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方梦之学术思想笔谈(主持人:许钧)
    “翻译中国”,促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许钧
    2024, 177 (4):  1-2. 
    摘要 ( 50 )   PDF(1339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翻译研究
    傅敬民
    2024, 177 (4):  5-6. 
    摘要 ( 30 )   PDF(113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梦之译学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启示
    刘云虹
    2024, 177 (4):  7-8. 
    摘要 ( 27 )   PDF(1117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梦之“应用翻译”探索的开创性与引领性
    贾文波
    2024, 177 (4):  9-10. 
    摘要 ( 32 )   PDF(112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体系化与范畴定位思想的阐发与再构
    曾利沙, 邓薇
    2024, 177 (4):  11-16. 
    摘要 ( 30 )   PDF(2852KB) ( 16 )  
    方梦之先生是应用翻译(学)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引领者和建设者,他有关应用翻译(学)体系化与范畴定位的思想博大精深,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应用翻译(学)的守正与创新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三个有关问题:我国73种独立翻译学的发展趋势呈何种特征?2)如何从方先生的本体观、对象范围观、学科体系观、范畴定位观出发,辩证认识独立翻译学的本质属性、学理性、体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其普遍原理性?3)如何深度阐发方先生的译学思想,全景式整合构建应用翻译研究的逻辑范畴体系?本文旨在为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提供独特的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芒迪译学研究模式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探析
    李文
    2024, 177 (4):  17-23. 
    摘要 ( 35 )   PDF(1365KB) ( 19 )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译学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与路径亦趋向多样化,众多翻译研究不再囿于微观的跨语言问题,转为关注宏观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但是,基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的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的重要分支。本文以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基于评价系统的译学研究模式为例,通过分析该模式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核心思想的吸收与应用,旨在探究翻译研究如何通过借鉴语言学研究模式和方法,实现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翻译学的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国内翻译经典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松
    2024, 177 (4):  24-28. 
    摘要 ( 64 )   PDF(1226KB) ( 16 )  
    “翻译经典化”是近年来国内外译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二十年来国内关于翻译经典化的著作与论文,发现国内译学界在翻译文学经典的概念与内涵、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经典化、中国文学在国外的翻译经典化三个方面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未来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1)翻译经典化研究疆域多囿于文学领域,未来研究可以延伸到哲学、政治、宗教等非文学文本;2)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外国作品汉译经典化关注较多,中国文化外译经典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注意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经典及中国文化在非英语国家的翻译经典化问题;3)盲目挪用西方译论,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未来应加强对翻译经典化理论性思考,建构一个质性和量化、历时与共时并举、多元互证的翻译经典化质性分析和量化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机耦合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原则与策略例析
    范梓锐, 杨文地
    2024, 177 (4):  29-34. 
    摘要 ( 68 )   PDF(1495KB) ( 22 )  
    人机耦合时代已经开启,机器翻译+人工译后编辑成为当前翻译(语言服务)行业的主要工作模式。对于翻译质量有高阶要求的译文,机器翻译后的译后编辑阶段需要译者具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出色的逻辑思维、敏锐的美学意识,尽力产出创造性或经典化的译文。语篇的文采就属于翻译质量的高阶要求,主要体现在音韵和谐、用词考究、句式灵活、谋篇精巧、修辞得当、意蕴丰富、创新出彩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的对外话语翻译策略研究——以《人民网》日文版习近平对外话语的日译为例
    刘曼, 杨怀明
    2024, 177 (4):  35-39. 
    摘要 ( 71 )   PDF(1462KB) ( 19 )  
    国家形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形象长期以西方媒体他塑为主导,为改变这一局面,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国家形象的自塑。近年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大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这些内涵丰富的对外话语是当今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自塑路径。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效果,做好对外话语的翻译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人民网》日文版习近平对外话语的日译文本为研究语料,探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中呈现的国家形象及其日译策略。研究发现,习近平对外话语充分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些对外话语的日译文本主要运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减译以及多策略并用的翻译策略,确保再现对外话语中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翻译视阈下的殷商文化传播研究
    王孟, 李远天
    2024, 177 (4):  40-45. 
    摘要 ( 51 )   PDF(1280KB) ( 19 )  
    殷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以其绚烂而多姿的文化、神秘而厚重的文献、丰富而多彩的文物和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给后辈留下巨大的宝库。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殷商文化及其传播的现状,提出新时代殷商文化传播要实现多模态化,更要加强对外传译,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殷商文化的价值;其次在多模态相关理论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指导下,构建殷商文化多模态翻译平行语料库,以此为契机探讨殷商文化的传播路径,以期为未来殷商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王静
    2024, 177 (4):  46-49. 
    摘要 ( 51 )   PDF(1258KB) ( 95 )  
    自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做好黄河生态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出发,研究黄河生态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考察国外主要媒体对黄河文化的报道,总结出黄河文化国内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黄河纪录片《黄河安澜》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提出提升黄河生态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未来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钩沉
    博弈与会通:翻译在中国天文近代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刘晗, 王克非
    2024, 177 (4):  50-55. 
    摘要 ( 32 )   PDF(1555KB) ( 19 )  
    中国天文的近代转轨与其说是学科自然发展的结果,毋宁说是一场以翻译贯穿始末的文化交流活动之归途。来自西方的近代天文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测天之学发生激烈碰撞,经历了明末的反复较量与晚清的吸收融会,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文化博弈,将这门专攻星占历法的皇家官修之学从自然义理交织的“天”中解脱出来,转而成为研究客观天体的近代科学,不仅形成了规范的理学体系,更动摇了儒家天道观的哲学根基。本文认为,明清翻译活动引入西方近代天文知识,沟通中西测天文化,再塑中国天学思想,反映出新思想与旧文化的冲突和博弈、相持和对话、理解和会通,体现了翻译构建中国近代学科的重要学术史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世纪《本草纲目》译介与中西知识迁移和杂糅
    蒋辰雪, 王银泉
    2024, 177 (4):  56-62. 
    摘要 ( 45 )   PDF(1291KB) ( 8 )  
    本文通过比较《本草纲目》中文原本和由18世纪在华法国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后刊载于欧洲汉学名著《中华帝国全志》的法语译文,发现《本草纲目》对欧洲知识界的吸引力在于它与欧洲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知识体系的匹配性,因为其在欧洲被视为博物学著作而非中国文化典籍得到译介,翻译和传播活动的知识迁移模式呈现为对中医药作为实体知识的选择、加工和传播,并在博物学语境下进行重构和传递。通过显性和隐性知识间的调校、全景式的知识呈现,译文对作为本草典籍的《本草纲目》进行了科学实用主义倾向的知识加工,从而将源于中国文化的医药知识迁移融入西方博物学知识体系,成为融合和加工中西方知识之后的杂糅产物。《本草纲目》的译介促进了中医药知识从地方性知识成为世界性知识,诠释了中国知识为世界文明演进作出的积极贡献,也提高了中华医学文明的世界性认同及其对中西文明互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以降中国科学家科技典籍英译:史实考辨与现实反思
    王烟朦, 梁林歆
    2024, 177 (4):  63-68. 
    摘要 ( 44 )   PDF(1338KB) ( 19 )  
    中国科学家群体在“五四”运动前后形成,又作为本土译者率先塑造中国古代科技国际话语。为解蔽他们在科学翻译史上的成就,本文初步爬梳出我国24位科学家的科技典籍英译史实,在此基础上将英译历程分为发轫期、滞缓期和喧哗期,剖析三个历史时期的概貌,并微观描写代表性译者及其译作的影响。以史为鉴,新时期我国政府赞助的科技典籍翻译工程可以在选题、译者主体和出版传播方面加强规划,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基于在线读者评论数据分析的《青铜葵花》英译本海外接受研究
    朱嘉春, 罗选民
    2024, 177 (4):  69-74. 
    摘要 ( 69 )   PDF(2544KB) ( 23 )  
    “走出去”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当下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的新趋势。本文借助Python,通过绘制词云图和评论关键句情感分析,考察好读网和亚马逊网读者对于《青铜葵花》英译本的评论,评估该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以期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大部分读者对《青铜葵花》英译本的情节、角色、翻译和全书的阅读体验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译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情节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亲情都是海外读者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需要大力推介既能代表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具有世界儿童文学普遍特质的优秀作品,在译本产出时需充分考虑成人和儿童阅读习惯的差异,确保走出国门的儿童文学为成人和儿童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声词音译象似度量化研究——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为例
    赵会军, 陈南
    2024, 177 (4):  75-81. 
    摘要 ( 29 )   PDF(1284KB) ( 20 )  
    现有拟声词翻译研究大都通过定性和枚举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从量化角度提出拟声词音译象似度的概念,即原语言拟声词译为目标语的语音拟声象似性程度,并以莫言小说《檀香刑》及葛浩文英译本为语料,将文中出现的拟声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拟声词三大类。通过不同类型拟声词音译象似度值分析,得到拟声词音译象似度值的数据分布规律:单音节拟声词为76.3%,双音节和三音节分别为47.7%和45%,叠音四音节为30.2%,总平均值为46.5%。由量化数据得出的拟声词汉译英音译理据与英语拟声词的语言特点具有很好的拟合度:英语中单音节拟声词较丰富,造词也容易被接受,多采用直接音译法;英语中重复性多音节拟声词较少,使用形容或模拟声音的词来间接英译更合理;英语中没有被感知到的与原语对应的形容或模拟声音的词时,可采用弃音翻译法或造词的方法。本研究对拟声词音译最大限度传达原语意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译者更好地翻译拟声词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创译学研究之路径 展中华译学之精髓——张佩瑶对中国译学发展之贡献
    邵庆华
    2024, 177 (4):  82-88. 
    摘要 ( 41 )   PDF(1401KB) ( 6 )  
    本文介绍了张佩瑶的译著成就和译学思想,以及她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重点讨论了其在翻译实践中对“丰厚翻译”理论的创造性应用、首创的“推手”理论以及为构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努力及在国内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张佩瑶是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最为杰出和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为中国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的交流和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敦本务实,译心报国——诠解黄友义先生翻译与传播思想
    陈科芳, 陈京钰
    2024, 177 (4):  89-94. 
    摘要 ( 52 )   PDF(1259KB) ( 22 )  
    本文深入探究著名翻译家黄友义先生的翻译与传播思想,突出其在中国对外翻译和传播领域的重要影响。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长期付诸实践,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系统阐述。他贯彻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转型中的实践理念,始终关注国际受众,注重传播效果;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强调要强化国家翻译机制、构建完整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立国家翻译人才库。他心系翻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一翼两侧”构想,推动翻译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译界领军人物,他积极推动翻译行业变革发展,提倡翻译立法,保障翻译工作者权利,扩大中国翻译界的国际影响,并积极引领大家应对翻译界新机遇、新挑战。总之,黄友义先生在翻译实践与国际传播、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行业变革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4, 177 (4):  95-95. 
    摘要 ( 22 )   PDF(665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讯·会议报道
    2024, 177 (4):  96-96. 
    摘要 ( 30 )   PDF(1435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