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3, Vol. 172 ›› Issue (5): 89-94.
陈保红1, 栗瑞铎2, 刘璐3
收稿日期:
2022-12-09
出版日期:
2023-09-10
发布日期:
2023-09-15
作者简介:
陈保红,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文化翻译与比较文学;栗瑞铎,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国家形象研究;刘璐,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二语习得。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2-12-09
Online:
2023-09-10
Published:
2023-09-15
摘要: 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维度,中国文学外译有基于文化主权的“本土自构”,亦有不同意识形态棱镜下的“异域他构”。本研究梳理美国汉学家译介当代文学的丰厚研究资料,借助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理论和语料库翻译学方法,以美国汉学家的当代文学译介策略变迁为研究路径,考察美国汉学家目的、立场、意识形态对其当代文学译介思想演变和译介策略变迁的影响;以国家形象建构为研究目的,探究汉学家译介策略变迁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建构以国家诉求为导向的文学译介主体模式,借“异域他构”文学译介策略完善中国形象“本土自构”译介主题模式,充实中国特色译论体系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及国家形象域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
陈保红, 栗瑞铎, 刘璐. 美国汉学家当代文学译介变迁与中国形象建构探析[J]. 上海翻译, 2023, 172(5): 89-94.
[1] Bernman, A.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 Lépreuve del'tranger [M]. S. Hervaert (tra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2] Pym, A.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 Updike, John.Bitter Bamboo: Two novels from China[OL].The New Yorker,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5/05/09/bitter-bamboo.(2005-05-09)[2022-11-17]. [4] 岑群霞. 场域理论视域下王安忆《长恨歌》上海书写的英译传播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48-62. [5]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冯丽君.译者与作者的“共谋”:《废都》英译的意识形态探析[J]. 上海翻译,2021(3):85-89. [7] 冯全功.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研究——基于莫言小说中意象话语的英译分析[J]. 外国语,2017(6):69-76. [8] 胡晨飞.异域的他者:葛浩文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J]. 外国语文,2016(2):142-147. [9] 黄立波,朱志瑜. 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 外语研究,2012(5):64-71. [10] 黄勤,谢攀.以亲善之态促《边城》西行——译者的他者文化态度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J].中国翻译,2019(5):64-71. [11] 蓝红军.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J]. 当代外语研究,2022(2):34-44,161. [12] 李晗佶.从副文本到文本:白睿文的翻译观与《活着》英译本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1):63-69. [13] 孟祥春. 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中国翻译,2014(3):72-77. [14] 单伟龙. 译者行为之本源研究——以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外语教学,2020(6):93-97. [15] 单宇,汪韵. 外籍汉学译者研究: 热点与趋势[J]. 上海翻译,2022(6):56-61. [16] 谭业升.新时期汉学家的文学翻译隐喻观[J]. 中国翻译, 2019(6):117-126. [17] 汪宝荣,李伟荣. 同一译介传播模式下的译作传播影响力差异社会学分析[J]. 外国语文,2019(5):124-129. [18] 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5-22, 7. [19] 徐琲.白睿文英译作品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海外传播[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4):109-114. [20]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1] 袁丽梅.“厚译”厚在哪儿?——对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再思考[J].外语教学,2020(4):97-101. [22] 张丹丹,刘泽权. 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译风格新探——基于历时、量化与文本细读的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2019(4):25-32. [23] 张耀平.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J]. 中国翻译,2005(2):75-77. [24] 朱振武.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
[1] | 刘军平. 传统译论关键概念范畴的“美学回归”[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6. |
[2] | 戴光荣, 王晨谕.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及展望:基于历届全国研讨会的分析[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13. |
[3] | 赵秋荣, 李文双. 从依附到独立:国外翻译共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3)[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4-20. |
[4] | 吴赟, 潘柳叶. 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2)的国家翻译政策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21-29. |
[5] | 顾菁, 郑元会. 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复调的对话与调解[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0-35. |
[6] | 王佩, 崔峰. 共创新译:新加坡“民译达”众包翻译项目实践及启示[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6-42. |
[7] | 程珊, 张勇. 自贸协定翻译“三合”及信息熵解析:以NAFTA翻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43-49. |
[8] | 周漫. 类型网文在英语世界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翻译与审美[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0-57. |
[9] | 李清平. 翻译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8-62. |
[10] | 江先发, 赖文斌. 数智时代翻译教学的“ABC”路径探索[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3-67. |
[11] | 黄忠廉, 王小曼. 罗进德:译道“四栖”翻译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8-73. |
[12] | 房春光.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中的知识形态与译者身份[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4-78. |
[13] | 张保国, 周鹤. 石声汉译著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影响[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9-83. |
[14] | 杨丽, 王溪淙. “革命的海燕”在上海——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红色经典的译介与出版[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4-88. |
[15] | 王宗华, 邓高胜. 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解: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9-9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