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lmes, J.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172-185. [2] 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übingen: Narr, 1982. [3] Merton, R.K.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4] 范守义. 翻译理论与横断学科:新的途径——与《现代翻译理论》的作者商榷[J]. 外交学院学报,1991(4):76-82. [5] 方梦之. 《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序——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J]. 上海翻译,2009(4):78-81. [6] 方文. 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冯全功. 试论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J]. 外语学刊,2013(5):92-98. [8] 傅敬民. 翻译研究:学科意识及学科体系化[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5-106. [9] 高玉霞, 任东升. 国家翻译制度:内涵和类型[J]. 外语教学,2002(5):85-90. [10] 华勒斯坦. 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11] 黄忠廉, 张潇. 翻译学科百年:演进、反思与趋势[J]. 上海翻译,2020(6):1-6. [12] 黄忠廉, 王小曼. 翻译学科双轨创建范式论[J]. 中国翻译,2020(3):23-30. [13] 蓝红军. 译学方法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14]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5] 穆雷.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 中国翻译,2018(6):9-11. [16] 潘文国. 当代中国的“士大夫之学”——序《学步集:杨自俭文存》[J]. 外语教学,2009(3):109-112. [17] 任东升. 杨自俭对我国翻译学学科建构的贡献[J]. 译苑新谭,2019(13):91-99. [18] 杨自俭. 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J]. 中国翻译,1989(4):7-10. [19] 杨自俭. 关键在于追求什么——谈谈外语教师的自我建设问题[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6):69-72. [20] 杨自俭. 谈谈翻译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 现代外语,1996(3):25-29. [21] 杨自俭. 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创刊号:83-89. [22] 杨自俭. 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J]. 中国翻译,2002a(1):4-10. [23] 杨自俭. 译学新探[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b. [24] 杨自俭. 小谈方法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c(2):1-9. [25] 杨自俭. 如何推动翻译学的建设与发展[J]. 上海翻译,2005(3):2-3. [26] 杨自俭. 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 上海翻译,2006(3):36-40. [27] 杨自俭. 再谈方法论——《翻译方法论》序[J]. 上海翻译,2007(3):1-4. [28] 杨自俭, 王菊泉. 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上海翻译,2009(1):1-5. [29] 尹延安. 杨自俭翻译学系统理论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26-30. [30] 张蓉.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意义——《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介评[J]. 中国翻译,2022(4):7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