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4年, 第17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稿递送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翻译教育
    译家研究
    译史钩沉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贺词与题词
    2024, 176 (3):  1-3. 
    摘要 ( 51 )   PDF(1461KB) ( 3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递送
    译者·师者·学者——我与方梦之教授30余年的翰墨之缘
    庄智象
    2024, 176 (3):  4-7. 
    摘要 ( 60 )   PDF(1091KB) ( 145 )  
    本文为庆贺方梦之先生鲐背之寿而作。文章阐述了方先生长期从事的主要工作、学术研究和学术成就:矿山劳动,科技文献、技术情报翻译,应用文、实用文翻译,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应用翻译教学,翻译学科建设,译学辞书编纂,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及相关学术活动等。方先生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创新、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为人、为学、为事业的楷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重写翻译史:缘起与路径
    李金树
    2024, 176 (3):  8-14. 
    摘要 ( 136 )   PDF(1242KB) ( 73 )  
    翻译史研究是建构翻译知识体系的最基本方式。新世纪以来,翻译史研究渐成热点,成绩不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故“重写翻译史”的呼吁在学界引起共鸣。本文认为,重写的主旨并非做简单的翻案文论,而是基于译史书写现实的纠偏愿景,主动对接和回应因时代语境和研究范式变迁所革新的翻译研究之需。研究者应转变翻译史研究观念,拓展疆界,旧题深做,发掘建构历史进程中翻译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介传播当代中国研究的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探索
    周晶, 楚军
    2024, 176 (3):  15-19. 
    摘要 ( 83 )   PDF(1229KB) ( 89 )  
    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逐渐走向世界,有效促进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目标,对增强我国学术自信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译介传播当代中国研究尚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究,需要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话语体系,既融语言学与翻译学、传播学与人种志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体系,又借助语料库、大数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语言数据科学的强力支撑,以提升译介传播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水平,保障中国学术著作的译介质量和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对象、类型与价值
    文军, 王亚
    2024, 176 (3):  20-24. 
    摘要 ( 82 )   PDF(1220KB) ( 373 )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对象,其类型包含笔译、口译、影视翻译、商贸翻译、新闻编译、法律翻译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对之的研究,可以从翻译环境研究、翻译史研究、术语研究、文本研究、文类研究、翻译工具研究等多方面展开。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学科价值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主题结构和主题链的英译原则与技巧
    钟书能, 黄瑞芳
    2024, 176 (3):  25-30. 
    摘要 ( 88 )   PDF(1482KB) ( 91 )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提出语用-句法接口层面的“主题结构”和“主题链”新构念。“主题结构”和“主题链”本质上是汉语“话题-评述结构”,是典型的语言信息结构。基于“主题结构”和“主题链”的本质和汉英主题结构和分句联结机制的对比研究,本文提出汉语“主题结构”的英译在遵循语义对等的基础上,还应遵循信息结构对等的原则,确保译文的话题与原文的话题保持一致。“主题链”的英译关键在于厘清构成主题链各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在遵循链首“主题结构”英译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英语分句联结的语法手段,如并列结构、从属结构、非谓语结构等将主题链译为一个或多个围绕核心主句展开的层级嵌套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主要采用代词回指实现话题的连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景观翻译中的超语实践探索——以上海旅游景观为例
    戴朝晖
    2024, 176 (3):  31-35. 
    摘要 ( 146 )   PDF(1232KB) ( 131 )  
    本文首先分析了超语的概念,并梳理了超语与语言景观及翻译的内涵及研究,接着以上海市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翻译中的超语实践及其问题。研究表明,上海旅游语言景观的翻译存在超语现象,主要涉及词汇、句法及多模态等方面,可采用旅游景点名称的语际超语谐音意译,以及整合语言的词汇特征,运用英语构词法生成混合新词,或采用转借等方法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实现跨语言组合等。同时,超语实践又可借助图像等多模态素材作为表意资源,与文字符号互为补充。超语空间储备的分布式符号资源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但上海旅游语言景观文化层面的误译率较高。超语实践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译者既要突显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追求互补性,并调整适应。新时代的翻译专业学生需具备超语能力,以应对全球化发展对旅游语言景观翻译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原非遗外宣翻译研究——以淮阳泥泥狗为例
    李军征
    2024, 176 (3):  36-41. 
    摘要 ( 115 )   PDF(1461KB) ( 74 )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外宣翻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之举。本文在梳理中原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以淮阳非遗泥泥狗为例,深层次挖掘泥泥狗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黑色文化崇拜、“天人合一”思想等文化内涵,阐释在对淮阳泥泥狗进行外宣翻译时,如何在文化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将翻译技巧与淮阳泥泥狗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机融合。最后,本文从统一外宣策略、平衡外宣生态、组建外宣智囊团、打造外宣共同体、提升外宣“新活态”等几个方面指出中原非遗外宣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法话语中“按照”类常用词英译的优化原则——以《民法典》双语语料库为辅助
    于梅欣, 陈榕榕
    2024, 176 (3):  42-47. 
    摘要 ( 78 )   PDF(1500KB) ( 123 )  
    立法话语中常用语的翻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的细节。本研究基于《民法典》中英文双语语料库,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元功能的视角下,研究“按照”类常用词的搭配特点与话语功能,旨在讨论“按照”类常用词的立法话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原则。研究发现,就搭配习惯而言,其搭配词的语义范围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就话语功能而言,该类词在小句中主要充当环境成分或过程。研究认为,该类词的英译应以搭配习惯、话语功能为原则,在立法语境中的局部语法和大语篇层面确保译语的搭配与源语实现对应;在实现立法意图的话语功能方面,遵循“过程”功能英译的绝对一致性原则和“环境成分”功能英译的相对一致性原则,以优化该类词的译语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立法话语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晚清科学教科书翻译与新式学堂科学知识教育
    李春兰, 江黎霖, 孔令翠
    2024, 176 (3):  48-53. 
    摘要 ( 110 )   PDF(1318KB) ( 225 )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求富自强,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官办翻译机构、传教士翻译机构和民间翻译机构翻译了大量西方最新出版的科学书籍。这些当时被称为“格致”类型的部分译著被作为科学教材在极小范围内使用。甲午战争失败后,特别是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教育新政以后,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出版机构大举翻译日本中小学科学教科书。晚清科学教科书翻译不但确定了各学科的汉语现代名称与核心术语的汉译,推动了从格物之学到分科之学(科学)的重大转型,而且满足了新式学堂科学知识教学的迫切需要,对我国近代科技启蒙与科学发展、新式学堂科学教科书编写、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院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和创新模式——基于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
    张艳玲, 白辉
    2024, 176 (3):  54-58. 
    摘要 ( 93 )   PDF(2112KB) ( 160 )  
    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为例,在新文科建设和行业院校的双重背景下,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如何深化,在专业、课程、培养路径三个维度上讨论行业院校的特色如何凸显。本文介绍了中国民航大学借助垂直领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翻译+行业+技术”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行业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修辞学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刘欣, 陈小慰
    2024, 176 (3):  59-63. 
    摘要 ( 93 )   PDF(1092KB) ( 72 )  
    翻译修辞学作为翻译研究的分支学科,为解决实际翻译问题提供了新的认知和方法,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但现有研究对翻译修辞能力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从翻译与修辞的内在联系出发,从修辞学视域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伦理,探讨翻译修辞学的构建意义与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及在当下国家需求的背景下,翻译修辞能力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鲁迅翻译思想:关键词解析
    车丽洁, 黄立波
    2024, 176 (3):  64-70. 
    摘要 ( 134 )   PDF(1265KB) ( 66 )  
    作为翻译家,鲁迅的翻译实践以“立人”为本,致力于借外国文学的“异国情调”来改造当时国人的性情和思维,希望由精神“改良”后的国民来推进社会体制变革,实现强国目的。本文在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将其归纳为“借镜”“中间物”“硬译”“重译”“复译”“洋气”“拾荒”等七个关键词。作者认为,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历史超越性,是现当代译论的先驱。中国传统译论应进一步阐释和发掘其丰富内涵,使其在现代意义层面上得到更充分的传承与发展,服务本土翻译话语构建,与国际翻译理论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煦良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出版实践(1958-1966)的社会翻译学考察
    余承法, 何梦丽
    2024, 176 (3):  71-76. 
    摘要 ( 66 )   PDF(1261KB) ( 85 )  
    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依托,以周煦良担任《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编委和译者期间(1958-1966)的活动为个案,考察他在上海翻译出版特定场域中的资本呈现和惯习表征。周煦良在成长求学和从事翻译出版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权力场域的深刻认识,积累了丰厚的象征资本,塑造了在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下以翻译获新知、促新学的译者惯习;这种译者惯习反过来推动他通过翻译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论著影响和改造社会结构,为中国学术界注入异域智慧,为国人认识世界开拓空间。本文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试图挖掘和还原这位翻译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身份和作用,探究其翻译出版行为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时代意义,以期为推进当前翻译家研究提供借鉴与启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读张佩瑶:张佩瑶译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与双重诗学
    王晓莺
    2024, 176 (3):  77-83. 
    摘要 ( 81 )   PDF(1248KB) ( 62 )  
    张佩瑶是杰出的翻译学者,在中国翻译学科建设、传统译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等关键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本文依据张佩瑶译学研究的发生时间和发展逻辑,把她的译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微观阶段、反观阶段、宏观阶段,以明晰其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主体、研究特征和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张佩瑶的译学研究诗学。本文认为,建构性和对话性是张佩瑶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它们始终贯穿、贯彻于她译学研究的三阶段,构成了她的深层译学研究诗学。通过上述划分和解析,本文以此彰显斯人译学研究的精神主旨和内在品格,铭记斯人为中国译学所作的开创性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钩沉
    蒙元时期“通事”“译史”渊源考
    王继军, 杨晶晶, 田园
    2024, 176 (3):  84-88. 
    摘要 ( 93 )   PDF(1283KB) ( 89 )  
    蒙元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制定典章、发布政令,帝国统治者们在政府机要及民间机构中均设置兼通多语的翻译官——“通事”(职司口译)和“译史”(职司笔译),来保障畅通的语言交流和高效的信息沟通。由此,“通事”和“译史”作为加强集权统治的辅助手段,有助于连接和统一蒙元大帝国。“通事”和“译史”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有效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参与文化交流的渠道。本文基于蒙元史料,对蒙元时期的“通事”和“译史”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进行形式化表征,以期系统性捕获蒙元时期翻译人员的产生机制和来源,最终为研究蒙元时期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现实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军事典籍核心概念在英美的翻译与军事诠释——以《孙子兵法》中的“奇正”为例
    王琰
    2024, 176 (3):  89-94. 
    摘要 ( 87 )   PDF(1353KB) ( 77 )  
    中国军事典籍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军事理论价值,在翻译后并不局限于西方汉学界,而是为西方军事学界所关注和应用,融入其军事理论构建和实战指导中。本文以《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概念为例,追溯其通过翻译和诠释进入英美军事学界的轨迹。研究发现,“奇正”通过翟林奈译本中汉学式的诠释进入英语世界后,英国战略理论家哈特将其与“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相比附,引入西方战略理论世界。之后,格里菲斯在其译本中结合实际战术进行诠释,更接近“奇正”的本义。而美国战略理论家博伊德在前人诠释的基础上,掌握了“奇正”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战争元素进行了战术、战役、战略层面的实战性诠释,在其“机动战”理论中实现了概念的核心要义再现。“奇正”这一概念正是通过接力棒式的翻译、诠释、应用,实现了内核意义的有效吸收,被接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真理性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4, 176 (3):  95-封三. 
    摘要 ( 59 )   PDF(650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2024, 176 (3):  96-封四. 
    摘要 ( 43 )   PDF(1476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