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翻译本体论”与“中国的外国文学”知识再造
    刘建军
    2022, 164 (3):  1-6. 
    摘要 ( 1202 )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翻译”=“交流”=“创造”, 即“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本增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增殖(或新创)的过程。近现代以来,中国翻译家始终具备着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意识。同时,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活动中也在创造着新的概念和发展出了新的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的翻译活动其实就是在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中再造了一个新的中国现代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私想:何去何从?
    袁圆, 黄忠廉
    2022, 164 (3):  7-13. 
    摘要 ( 1081 )  
    翻译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个人对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所思所想的描述与阐释,是认识与思维不断累积的结果。总结并继承前人的翻译思想是要在吸收经典与精英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后辈学人超越传统、创新思想,催生个人的翻译“私想”,拓展并深化翻译理论认知。而个人翻译思想的形成符合思维逻辑的一般规律,即可由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推导而得。本文将主要介绍翻译出思的这三种推理方法,并解析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翻译研究在方法论,尤其是思维方式上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翻译伦理——翻译伦理研究的基石
    李征
    2022, 164 (3):  14-20. 
    摘要 ( 1163 )  
    翻译伦理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繁荣后陷入了沉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伦理研究的视角分散、术语不尽相同。本文从元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元翻译伦理概念,旨在描述和构建翻译伦理的研究框架和确定其核心术语的概念内涵,认为元翻译伦理是翻译伦理研究深入发展乃至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翻译与现代知识话语建构——以谢无量的翻译活动为例
    覃江华
    2022, 164 (3):  21-26. 
    摘要 ( 1192 )  
    翻译是一种知识迁移、话语重构和价值创造活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使得中国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和话语体系遭受严重挑战。印刷技术、文化机构和教育制度的革新,不仅提升了知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知识生产格局、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译者成为重要的知识生产者。在此背景下,谢无量通过创办翻译期刊、出版翻译著作、译编新式教材等方式,推动地方性知识在不同语言、文化和知识共同体之间迁移和转化。这有助于国人获取世界知识,重估传统文化价值,建立现代知识体系,重塑思想道德观念,反思自我与他者、世界的关系。以谢无量的翻译活动为个案,可以考察现代知识话语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翻译的本质、价值和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相”的真实——早期佛经话语“变译”解读
    张威, 赵燕飞
    2022, 164 (3):  27-32. 
    摘要 ( 1053 )  
    “案本而传”的忠实翻译观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翻译史的诸多事实显示,有关“变译”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梳理佛经汉译相关文献,本文从词汇转换、文体调整及语篇构建三个层面,着重探讨了佛经翻译初期格义迂阔、偈颂变体、异本会译三种变译形式,撮要举隅,以期引发读者对佛经译史中诸多变译事实的思考。总之,佛经变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变,也是中印文化交融会通的代表,更体现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经》四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张旭冉, 杏永乐, 张盼, 戈玲玲
    2022, 164 (3):  33-38. 
    摘要 ( 1703 )  
    本研究采取语料库的方法,选取《道德经》的四个英译本(Legge译本、Waley译本、辜正坤译本、许渊冲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聚焦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对比分析四译本的翻译语言特征,旨在探索译者所处的时代与译者身份对译文翻译风格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历时角度来看,四个译本都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色,早期译本词汇密度较大,句式复杂,句子长短不齐,译者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近期译本词汇密度较小,用词简练,语句精炼,句式较为工整,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比较灵活,更多保留了中国文化元素。(2)从译者身份来看,西方译者的译本体现了译者所处国家社会的传教需求和战后人民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而中国译者的译本更多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彰显了译者的文化自信。(3)对比四个译本,许渊冲译本措辞精炼,句式紧凑,符合《道德经》原文语言特色,使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典籍和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中国典籍的外译,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时代译者能力透析及其构建
    陈严春
    2022, 164 (3):  39-44. 
    摘要 ( 1131 )  
    新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暴涨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甚至是异构的海量数据引发翻译行业巨变,译者存在的意义正面临被消融的可能,译者能力随之被重新透析和阐释。本文基于大数据对翻译活动的深刻影响,从思维能力维度、翻译技术能力维度和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维度对大数据时代译者能力进行透析,指出构建大数据观、大技术观、大平台观和大翻译观是译者从容应对大数据时代冲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煦良科学翻译中的副文本研究
    马冬梅
    2022, 164 (3):  45-49. 
    摘要 ( 1072 )  
    常被贴上文学翻译家标签的周煦良,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社会科学译介方面也曾作出卓越贡献。周煦良科学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副文本策略的充分运用,研究其译作中副文本的类型和功能,有助于呈现其从事科学翻译的历史语境和特定时期的科学翻译规范,并揭示其科学翻译的思路理念,为科学翻译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资源和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
    岳峰, 俞剑辉
    2022, 164 (3):  50-54. 
    摘要 ( 1112 )  
    本文从语言服务行业和高校的两个不同视角探讨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对高校翻译专业的要求和挑战。近年社会对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剧增,行业发展迅猛。中国高校翻译教育不断升级扩大,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仍需满足新的行业要求。当今语言服务生产仍赶不上市场的需求,开始在翻译技术方面寻找突破。为应对这种形势,高校应该在职业素养、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三方面跟上市场要求,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互动,鼓励行业导师进入校园,鼓励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顶岗挂职,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语言服务企业的实习活动,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语言服务行业在语种、职业技术、服务范围、决策标准与速成培训等方面瞬息万变,高校应直面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背景下BTI翻译策略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
    孙晓蓉
    2022, 164 (3):  55-61. 
    摘要 ( 1100 )  
    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翻译策略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翻译规范意识的树立。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BTI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译策略能力培养欠缺、翻译规范意识培养不足、“译出型”翻译人才培养欠缺;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五步式”翻译策略能力培养模式及“四步式”翻译规范意识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栏
    典籍翻译:从理论到实践
    潘文国
    2022, 164 (3):  62-67. 
    摘要 ( 1138 )  
    本文是对《中籍英译通论》的简介,共分三个部分。一是该书的缘起,是应国外大学开设汉学英语课程的需要,从阅读译文进而创造译文,论述其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二是该书在理论方面的特色,包括专章讨论什么是中国文化问题,将翻译史作为创建新理论基础,及理论的层次性;三是该书在应用部分的特色,包括将语内翻译能力纳入典籍翻译,翻译教学采用过程实录办法,以及以自译自评代替选文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今融会话翻译 东西贯通做文章——以《中籍英译通论》为中心的考察
    冯智强, 王宇弘
    2022, 164 (3):  68-72. 
    摘要 ( 1127 )  
    潘文国新著《中籍英译通论》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特别是典籍外译的新起点。该书系统回答了译什么、为何译、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等翻译研究的元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新途径,提出了“三原一正”的新思路,重新梳理和定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通过重释“信达雅”、倡导“义体气”等创立了文章翻译学。同时,通过翻译能力的完善、翻译批评的介入、翻译教学的实施与翻译实践的落实,贯通了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这一切在翻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部”绎中华 理正法亦真——《中籍英译通论》评述
    林元彪
    2022, 164 (3):  73-75. 
    摘要 ( 1104 )  
    进入新时代,我国翻译事业的主要任务逐渐从“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潘文国教授的新作《中籍英译通论》以瞄准时代的精准角度,聚焦中译英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文化外译领域的一部力作。《通论》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一是阐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体系,使得外译事业能够提纲挈领地讨论;二是以史立论构建中籍外译的理论体系;三是建立反映中华文化灵魂的译典标准;四是专打靶心的翻译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事三问众求解 文章译学有新知——《中籍英译通论》应用篇述评
    荆素蓉
    2022, 164 (3):  76-80. 
    摘要 ( 1078 )  
    《中籍英译通论》应用篇从文章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典籍英译的三大问题逐一进行了独到解答。作者首先特别强调了古文今译在中籍英译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将语内翻译纳入“译什么”的范围。同时,以全新解读的“信达雅”作为翻译学科的哲学基础,作者提出“译文三合义体气”和“古文翻译三起点”的主张,深入解答了“怎么译”的问题,进而以亲身翻译实践为案例来源,详细示范了产出优质译文的全过程,从而引导读者切实体验“怎么译得好”的基本路径。可以说,《中籍英译通论》应用篇是理论与实践贯通的极佳范例,值得研读与践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一个被忽略的西医入华史上的巨人——丁福保翻译研究刍议
    魏建刚, 康鑫
    2022, 164 (3):  81-87. 
    摘要 ( 1230 )  
    丁福保是近代西医在中国译介、传播的枢纽性人物,其一生借道日文编译了大量西方医书,从而将西方现代医学知识系统地引入中国,为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学界对此现象却鲜有研究。本文钩沉这一史料,阐述丁氏翻译在医学和译学两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当下对其翻译研究的不足,包括研究欠缺、类别混淆、信息龃龉、错字频现、收录不全;并从译史转向、医学翻译、史料扩充、译者研究、转译探索五个方面论证加强丁氏翻译研究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最后,文章结合翻译考古、翻译规范、历史批评和原因解释等维度对今后研究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主义诠释——以《反杜林论》吴亮平译本为中心
    吴自选
    2022, 164 (3):  88-94. 
    摘要 ( 1098 )  
    思想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属性之一,主要载体是思想文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而吴亮平的《反杜林论》首部中文全译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毛泽东因此称吴亮平“其功不在禹之下”。吴亮平译本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传播逻辑。将翻译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纳入思想史的历史语境主义,借鉴概念史和修辞学的基本方法,可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轫于翻译之际,吴亮平译本显著区隔于翻译学意义之“译本”,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思想文本的特质,从而对翻译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联给出更完整的诠释。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的历史语境主义研究拓展了翻译史研究的视野,为探索翻译的根本问题提供了跨学科的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2, 164 (3):  95-95. 
    摘要 ( 10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首届语料库与应用翻译研究论坛召开
    2022, 164 (3):  96-96. 
    摘要 ( 10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