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4, Vol. 177 ›› Issue (4): 56-62.

• 译史钩沉 • 上一篇    下一篇

18世纪《本草纲目》译介与中西知识迁移和杂糅

蒋辰雪1, 王银泉2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 收稿日期:2023-11-20 出版日期:2024-07-10 发布日期:2024-08-19
  • 通讯作者: 王银泉,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中医药翻译传播史、中西科技交流史。
  • 作者简介:蒋辰雪,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
  • 基金资助: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中医汉学家翻译思想及其影响研究”(编号:20CYY004)、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清耶稣会士翻译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编号:17FZS039)、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编号:18ZDA322)、2022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

  • Received:2023-11-20 Online:2024-07-10 Published:2024-08-19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本草纲目》中文原本和由18世纪在华法国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后刊载于欧洲汉学名著《中华帝国全志》的法语译文,发现《本草纲目》对欧洲知识界的吸引力在于它与欧洲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知识体系的匹配性,因为其在欧洲被视为博物学著作而非中国文化典籍得到译介,翻译和传播活动的知识迁移模式呈现为对中医药作为实体知识的选择、加工和传播,并在博物学语境下进行重构和传递。通过显性和隐性知识间的调校、全景式的知识呈现,译文对作为本草典籍的《本草纲目》进行了科学实用主义倾向的知识加工,从而将源于中国文化的医药知识迁移融入西方博物学知识体系,成为融合和加工中西方知识之后的杂糅产物。《本草纲目》的译介促进了中医药知识从地方性知识成为世界性知识,诠释了中国知识为世界文明演进作出的积极贡献,也提高了中华医学文明的世界性认同及其对中西文明互鉴的意义。

关键词: 迁移, 杂糅, 中西知识, 《本草纲目》, 博物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