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翻译策略”何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
    方梦之
    2022, 163 (2):  1-6. 
    摘要 ( 3793 )   PDF(1434KB) ( 948 )  
    “翻译策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以“翻译策略”为标题词的文章数以千计,远超其他论题的文章。查询发现,大部分翻译策略专题文章刊登在外语知识性期刊、一般的人文社科或科技期刊,学术层次偏低;外语类专业期刊刊登此类文章的占比极小,但其学术性和创新性代表了当今翻译策略研究的主流,对翻译研究影响较大。本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概述了20年来翻译策略研究的成果和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规范的概念演化及研究走向
    王军平, 马刚
    2022, 163 (2):  7-11. 
    摘要 ( 3672 )   PDF(1091KB) ( 1347 )  
    Translational Norms是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国内译名早期的多样性显示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当前,“翻译规范”这一具有浓厚规定性色彩的翻译术语在得到普遍接受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语义性偏离也开启了概念性质的演化进程,使其研究逐渐呈现出描写性与规定性共存的态势。本文基于对翻译规范描写性的勾勒,尝试对其概念演化的缘由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动向与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提出翻译规范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朝着规定性、描写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时代翻译数据伦理研究:概念、问题与建议
    王华树, 刘世界
    2022, 163 (2):  12-17. 
    摘要 ( 3407 )   PDF(1107KB) ( 402 )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翻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翻译生产模式正在大规模地转向云端,翻译活动中的数据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揭示翻译数据伦理的概念内涵,梳理当前翻译行业典型的数据伦理问题,如翻译数据权利、翻译数据安全、翻译数据滥用和翻译数据异化等,并结合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元理论研究
    张婷
    2022, 163 (2):  18-23. 
    摘要 ( 3462 )   PDF(1256KB) ( 524 )  
    本文对西方翻译学者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展开调查、描写和分析,研究其理论动因、思想渊源、运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异化翻译”是一套翻译实践和译本分析策略,建立在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和特殊文化语境(少数族裔与非主流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生存状况)之上,利用英语中边缘化的语言形式,促使英美文化发生价值偏离,从而凸显文化差异和译者身份。中国译学界在引介、阐释和运用该理论时需充分考虑其立论条件和适用范围,特别是在中西语言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同时,韦努蒂的论证过程和丰富材料比最终结论更值得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有助于中国翻译学者基于中国的翻译历史与翻译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翻译手稿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向
    冯全功
    2022, 163 (2):  24-30. 
    摘要 ( 3074 )   PDF(1110KB) ( 395 )  
    翻译手稿一般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未正式出版的译文。翻译手稿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有利于揭示译文的生成过程、译者的决策过程以及继承与发扬翻译家精神。国内近十年产生了一批相关成果,集中在现当代著名作家兼翻译家、翻译家以及明清传教士汉学家的翻译手稿上,个案研究居多,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有待加强。在提高翻译家手稿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趋向在于强化翻译生成研究以及翻译修改的定量研究,充分利用翻译手稿和译者通信等相关副文本把译者研究、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普通译者的翻译手稿也纳入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同声传译研究40年(1980-2020)——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
    卢信朝
    2022, 163 (2):  31-38. 
    摘要 ( 3618 )   PDF(1308KB) ( 702 )  
    本文基于83篇CSSCI期刊同传研究论文(1980-2020)的统计分析,梳理了我国同传研究发展的阶段与趋势、现状与进展、问题与不足。我国同传研究历经起步阶段(1980-2000)、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与全面发展阶段(2011-),虽起步较晚,但近20年发展迅猛,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等总体与国际接近,但研究规模和影响、深度与颗粒度、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等与国际尚有差距。建议未来进一步对标国际主流研究,挖掘中国本土研究特色和优势,深化研究层次,拓展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译者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封一函, 方之
    2022, 163 (2):  39-45. 
    摘要 ( 3383 )   PDF(1115KB) ( 676 )  
    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对自由翻译职业的追求正在我国催生出一个逐步扩大的自由职业翻译从业者群体。职业能力是译员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由译者的职业能力更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国外翻译工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将自由译者职业能力识别为市场能力、行业能力和自主能力三个方面,尝试点拨对自由译者职业能力构成的思考,以期为翻译行业职业能力研究发掘新意。本文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特别是对自由职业译员的需求出发,提倡高等院校在本硕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要更新理念并拓宽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汪东萍, 庞观丽, 单新荣
    2022, 163 (2):  46-50. 
    摘要 ( 3164 )   PDF(1223KB) ( 519 )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我们在体验性学习理论指导下,发挥现代技术作用,创造性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的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精准理解中国文化内涵,译好中国故事,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八道程序,设计了流程图,实施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体验性文化外译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译文准确性、流畅性两个维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翻译教学,是一次有效的创新,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与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岸三地英汉财经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构想
    王莉娜
    2022, 163 (2):  51-55. 
    摘要 ( 3071 )   PDF(1347KB) ( 245 )  
    本文梳理了财经翻译的内涵范畴和研究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两岸三地英汉财经平行语料库的构想,内容包括建构目标、语料加工原则,并探讨如何在翻译学、语言学、术语学等研究中发挥该大数据平台的作用。此外,基于正在建设的语料库数据,文章探讨了如何将语料库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与实践。最后,本文提出,要加强学界和业界之间的合作,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语言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翻译实践”专栏
    国家翻译实践工程初探
    任东升
    2022, 163 (2):  56-60. 
    摘要 ( 3117 )   PDF(1090KB) ( 405 )  
    国家翻译实践是将代表国家意志和立场的国家文本进行即时和及时国际文本转换的必要途径。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国家翻译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凸显。国家翻译实践功能日益多元、流程日益复杂、管理日益精细,呈现出“工程化”趋势。本文结合管理学和翻译学相关理论,分析国家翻译工程的主要特征、基本要件和一般流程,旨在推动国家翻译实践工程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促进国家翻译实践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强化国家翻译实践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蓝红军
    2022, 163 (2):  61-65. 
    摘要 ( 3197 )   PDF(1088KB) ( 388 )  
    译学概念“国家翻译实践”的提出,建立起了关于翻译的“国家性”的认识,引发了针对国家翻译实践的专门研究,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要将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建设成为中国译学的一个合法分支,我们需要回答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构建好研究本体、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国家翻译现象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描写、分析和解释,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翻译实践地方化初探
    焦丹
    2022, 163 (2):  66-71. 
    摘要 ( 3180 )   PDF(1221KB) ( 533 )  
    国家翻译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翻译、国家语言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家翻译实践的创新理论研究已渐成体系,但对其体系构建中的实现路径、成效等的实践层面研究成果依然欠缺,尤其是关于地方翻译实践对国家翻译实践的“支架”耦合作用和“点面”辩证关系的个案研究有待深度探讨。本文基于国家翻译实践体系和翻译话语体系理论框架,以陕、甘、豫三地典型翻译实践为实例,剖析地方翻译实践的形态特征、特色举措与问题现状,对地方翻译实践的内容、规划等提出建议策略,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家翻译实践内容体系,探索以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为目标的国家翻译实践地方化内涵、特征、意义与实现路径,夯实中国译论发展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史纵横
    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1949-1966)
    操乐鹏
    2022, 163 (2):  72-77. 
    摘要 ( 3158 )   PDF(1314KB) ( 394 )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界以《翻译通报》《现代佛学》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编纂中国翻译史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建构上,其涵盖译史分期、叙述对象、纂述方式等关涉翻译史意识与翻译史体例的诸多面向,呈现出嵌套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翻译史观与叙史语法。在翻译史实践方面,几无成型的翻译史著,而多“翻译史话”类的史述践行。是类“翻译史话”文章既受到“十七年”批评话语的框范,又具备些许离心倾向,在史料考辨、译史爬梳、体式风格等方面颇有可观。“十七年”时期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种种筚路蓝缕,一仍泽被后世之治译史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著作在中国近现代译介的脉络考辩
    曾祥宏, 魏佳焕
    2022, 163 (2):  78-83. 
    摘要 ( 3051 )   PDF(1159KB) ( 470 )  
    经济学著作的译介和传播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清末西方传教士引入西方经济学知识,到甲午战争后仁人志士为求富国强民自主翻译西方经济学著作,到民国时期留学归国的经济学专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经济学著作的译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对推动社会变革、助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本文尝试从翻译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重视角,以时间为脉络,对清末、清末民初和民国三个时期近110年间经济学著作的译介脉络进行考证和梳理,着重分析各个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于译者选择、翻译质量和译介特点的影响。考察西方经济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影响,对经济学史研究、当前经济文献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隐喻翻译与上海城市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凤羽, 冯庆华
    2022, 163 (2):  84-89. 
    摘要 ( 3281 )   PDF(1117KB) ( 618 )  
    隐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牵涉到认知层面,具有审美属性。本研究以小说《长恨歌》英文版为对象,依托Wmatrix在线平台,考察译者对原文上海相关隐喻的识解和翻译策略,探究译文中的隐喻在英语世界中构建上海城市形象起到了何种作用,是否具有与原文相似的认知空间与审美效果。研究发现上海相关的隐喻系统中拟人隐喻数量最多,不仅城市被拟人化,和城市相关的“弄堂”“灯光”等也都被赋予人的面貌和特征,译者除了再现原文拟人隐喻,还采取多种补偿措施来强化隐喻,体现出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认同与提高译文文学性和审美性的用心。此外,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的翻译策略也体现出译者调和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系统的差异性,跨文化重构上海市民生活空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著作中的翻译文本“植入”——从潘光旦优生学作品《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谈起
    马士奎, 孙建玮
    2022, 163 (2):  90-94. 
    摘要 ( 3141 )   PDF(1247KB) ( 375 )  
    潘光旦先生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一直被视为优生学“著作”,鲜有人注意到作品的“写译”性质。实际上,该书一半以上篇幅源自明恩溥和亨丁顿这两位美国学者的作品。由于作者的有效介入,“植入”的翻译文本嵌入设定的框架之中,并未产生“排异反应”,与原创部分构成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2, 163 (2):  95-95. 
    摘要 ( 3075 )   PDF(621KB) ( 2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