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3年, 第17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10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专稿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译史钩沉
    翻译教育
    译家研究
    文化译研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专稿
    我国翻译理论系统研究的发轫——忆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1987)
    方梦之
    2023, 172 (5):  1-5. 
    摘要 ( 58 )   PDF(1295KB) ( 65 )  
    作者回顾了1987年参加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的经历。文章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会议的背景、内容和特点,阐述这次研讨会对我国当代翻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新范式何以成为可能?——社会翻译学学理基础探究
    邢杰
    2023, 172 (5):  6-11. 
    摘要 ( 90 )   PDF(1334KB) ( 118 )  
    社会学于翻译学而言究竟有何效用?社会翻译学在翻译学中构成新范式的学理基础何在?本文尝试针对上述提问作出探索,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社会学与翻译学的问题域、翻译学演进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翻译学价值目标实现的客观需求。研究发现两个学科的问题域密切相关,翻译学演进发展必然导向社会学思维,而且借鉴社会学有助于翻译学价值目标的实现,此亦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学有助于揭示翻译社会生产过程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因素;第二,社会学有助于阐明以译者为代表的系列异质性行动者的互动沟通关系;第三,社会学有助于探索新的翻译实践内容与方式对翻译系统分化与演化发挥的功能与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指出,当前深入分析社会翻译学构成的学理基础,将有助于追本溯源、加深认识,以推动后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现代语境中机译伦理问题研究
    徐华东, 姚振军
    2023, 172 (5):  12-17. 
    摘要 ( 71 )   PDF(1173KB) ( 90 )  
    机器翻译及其辅助翻译系统的发展改变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译文的定义以及翻译使用者的观念。本文借助列维纳斯伦理学,探讨机器翻译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发现,后现代理论关照下的机器翻译不但改变了翻译活动的实质,也引发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改变。因此,机器翻译引发的伦理讨论能够帮助译者从机器他者的映像中定义自我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效翻译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历史局限
    贺桂华
    2023, 172 (5):  18-23. 
    摘要 ( 154 )   PDF(1403KB) ( 280 )  
    作为一个思想内涵丰富,颇具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本体理论,金隄等效翻译理论是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金隄本人的著书立论,本文探究了其等效翻译理论对我们在当下语境认识与解决中国译学界存在的“重译泛滥”和“改写成风”的现象与问题、规范翻译市场和译者行为、优化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模式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同时,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剖析了金隄等效翻译理论“规范性过强”“解释力不足”“概念表述不清”“所指不明确”等历史局限。本研究旨在强调规约型本体翻译理论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当下价值,并阐明中国学者自创翻译理论经验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中医药对外传播中的形象建构——基于英语网络传媒语料库的考察
    张道振, 罗嘉雯
    2023, 172 (5):  24-29. 
    摘要 ( 106 )   PDF(2311KB) ( 122 )  
    近年来,中医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的报道是我们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态度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些报道对我国传统医药形象在国际社会的重塑也具有直接的反馈作用。本文借助NOW英文新闻在线网络语料库,通过分析搭配词和情态词,对英文主流媒体话语进行文本描述性分析,勾勒出中医药在英文媒体中受关注的程度及其对象形象,尤其是英文媒体对中医药所持有的态度取向。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英文媒体较为积极的态度,虽然仍然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海外合作的积极形象尤为突出。本研究将为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中西医药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弗洛伊德汉译的翻译底本问题
    赵蕾莲
    2023, 172 (5):  30-36. 
    摘要 ( 71 )   PDF(1419KB) ( 82 )  
    在中国百余年的弗洛伊德译介史中,翻译底本作为核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迄今尚无弗洛伊德著作全集的德汉直译成果问世,现有译本大多为英文转译。但即便权威的英语标准版也因翻译理念偏差存在不足,致使由德语经英语再到汉语的翻译路径会叠加翻译错误。辨析弗氏著作的德、英版本差异有助于未来打造弗氏著作全集德汉直译精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翻译质量评估的思考
    孙琳
    2023, 172 (5):  37-41. 
    摘要 ( 118 )   PDF(1156KB) ( 653 )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尤其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话题之一。但是,有关什么是翻译、什么是质量以及什么是评估,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以上述三个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探讨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方法与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钩沉
    知识考古与区域翻译史研究:《广西翻译编年史(20世纪卷)》之构想
    张旭, 张鼎程
    2023, 172 (5):  42-47. 
    摘要 ( 64 )   PDF(1234KB) ( 84 )  
    本文尝试借助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区域史方法,综述以往的区域翻译史研究成果,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撰写一部广西断代翻译编年史提出构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视野与本土关照:民国科技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选择与翻译
    张航, 聂馥玲
    2023, 172 (5):  48-53. 
    摘要 ( 74 )   PDF(1343KB) ( 89 )  
    民国时期我国众多科技期刊中不乏翻译作品。本文主要查找、统计其中翻译文本的底本来源,并进一步对译文与底本的差异进行分类探讨。研究认为该时期我国科技期刊中的翻译文本译自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且涉及美、英、日等众多国家,表明当时的译者具备国际视野。为使科技内容易于接受,译者对文本进行了特殊处理,如在选择翻译底本时侧重生活化、基础性内容,并在底本基础上增补解释性文字及进行本土化处理等。通过研究我们能够看到该时期我国特殊的科学翻译状况及知识受众的特殊性。上述翻译模式助力了“科学大众化”新理念的发展,继而对当时民众科学知识的获得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严译《天演论》与近代民族话语
    廖迅乔, 廖七一
    2023, 172 (5):  54-57. 
    摘要 ( 90 )   PDF(2347KB) ( 74 )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引发了深刻的革命,重构了新的民族价值观念和信仰,为国人提供了全新的审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国人的行为规范。然而,进化论的译介与晚清民族话语的兴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关联,译界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天演论》在正式出版之前,手稿曾在吴汝纶、梁启超、康有为等学者中传阅,得到知识界积极的回应,并形塑了民族国家的想象。部分章节还先期通过《国闻汇编》等期刊与读者见面,助推了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严复根据反馈意见多次修改完成的《天演论》实际上是维新知识分子共同建构的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话语。天演进化论激发了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增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增强了自强竞存、争取民族救亡和民族独立的决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中国汉英翻译教材:发展、编制及展望
    王树槐
    2023, 172 (5):  58-63. 
    摘要 ( 59 )   PDF(1180KB) ( 65 )  
    根据笔者的统计,建国后共有汉英翻译教材395部,其中单向普通型136部、双向普通型147部、领域实务型112部。在40余年的发展中,它们经历了萌芽探索期、发展成长期、繁荣丰富期。在教材编制上,理论基础有从对比语言学到翻译学的群理论八种,编写脉线有从“技巧中心型”到“多元素中心型”六种。文章最后从十个方面展望了汉英翻译教材编写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的同伴反馈策略研究
    王利娜
    2023, 172 (5):  64-67. 
    摘要 ( 70 )   PDF(1155KB) ( 48 )  
    本研究对医学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的同伴反馈策略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学习者翻译初稿、同伴反馈、修改稿以及刺激性回忆访谈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医学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学习者采用纠正性反馈策略和评价性反馈策略对同伴的译文进行反馈。就纠正性反馈而言,学习者采用最多的是直接反馈,其次为间接反馈,而元语言反馈和直接反馈+元语言反馈采用较少。就同伴反馈质量而言,间接反馈的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元语言反馈,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元语言反馈的正确率相对较低。从不同的同伴反馈策略对译文修改的影响来看,学习者根据同伴直接反馈+元语言反馈的整体修改率和修改正确率均为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医学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的同伴反馈策略及其具体应用,研究发现对医学翻译等应用翻译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庞德儒家经典翻译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革新
    祝朝伟
    2023, 172 (5):  68-73. 
    摘要 ( 49 )   PDF(1414KB) ( 75 )  
    20世纪上半叶的英美诗歌是维多利亚诗歌的延续,这一时期的诗歌抒情模式是为抒情而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感泛滥。本文基于庞译儒家经典的翻译实践,结合其时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探讨庞德儒家经典英译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革新。文章认为,作为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与翻译家,庞德在自己的儒家经典翻译实践中通过表意文字法在翻译中努力呈现原文的意象与细节,让翻译文字充满能量,这与他早期的意象主义与漩涡主义诗学相一致。庞德的翻译实践是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反叛与革新,体现了庞德作为现代主义诗人“日日新”的创新诗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翻译家邓正来的社会科学翻译研究
    胡波
    2023, 172 (5):  74-78. 
    摘要 ( 51 )   PDF(1164KB) ( 75 )  
    邓正来是兼具译者和研究者身份的翻译家,其学术翻译内容面向广泛,涉及法理学、人类学、宪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尤其是对哈耶克思想的翻译和研究,确立了他在国内哈耶克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邓正来基于学术翻译所凝练的“研究性翻译”思想以及“遵循理论脉络”的翻译标准,在学术翻译实践中独树一帜,其翻译的博登海默《法理学》影响了一代学人,系统译介哈耶克思想推动了中国法学的学术发展。邓正来以法学翻译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翻译实践,为学术翻译树立了一个典范,对其学术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的研究不仅为法学,也为其他社会科学的翻译和研究带来诸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结合,融会贯通——司佳的译著特点和译史研究撮要
    叶霭云
    2023, 172 (5):  79-83. 
    摘要 ( 47 )   PDF(1335KB) ( 54 )  
    司佳是专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历史系教授。她完成了汤因比的学术著作《中国纪行》的汉译,不仅语言通顺文雅,还为书名增译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副标题,为译本增补了300多处译者注释,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型译者。此外,她的研究成果渗透到翻译史研究领域,通过收集和解读大量的一手史料,从语言接触最基本的介质开始研究,即从清代广州贸易体制下的洋泾浜英语到逐步正规化的双语字典这一历史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对传教士译者和中国底层译者及其文本开展案例分析,从而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与文本研究互有穿插。令人惋惜的是,司佳英年早逝,她的翻译特点和跨学科研究成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彰显其译史结合的贡献,为研究者树立一个学问融会贯通的好榜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国家话语权建构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外译70年回视
    张丹丹
    2023, 172 (5):  84-88. 
    摘要 ( 70 )   PDF(1166KB) ( 101 )  
    我国国家翻译实践下的中国文学外译,从1951年《中国文学》英文期刊创刊,至今已70余年。这条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译出之路,承载着国家的意志、形象和理念。在当时世界冷战格局及冷战思维的语境下,中国人民为了积极构建国家话语权、树立国家正确形象,进行着翻译领域上的开拓和创新,不仅成就了一部新中国以来翻译界的奋斗史和精神史,为翻译学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而且为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话语权构建、文化的平等交流,以及对世界文学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促进,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也亟待学界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汉学家当代文学译介变迁与中国形象建构探析
    陈保红, 栗瑞铎, 刘璐
    2023, 172 (5):  89-94. 
    摘要 ( 97 )   PDF(1340KB) ( 66 )  
    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维度,中国文学外译有基于文化主权的“本土自构”,亦有不同意识形态棱镜下的“异域他构”。本研究梳理美国汉学家译介当代文学的丰厚研究资料,借助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理论和语料库翻译学方法,以美国汉学家的当代文学译介策略变迁为研究路径,考察美国汉学家目的、立场、意识形态对其当代文学译介思想演变和译介策略变迁的影响;以国家形象建构为研究目的,探究汉学家译介策略变迁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建构以国家诉求为导向的文学译介主体模式,借“异域他构”文学译介策略完善中国形象“本土自构”译介主题模式,充实中国特色译论体系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及国家形象域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3, 172 (5):  95-95. 
    摘要 ( 39 )   PDF(671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讯·会议报道
    2023, 172 (5):  96-96. 
    摘要 ( 29 )   PDF(1526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