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重大项目笔谈
    黄忠廉
    2021, 159 (4):  1-2. 
    摘要 ( 2253 )   PDF(1180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
    方梦之
    2021, 159 (4):  3-4. 
    摘要 ( 1999 )   PDF(1038KB) ( 7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译论发展史研究:创新与期待
    廖七一
    2021, 159 (4):  5-6. 
    摘要 ( 1914 )   PDF(1044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
    谭载喜
    2021, 159 (4):  7-8. 
    摘要 ( 1873 )   PDF(1045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的几点建议
    许钧
    2021, 159 (4):  9-10. 
    摘要 ( 2672 )   PDF(1046KB) ( 9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目标、问题与方法
    查明建
    2021, 159 (4):  11-12. 
    摘要 ( 2086 )   PDF(1039KB) ( 1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思考
    翻译接受研究的现状、问题与途径
    耿强
    2021, 159 (4):  13-17. 
    摘要 ( 2288 )   PDF(1073KB) ( 676 )  
    翻译的读者接受研究意义重大。对国内出版的5部研究专著分析后发现,相关研究一般采取翻译的重写、译介学和翻译社会学的框架,使用文化/思想史的质性分析和/或文学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重点考察社会精英读者群体对文学翻译的阅读和反应,几乎并未考虑普通读者作为文学翻译底层接受的主体的事实。本文提出从应用翻译学视角考察读者接受问题,区分读者和接受效果的层次,结合阅读史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思考如何追踪读者的阅读痕迹,展开对文学翻译阅读相关问题的探索,这将为一系列知识领域带来不一样的景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语堂早期翻译观考论
    马明蓉, 罗选民
    2021, 159 (4):  18-23. 
    摘要 ( 2187 )   PDF(1460KB) ( 1434 )  
    本文聚焦林语堂的一篇早期译论《对于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概述其音译方案的主要内容,提炼译论主张的四项原则,分析林语堂的语言学学养和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诉求,评价该译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以丰富林语堂翻译思想内涵,提升林语堂个人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完整性,提倡以跨文本的历史观综合考察译者翻译思想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第三空间”视阈下中国外交话语(2012-2020)翻译研究
    张格兰, 范武邱
    2021, 159 (4):  24-29. 
    摘要 ( 2044 )   PDF(1406KB) ( 478 )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因其开放的视角、杂合的特性及包容的精神引发了学界关注。通过思辨“第三空间”的概念和特征,本文探寻其植入外交话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第三空间”视阈下,我国外交话语呈现出如下新特点:文化自信增强、话语张力外显、传播方式多元。为了精准再现我国外交话语新风格,文章从经典叙事学理论出发,利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对文本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思考外交翻译的新路径,希望对识解外交话语中的“第三空间”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探蹊:概念、范畴、表达
    焦丹
    2021, 159 (4):  30-35. 
    摘要 ( 2427 )   PDF(1603KB) ( 4620 )  
    中国武术外译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桥梁。基于目前中国武术术语外译不规范、武术文化内涵外译不通透、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不健全、武术海外译介发行欠规划、武术国际话语地位受限以及国外对武术文化误读等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是解决这些外译话语相关问题的主线和根本路径。参考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和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武术外译实践,创新中国武术“概念、范畴、表达”的三新外译话语实践体系,从“术语生成、体系构建、理论阐释”三个维度探索“融通中外”的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和理论框架,旨在增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从本土实践繁荣中国翻译话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翻译的三原则
    何志勇
    2021, 159 (4):  36-40. 
    摘要 ( 2017 )   PDF(1455KB) ( 202 )  
    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的翻译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国新时代对外政策与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日本档案的翻译实践,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思想以及汉斯·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总结出档案翻译的三原则——忠实、通顺、保持历史性。在忠实与通顺问题上,结合奈达的三步翻译体系,重点阐述了档案长句的原文理解与汉译表达方法;在保持历史性问题上,分别从语言层面的历史风格与历史层面的档案面貌两个维度讲解具体翻译方法;最后指出档案翻译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迫切性以及运用现代化翻译技术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听翻译传播通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
    张娟
    2021, 159 (4):  41-45. 
    摘要 ( 1987 )   PDF(1061KB) ( 402 )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视听翻译已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我国国产视听产品在海外传播时频频遭遇文化折扣,这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树立,甚至民族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视听翻译的四个传播通道,即言语声道、非言语声道、言语视觉通道、非言语视觉通道细致分析每一通道可能造成文化折扣的因素,指出视听翻译除了受到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时间制约、空间制约、声音制约、画面(如画面上人物口型开合、动作表情、物体顺序等)制约、配音演员、剧中人物肢体语言,以及叙述方式等的制约。因此,要减少或规避文化折扣,就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以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神经网络的在线机器翻译系统英汉互译质量对比研究
    李奉栖
    2021, 159 (4):  46-52. 
    摘要 ( 2029 )   PDF(1399KB) ( 276 )  
    神经网络翻译技术的问世使得机器翻译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以至于有人惊呼机器翻译将代替人工翻译。本文选取五大在线机器翻译系统(OMT),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它们在英汉互译上的整体表现以及在不同转换方向(英汉、汉英)上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它们在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上的整体质量均达到了及格及以上水平,基本能实现交际目的,但离良好及以上水平尚有差距;个体OMT在英汉翻译上的表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个体OMT在汉英翻译上的表现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五大OMT在汉英翻译上的整体表现显著优于英汉翻译。本研究可为读者选择高性能OMT、为开发商提升系统性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重过程剖析与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施雪莹, 刘云虹
    2021, 159 (4):  53-57. 
    摘要 ( 1919 )   PDF(1360KB) ( 183 )  
    新时代背景下,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南京大学法语专业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以翻译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实战性翻译任务组织研讨,注重翻译过程剖析与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升,不断探索与实践“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如何在把握翻译本质、深入剖析翻译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刻互动,切实提升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业发展状况调查
    隗雪燕, 曹馨予
    2021, 159 (4):  58-62. 
    摘要 ( 1916 )   PDF(1073KB) ( 169 )  
    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设立全日制翻译硕士学位以培养高层次的口笔译应用人才,经过14年的培养探索,培养院校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全日制翻译硕士的学业发展情况,从基本情况、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院校培养机制评价和学业发展这四个方面探讨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现状,反思一些共性问题,从招生宣传力度、教育观念和导师制度方面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改革建设,不断谋求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写研究与教学”专栏
    译写中的“断舍离”——以汉译英为例
    张晓雪
    2021, 159 (4):  63-68. 
    摘要 ( 2064 )   PDF(1437KB) ( 264 )  
    本文将“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讨论了译写中实施“断舍离”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并通过相关例证,揭示了“断舍离”在汉英译写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翻译效果。本研究启示译者理性、辩证地看待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在促进翻译理念更新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翻译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汉英文本格栅差异看对偶句的英语译写
    强晓
    2021, 159 (4):  69-73. 
    摘要 ( 1990 )   PDF(1445KB) ( 199 )  
    对偶句作为一种文本格栅,深深植根于汉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学传统之中,它使用广泛,跨越了多种文体,却很难在英文的文本格栅中找到对等。本文结合笔者在复旦大学翻译系的本科教学实践,探讨了在翻译古诗、诸子散文以及实用文体中的对偶句时打破原文本格栅的束缚,做到“得其意而忘其形”,进行合理的“译写”。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上下文进行不同的转化,或化整为散,或化虚为实,或删繁就简,或调整喻体,或加强对比,或融合提炼,或串接两联,或省略一联,或全盘抛弃。总之,除了极少数可以亦步亦趋的案例之外,“变”才是“不变”的原则。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译写”思维,打破以“对”译“对”的执念,以提高其英译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写策略在汉英笔译实践与教学中的应用——以MTI笔译实务课为例
    姜倩
    2021, 159 (4):  74-79. 
    摘要 ( 1948 )   PDF(1405KB) ( 303 )  
    “译写”是一种写译结合、以写促译的翻译策略,即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目标读者的需要,通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改写、重组和加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表述特点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译写策略在汉英笔译中尤见其必要性。本文通过MTI笔译实务课的教学实例分析,展示了译写策略在汉英笔译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常见的操作手段,指出译写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二次写作”的过程,以及写作和写作意识对于笔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林纾研究的新突破及其启示
    王祖华
    2021, 159 (4):  80-84. 
    摘要 ( 1931 )   PDF(1143KB) ( 333 )  
    长期以来,在没有核查翻译底本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林译作品的“缺陷”做出了一些基本一致的判断。樽本照雄在《林纾冤案事件簿》中通过追查林译底本与细致的文本对照后发现,林译既没有随意更改源作体裁,也没有大幅删改底本。他的研究在观念认识、史料挖掘和文本对照法等方面对林译研究有重要突破,同时启示我们,在进行翻译史研究时既要充分重视史料的考证,又要对一些广为接受的观点保持高度怀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者与作者的“共谋”:《废都》英译的意识形态探析
    冯丽君
    2021, 159 (4):  85-89. 
    摘要 ( 2161 )   PDF(1079KB) ( 856 )  
    以《废都》英译为切入点,分析《废都》翻译之前作者贾平凹和译者葛浩文翻译观、诗学观、价值观等个人意识形态差异对双方合作的影响,揭示《废都》翻译合作所体现的贾平凹和葛浩文翻译思想和翻译观的变化:贾平凹不再被动地等待译者,也不再苛求译者对原文内容一句也不能删;葛浩文在翻译文本选择上有了更多自信心和自主权,其翻译也不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连译带改,而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照顾译作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原作者和译作读者彼此接近、相互交流,体现了葛浩文致力于做原作者和译作读者的中间人和协调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本研究对贾平凹作品的译介,以及译者葛浩文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
    孙琳, 韩彩虹
    2021, 159 (4):  90-94. 
    摘要 ( 2261 )   PDF(1364KB) ( 391 )  
    世界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化的演进中都传承了许多饱含文化渊源和情感依附的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恰好为译者提供了选择与适应的协调过程,以便从多角度入手呈现文化负载词的最优译法。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切入,以刘宇昆英译本《北京折叠》为例,阐述如何基于翻译生态整体环境,采取“选择”“适应”机制以顺应交际意图的实现,进而分析四类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的翻译效果,旨在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启示,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1, 159 (4):  95-95. 
    摘要 ( 1846 )   PDF(625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讯
    “翻译与中共建党史”学术研讨会述要
    2021, 159 (4):  96-96. 
    摘要 ( 1815 )   PDF(1023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