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庆祝建党百年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学和文化的维度
    王宁
    2021, 161 (6):  1-6. 
    摘要 ( 1155 )   PDF(1409KB) ( 169 )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翻译始终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上世纪之交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民主的概念引入中国,更体现于促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甚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翻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并且仍将借助于翻译更为广泛地在全世界传播。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进而为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的重新绘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在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全球化”,以及将中国文化和人文思想推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产党宣言》核心术语翻译的中国化演变研究
    孔令翠, 曹进
    2021, 161 (6):  7-12. 
    摘要 ( 979 )   PDF(1400KB) ( 96 )  
    早期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基本上都是从日译本并参照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因而其中的很多核心术语都经过了从德语到英语再到日语最后才到中文的多次转译历程。鉴于当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都与德国、英国和日本存在很大区别,要让《共产党宣言》能够顺利进入中文语境并被传播和接受,里面的重要术语的翻译就必须中国化。本文以“幽灵”“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等为例,探讨了这些重要术语的起源、在英译本尤其是日译本中的演变,重点研究了多位中译者在促使其中国化方面的巨大贡献。本研究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的精髓、中国化的历程,进而推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走向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关于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史研究
    王克非
    2021, 161 (6):  13-16. 
    摘要 ( 1256 )   PDF(1176KB) ( 881 )  
    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需要注意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路径、翻译理论发展同翻译史和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作者尝试指出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中国学派之构建原则探讨
    陈东成, 李艳
    2021, 161 (6):  17-21. 
    摘要 ( 978 )   PDF(1391KB) ( 43 )  
    《周易》之“易”虚涵数义:不易、变易、简易、交易、和易。据此可推演构建翻译学中国学派之“五易”原则——不易原则:文化传承;变易原则:适时创新;简易原则:执简驭繁;交易原则:交流互鉴;和易原则:合异共生。“五易”相辅相成,衍生万象。万象归一,翻译研究中,一即译道。翻译学中国学派以“五易”原则为指导,致力于衍生译论万象,但其终极旨归为一,即探究译道,为人类翻译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向道而思”前提下翻译学中国学派之减思维刍议
    杨镇源
    2021, 161 (6):  22-26. 
    摘要 ( 892 )   PDF(1130KB) ( 31 )  
    就翻译学而言,增思维致力于形而下的知识积累,是一种“为学”的发展方向,减思维则专注于形而上的归结反思,是一种“为道”的发展方向。二者本应处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然而在曾被奉为圭臬的“对等”理念失势之后,西方译学失去了自身向心力的维系点,只能在支离蔓延中局限于单方面的增思维,由此滑向学术版图碎片化的风险。相比之下,翻译学中国学派则秉承“向道而思”的前提,围绕“道”这一形而上依据,通过减思维实现众多研究话语的归结,以此对当前西方译学碎片化的发展态势形成制衡。在此减思维的作用下,翻译学被推向整合性的研究格局,成就圆融贯通的学理前景。对于翻译学而言,这一基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发展态势不仅能够提高译学的研究维度,也有助于升华其学术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伦理诉求初探
    李征, 张春柏
    2021, 161 (6):  27-31. 
    摘要 ( 954 )   PDF(1120KB) ( 34 )  
    以往的翻译伦理研究多聚焦于规范性研究,讨论译者应遵循的伦理模式及意义。本研究首先提出翻译是译者实现其翻译伦理诉求的过程,进而以译者需求为依据,对翻译伦理诉求进行分类排序,指出译者翻译伦理诉求的层次性及其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翻译伦理诉求的三个因素:翻译价值、翻译语境和译者道德。翻译伦理诉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能更好地解释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西方译论汉译的译者素养问题——以傅译《翻译模因论》为例
    韩子满, 钱虹
    2021, 161 (6):  32-38. 
    摘要 ( 977 )   PDF(1153KB) ( 44 )  
    译者素养是学术译著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界普遍重视学术译者的素养,国内三套西方翻译理论汉译丛书的译者都具备优秀的翻译学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且多采取团队协作翻译和译校结合的翻译模式。《翻译模因论》的汉译就体现了这一点,译者素养对翻译质量的保障作用在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翻译策略的实践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伦理研究四个方面有明显表现。该译著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必须重视西方译论汉译的译者素养问题,端正学术翻译态度,深化学术研究素养,建立学术翻译规范体系,促进国内学术翻译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语翻译的原则及应用——以Cognitive Linguistics一书的汉译为例
    邵军航
    2021, 161 (6):  39-43. 
    摘要 ( 1083 )   PDF(1130KB) ( 128 )  
    理论是由术语构建的系统,术语翻译是理论翻译的关键。术语翻译要遵循理据性、专用性和系统性三个原则。理据性原则主要涉及形态-语义理据,翻译术语时能依据的句法结构和派生或屈折变化形式是术语的形态理据,而对术语进行创译时所依据的理论意义就是术语的语义理据。专用性原则要求术语的译文是没有歧义的单义词语。系统性原则要求一种理论的术语要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术语,要照顾到相关和相对术语的关联性,还要考虑术语相关变体之间的可辨性。三个原则中,理据性原则最为重要,其次是专用性原则,再次是系统性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英对译中的隐性逻辑问题勘误分析
    黄杏
    2021, 161 (6):  44-47. 
    摘要 ( 933 )   PDF(1118KB) ( 68 )  
    汉英两种语言对翻译中逻辑次序和关系的体现方式及渠道截然不同。本文基于翻译实例的类比分析,结合汉英两种语言及其所在文化中人们思维习惯的特点,重点剖析汉英对译过程中的隐性逻辑,并由此挖掘翻译质量提升的策略,以期为汉英对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国总书目》的翻译政策与翻译著作相关性研究(1949-1965)
    陈晓璐, 文军
    2021, 161 (6):  48-53. 
    摘要 ( 940 )   PDF(2111KB) ( 27 )  
    翻译政策研究是应用翻译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政策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提出翻译政策研究模型,并对我国1949-1965年翻译政策对译著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全国总书目》为语料,统计了国家-译著总数量、各年译著数量及变化、各类译著数量,并以苏联和科技类译著为个案,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翻译政策对翻译著作的出版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语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
    杨文地, 范梓锐
    2021, 161 (6):  54-59. 
    摘要 ( 1067 )   PDF(1337KB) ( 139 )  
    机器翻译首次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自然语言处理路径和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机器翻译进入神经网络翻译时代,其翻译速度和翻译效率获得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文本程式化程度较高的科技翻译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这就使译后编辑成为必需。本文在简要回顾机器翻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检视机器翻译在科技翻译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从语义、语用和句法方面对科技语篇的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科技文本译后编辑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类特殊语言现象,以期改善机器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话语与翻译
    概念内涵·政治意涵·形象塑造
    曾利沙
    2021, 161 (6):  60-66. 
    摘要 ( 963 )   PDF(2152KB) ( 50 )  
    政治话语外译在当前政治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目的指向,国家机构译者的理念也随之与时俱进。将有关经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理性认识,构建成体系化的理论范畴对深化政治话语外译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阐释了三大核心理论范畴的特点、理论职能及相互关系,拓展了政治话语外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维度,并通过典型译例剖析和归纳,演绎出相应的理论范式,确证了其规律表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冠肺炎有关话语及其翻译
    杨全红, 胡萍萍
    2021, 161 (6):  67-71. 
    摘要 ( 993 )   PDF(1204KB) ( 85 )  
    自新冠肺炎于2019年末爆发以来,国内外诞生了大量的相关话语。及时对这些话语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和记忆该段历史以及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无裨益。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新冠肺炎话语进行探讨:一是相关话语(主要涉及词、短语、句子)之诞生及其特点;二是部分新冠肺炎术语和名称的翻译;三是部分新冠肺炎特殊表达(即在音、形、义方面具有特质之表达)的翻译。大量实例表明,不论是一般的术语或名称,还是异于凡品的特殊表达,其翻译多不容易,需要用心为之并采取较为灵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
    张必胜
    2021, 161 (6):  72-77. 
    摘要 ( 1047 )   PDF(1201KB) ( 583 )  
    明清两朝大量翻译西方数学,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表示、思想和方法。西方数学的引入和中国传统数学的西化,以及数学译著的广泛传播、各种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数学译著成为数学教材、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形成、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推广等因素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学学科得以创建。从此,在我国,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李善兰科学翻译成就及其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贡献
    黎昌抱, 王佳
    2021, 161 (6):  78-82. 
    摘要 ( 1019 )   PDF(1129KB) ( 48 )  
    李善兰是晚清著名翻译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作为翻译家,他一生译著等身,译笔延及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多个西方近代科学重要领域,其涉猎之广博、钻研之精深、格局之瞻远,清末恐只此一人。文章先概述李善兰的科学翻译成就,继而阐释他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贡献:译介新学,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独运匠心,创立科学术语译名;亦译亦著,奠基学科知识体系;编译教材,培养后继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张柏然先生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研究
    陈文荣, 祝朝伟
    2021, 161 (6):  83-88. 
    摘要 ( 975 )   PDF(1134KB) ( 32 )  
    文章梳理了共同体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并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张柏然先生倡导的翻译学派研究及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构建,引导中国翻译理论从翻译研究学派形成的初级阶段(即“虚幻的共同体”阶段)向张柏然先生提出的翻译学派构建(即“真正的共同体”)之高级阶段演进,并最终延伸至中国特色翻译学构建的共同体拓展阶段。文章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的学派建设是中国特色翻译学构建的重要前提与有机构成,共同体视域下张柏然先生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构建路径有三:传统译论的当代阐释、中西译论的有效融通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将共同体思想应用于张柏然先生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并形成具有强大创新力与传承度的翻译学术研究共同体,促进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健康构建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类型、规范及译者素养
    周小勇
    2021, 161 (6):  89-94. 
    摘要 ( 1381 )   PDF(1351KB) ( 196 )  
    译者注是伴随着正文本出现在译著中的副文本,是译者与文本沟通的结果,对读者理解译文起辅助作用。由于学术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尤为重要。文章借助学术翻译实践中的实例分析,论述了译者注在学术译著中的解释、补偿、纠误和评论功能,提出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应当遵循当注则注、语言简洁、形式规范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翻译任务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译者素养不能狭隘地等同于母语和目标语能力,而是译者以问题解决能力所统领的知识、能力和特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1, 161 (6):  95-95. 
    摘要 ( 937 )   PDF(634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