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rmans, T. Translation and History: A Textbook[M]. London: Routledge, 2022. [2] Pernau, M. & Sachsenmaier, D. Global Conceptual History. A Reader[C]. London: Bloomsbury, 2016. [3] Lackner, M. et al.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 Leiden: Brill, 2001. [4] 阿梅龙.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5] 陈建华. 「革命」的现代性: 中国革命话语考论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6] 陈力卫. 东来东往:近现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 方梦之. 扩展跨学科翻译研究的的广度和深度[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0. [8] 方维规.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 [J].中国社会科学, 2003(3): 178-188, 209. [9] 方维规.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20(2): 151-156, 160. [10] 冯天瑜. “封建”考论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11] 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胡开宝. 数字人文视域下现代中国翻译概念史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1): 10-11. [13] 黄克武.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17(1): 68-78. [14] 黄兴涛. 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 近代史研究, 2006(6): 1-34. [15] 黄兴涛. “她”字的文化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16] 黄友义.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7] 黄忠廉,王小曼. 翻译学科双轨创建范式论[J]. 中国翻译,2020(3): 23-30, 187. [18] 蓝红军. 翻译概念史研究的价值与面向[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2): 130-140. [19] 李宏图.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J]. 史学月刊, 2005(10): 17-20. [20] 刘华文. 安乐哲的“说”与“论说” [J]. 读书, 2017(5): 149-156. [21] 罗选民. 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J]. 上海翻译, 2022(6): 1-2. [22] 穆雷, 欧阳东峰. 史学研究方法对翻译史研究的阐释作用[J]. 外国语文, 2015(3): 115-122. [23] 屈文生. 翻译史研究的面向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6): 830-836, 959. [24] 沈国威.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5] 孙江.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J]. 学术月刊, 2018(10): 150-158, 174. [26] 王宏志. 翻译与近代中国[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27] 王建开. 翻译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义和方法[J]. 上海翻译, 2007(2):56-60. [28] 杨联芬. “恋爱”之发生与现代文学观念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 158-180, 208. [29] 张佩瑶. 从二元对立到相反相济:谈翻译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太极推手的翻译史研究路向[J].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2012(2): 21-40. [30] 章可. 超越历史分期概念:汉语“现代”概念的创出[J]. 史学理论研究, 2015(3): 93-99, 159. [31]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对“自由”的阐释[J]. 史林, 2007(3): 9-29. [32] 邹振环. 近代中欧日交流视野下的“红十字”和“赤十字” [J]. 广东社会科学, 2018(2): 117-125, 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