    摘要 ( 51 )   PDF(1344KB) ( 36 )  
    本文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横向考察了两部辞典1949-1990年收录的887位代表性科技翻译家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与译事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纵向回溯该阶段中国科技翻译史脉络,将1949-1990年我国科技翻译历程大致划为三个阶段,归纳分析国内外社会历史语境与科技翻译活动的内在联系,以期为客观评价科技翻译家在翻译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并建议后续可在研究内容、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方面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言
    京剧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黄勤, 王亚军
    2023, 171 (4):  67-72. 
    摘要 ( 95 )   PDF(1266KB) ( 51 )  
    本研究基于翔实史料,对京剧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空间维度而言,京剧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主要集中在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时间维度而言,京剧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京剧主要作为文学形式译入;20世纪30年代的京剧译本主要为西方观众提供指南,以帮助他们看懂京剧,树立正确的京剧认知观;20世纪60年代开始,京剧译本多为西方戏剧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高校京剧排演服务;21世纪以降,英语世界流通的京剧译本多由我国主动译出,译本重在对京剧多元文化元素的综合译介,兼具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翻译与文学地图的生成——从小说、电影到绘画的《红高粱》
    林轶
    2023, 171 (4):  73-78. 
    摘要 ( 77 )   PDF(1198KB) ( 46 )  
    多模态文本是数字时代人们接受文化的主要形式,也为我国文学作品的海外翻译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小说《红高粱》的多模态翻译,尤其是电影改编为例,借用根茨勒的后翻译理论及罗兰·巴特和汉斯·隆德的符号学相关理论,分析小说文本如何在不同媒介和模态中被转译,不同模态的译本又如何相互指涉,形成以原作为基础的文学地图,并借此考察和讨论多模态翻译在当代文学海外译介推广中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回顾与总结:《孙子兵法》百年英译与研究
    季红琴, 周昕怡
    2023, 171 (4):  79-84. 
    摘要 ( 101 )   PDF(1261KB) ( 56 )  
    《孙子兵法》英译始于20世纪初,最初英译注重军事性而非文学性,且存在转译现象,译本整体质量不佳。20世纪40年代后,《孙子兵法》英译走向繁荣,译本得到丰富,读者的需求得到关照,可读性强的译本增多。21世纪的《孙子兵法》英译更加多元化,译者把对孙子思想的解读和目的语读者的关照融入翻译,将《孙子兵法》英译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国内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微观研究,更注重译本本身的研究;国外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多为应用研究、宏观研究,更注重《孙子兵法》思想在社会各界的应用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几何原本》汉译透视中国三度错失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原因
    廖银叶
    2023, 171 (4):  85-89. 
    摘要 ( 140 )   PDF(1481KB) ( 97 )  
    作为公理化演绎逻辑体系建构典范的《几何原本》,曾先后于1607年和1857年在中国被两代译者跨时250年接力完成汉译。此间,西方在科技领域全面发展,中国却在三个时间点错失科技转型良机,直到1860年洋务运动发端,中国才真正开启近现代科技转型。本文聚焦《几何原本》汉译跨时250年之久这一翻译现象,参照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发现中国屡次错失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原因有三:中国文化追求实用,西方文化追问纵深,两者兼容性较差;明清两朝的中国不具备参与全球性大转变的能力;中国文化体系庞大,要消化源自两希文明的现代科学,耗时必定长久。其中第一、三点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基础科学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刊评介
    构建具有国际传播视野的中国特色翻译观——读黄友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王少爽
    2023, 171 (4):  90-94. 
    摘要 ( 86 )   PDF(1187KB) ( 38 )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迎来第四次翻译高潮,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并从早期的“翻译世界”进入“翻译中国”的新阶段。《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凝聚了黄友义先生长期从事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思考与理论智识,基于中国翻译现实,秉持国际传播视野,解决中国翻译问题,建构中国原生翻译话语,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学科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本文试图将书中观点提炼为具有国际传播视野的中国特色翻译观,从翻译实践观、翻译传播观、翻译教育观、翻译治理观四个维度进行归纳和阐释,以期管窥作者广博的翻译思想体系,进而总结该书的内容特色和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3, 171 (4):  95-95. 
    摘要 ( 40 )   PDF(662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讯·会议报道
    2023, 171 (4):  96-96. 
    摘要 ( 22 )   PDF(1304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