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 崔启亮.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 中国翻译,2014(6):68-73. [3] 董昕怡,辛红娟. 从《说园》英译看中国园林著述美学特质的跨文化表达[J]. 外语与翻译,2022(2):40-45. [4]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冯全功,崔启亮. 译后编辑研究:焦点透视与发展趋势[J]. 上海翻译,2016(6):67-74,89. [6] 冯全功,刘明. 译后编辑能力三维模型构建[J]. 外语界,2018(3):55-61. [7] 冯志伟. 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平行发展[J]. 外国语,2018(6):35-48. [8] 李梅.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过程中原文对译员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2021(4):93-99. [9] 林一樵,范武邱. 语言美学的辩证法则[J]. 科技英语学习,2003(12):34-49. [10] 刘宓庆. 翻译学呼唤“回归美学”[J]. 外语与翻译,2010(3):8-10. [11] 刘宓庆,章艳. 翻译美学理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2]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4] 任文. 机器翻译伦理的挑战与导向[J]. 上海翻译,2019(5):46-52,95. [15] 寿永明,语言美学与汉语的美学价值[J]. 江西社会科学,2005(10):164-166. [16] 戎刿.爱河泛舟求教朋友[J].中国翻译,2022(2):64-66. [17]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M]. 刘大基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8] 王华树,陈涅奥. 中国语言服务企业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应用调查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5):23-37. [19] 王佐良. 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次专题翻译讨论会上的发言[J]. 中国翻译,1987(5):2-4. [20] 魏长宏,张春柏. 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 中国科技翻译,2007(3):22-24,9. [21] 吴玲兰. 翻译的语言服务转向[J]. 外语与翻译,2017(2):15-19. [22] 杨寿康. 论科技英语与科技翻译[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3] 杨文地,范梓锐. 科技语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J]. 上海翻译,2021(6):54-59. [24] 杨衍松. 果戈理短篇小说选[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25] 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6] 仲文明,舒超. 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20(6):86-91,7. [27] 朱含汐,冯全功. 人机合作视阈下的“翻译修改”新探——《翻译修改与译后编辑:行业实践和认知过程》评介[J]. 外语电化教学,2022(1):9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