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煌. 身经磨难而矢志无摧的人——记潘痴云、周邦立同志[J]. 社会科学论坛,2010(12):119-130. [2] 邓劲雷. 科学文献英译百年变迁——一项基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数据的研究[J]. 上海翻译,2022(1):60-65. [3] 方梦之. 系统而完整地传播达尔文思想的翻译家——纪念叶笃庄先生百年诞辰[J].中国翻译,2014(6):58-62. [4] 方梦之,庄智象. 中国翻译家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5] 方梦之,傅敬民.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2018(3):67-75. [6] 方梦之. 翻译家研究的“宽度”和“厚度”[J]. 英语研究,2021(1):11-20. [7] 傅敬民. 开疆拓土抑或流落他乡?[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13. [8] 傅敬民,袁丽梅. 新形势下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机遇与挑战[J]. 中国翻译,2022(2):97-102. [9] 高敏,贺爱军. 明末至晚清译者的分布规律及其探源[J]. 中国科技翻译,2018(2):59-62. [10] 何明星.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60年[J]. 出版发行研究,2013(6):28-31. [11] 蓝红军.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 上海翻译,2022(2):61-65. [12] 黎难秋. 民国时期中国科学翻译活动概况[J]. 中国科技翻译,1999(4):42-45, 49. [13] 李亚舒,黎难秋. 中国科学翻译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4] 林聚任. 论中国科学界的性别分化与性别隔离[J]. 科学学研究,2000(1):97-103, 112. [15] 刘泽权. 大陆现当代女翻译家群像——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的扫描[J]. 中国翻译,2017(6):25-32. [16] 罗选民. 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J]. 上海翻译,2022(6):1-2. [17] 马祖毅. 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第三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8] 穆雷,诗怡. 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J]. 中国翻译,2003(1):12-18. [19] 欧阳雪梅.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战略思想与新中国的科技进步[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45-51, 116. [20] 任东升,高玉霞. 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 中国外语,2015(3):92-97, 103. [21] 单宇,李清平. 杨寿康科技翻译活动管窥——写在杨寿康先生九十华诞之际[J]. 外语与翻译,2016(2):26-30. [22] 孙吉娟,方梦之. 凝练翻译策略 赋能译学话语体系——方梦之访谈录[J]. 外语与翻译,2023(1):1-5,98. [23] 王震,乌兰夫,薄一波,姜椿芳.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 1982(5): 1-4. [24] 吴书芳. 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缺失与补苴[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2-115. [25] 喻旭东,傅敬民. 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2022(5):22-30. [26] 袁丽梅. 汉学家译者研究:群体特征与影响探析[J].外语与翻译,2021(4):26-31. [27] 袁丽梅.译史框架下的译者群体研究:对象、意义和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4):143-150. [28] 章梅芳,刘兵. 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1. [29] 张汨,文军. 国内翻译家研究现状与流变趋势[J]. 中国外语,2014(4):97-104. [30] 张万方. 评《中国翻译家辞典》[J]. 中国翻译,1991(5):43-44. [31] 郑晔. 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2] 仲文明,王亚旭. Silent Spring汉译行动者网络构建考察[J]. 上海翻译,2022(4):29-34. [33] 周忠良,任东升.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十年:检视与展望[J].上海翻译,2023(1):19-24. [34] 邹国统. 后辈译家继往开来——《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读后[J]. 上海科技翻译,1995(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