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4, Vol. 177 ›› Issue (4): 75-81.
赵会军, 陈南
收稿日期:
2024-01-20
出版日期:
2024-07-10
发布日期:
2024-08-19
作者简介:
赵会军,博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量化翻译、语料库翻译;陈南,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领域:文学翻译、语料库翻译。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4-01-20
Online:
2024-07-10
Published:
2024-08-19
摘要: 现有拟声词翻译研究大都通过定性和枚举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从量化角度提出拟声词音译象似度的概念,即原语言拟声词译为目标语的语音拟声象似性程度,并以莫言小说《檀香刑》及葛浩文英译本为语料,将文中出现的拟声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拟声词三大类。通过不同类型拟声词音译象似度值分析,得到拟声词音译象似度值的数据分布规律:单音节拟声词为76.3%,双音节和三音节分别为47.7%和45%,叠音四音节为30.2%,总平均值为46.5%。由量化数据得出的拟声词汉译英音译理据与英语拟声词的语言特点具有很好的拟合度:英语中单音节拟声词较丰富,造词也容易被接受,多采用直接音译法;英语中重复性多音节拟声词较少,使用形容或模拟声音的词来间接英译更合理;英语中没有被感知到的与原语对应的形容或模拟声音的词时,可采用弃音翻译法或造词的方法。本研究对拟声词音译最大限度传达原语意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译者更好地翻译拟声词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赵会军, 陈南. 拟声词音译象似度量化研究——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75-81.
[1] Kovic, V. , K. Plunkett & G. Westermann. The shape of words in the brain[J]. Cognition, 2010, 110(1), 19-28. [2] Mo, Yan. Sandalwood Death[M].Goldblatt Howard. Trans.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3] 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4] 傅敬民. 思维视角的英汉拟声词研究及其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1(4):7-11. [5] 高永晨. 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49-50. [6] 李莹,孙会军.《长恨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66-73. [7] 李蕊. 摹声传神,摹音传情——拟音词英译策略[J]. 长春大学学报,2016(3):44-48. [8] 李荣轩. 汉英拟声表达异同初探[J]. 中国翻译,1997(3):51-54. [9] 李正栓,程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科技典籍术语英译探微——以《山海经》大中华文库译本为例[J].上海翻译,2022(1):75-81. [10] 粟元霞. 小说《活着》中的拟声词英译研究[J]. 现代交际,2021(14):66-68. [11] 刘春芳. 英语拟声词的修辞功能及汉译策略[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151-154. [12] 陆钦红. 声韵传神绘浮世——试评译林版《尤利西斯》的拟声词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46-49. [13] 马清华. 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从动态系统原理下的音义关系看[J]. 外国语,2013(1):55-64. [14] 莫言.檀香刑[M].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2. [15] 庞林林. 英、汉语拟声词异同浅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38-44. [16]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8. [17] 宋学智,赵斌斌. 文学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新论[J]. 中国翻译,2022(6):45-52,191. [18] 唐思珏,朱健平.以简驭繁,以浅持博——陈荣捷英译《近思录》风格再现策略研究[J]. 上海翻译,2022(6):66-72. [19] 万石建. 英汉拟声词对比[J]. 外语研究,2006(5):23-26. [20]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1] 翁敏雅. 汉英拟声词对比与翻译[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40-44. [22] 张昀霓. 音译的语音象似性探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9-161. [23] 张豫丽. 汉维语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J]. 语言与翻译,2017(4):46-50. |
[1] | 许钧. “翻译中国”,促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1-2. |
[2] | 黄忠廉. 译(论)家深究之远景——基于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的初步思考[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3-4. |
[3] | 傅敬民. 建设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5-6. |
[4] | 刘云虹. 方梦之译学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7-8. |
[5] | 贾文波. 方梦之“应用翻译”探索的开创性与引领性[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9-10. |
[6] | 曾利沙, 邓薇.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体系化与范畴定位思想的阐发与再构[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11-16. |
[7] | 李文. 芒迪译学研究模式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探析[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17-23. |
[8] | 刘松. 国内翻译经典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24-28. |
[9] | 范梓锐, 杨文地. 人机耦合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原则与策略例析[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29-34. |
[10] | 刘曼, 杨怀明. 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的对外话语翻译策略研究——以《人民网》日文版习近平对外话语的日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35-39. |
[11] | 王孟, 李远天. 多模态翻译视阈下的殷商文化传播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40-45. |
[12] | 王静.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国际传播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46-49. |
[13] | 刘晗, 王克非. 博弈与会通:翻译在中国天文近代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50-55. |
[14] | 蒋辰雪, 王银泉. 18世纪《本草纲目》译介与中西知识迁移和杂糅[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56-62. |
[15] | 王烟朦, 梁林歆. “五四”以降中国科学家科技典籍英译:史实考辨与现实反思[J]. 上海翻译, 2024, 177(4): 63-6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