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u Halde, J. B.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M]. G. Le Mercier, 1735. [2] 波兰尼.个人知识[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3] 陈传显,张宇.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J]. 当代外语研究,2023(4):29-36. [4] 陈明.《西药大成》所见中国药物的书写及其认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5-64,162. [5] 杜赫德.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的编撰缘由和原则[J]. 杨保筠, 刘雪红 译. 国际汉学,2015(3):77—91. [6] 杜赫德.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上)[M]. 郑德弟 等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7] 范发迪.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M]. 袁剑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8] 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 2018(3): 67-75. [9] 高晞.十五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J].中医药文化,2015(6):15-24. [10] 高晞.新术还是旧技:十九世纪前欧洲知识界的中医认知[N] .光明日报,2019-01-16. [11] 高晞.全球史中的中国医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0-21. [12] 格鲁贤. 中国通典[M]. 张放, 张彤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 [13] 卡拉·纳皮.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M]. 刘黎琼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14] 蓝莉.请中国作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 李茂君,胡显耀.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J].上海翻译, 2023(3):7-12. [16]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M]. 郭强, 龙云, 李伟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7] 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8] 林日杖.论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对大黄的认识——关于明清来华西人中药观的断面思考[J]. 海交史研究,2013(1):92-110. [19] 潘吉星.《本草纲目》之东被及西渐[J]. 中国药学杂志,1983(10):11-18. [20] 潘吉星.中外科学之交流[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21] 萨米尔·布迈丁. 耶稣会士的药方和收据——耶稣会与欧洲异域本草的引入[A]. 高晞,[荷]何安娜 编. 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C]. 北京:中华书局,2023:172-201. [22] 唐绪华.翻译史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兼评《劳特利奇翻译史研究手册》[J].上海翻译,2023(3):89-94. [23] 王克非.关于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史研究[J].上海翻译,2021(6):13-16. [24] 王银泉,徐海女.清初入华耶稣会士巴多明中医西传活动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5(8):50-56. [25] 吴国盛.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J]. 学术月刊,2016(4): 11-19. [26] 喻旭东, 傅敬民. 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J].当代外语研究,2022(5):22-30. [27] 袁丽梅.全球史视野下的翻译史研究——关系梳理与参考借鉴[J]. 上海翻译,2019(4): 66-70. [28] 张生祥.翻译是一种知识的管理与转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01. [29] 张焱, 尹娜.《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126-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