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2, Vol. 164 ›› Issue (3): 27-32.
张威1, 赵燕飞2
收稿日期:
2021-08-02
出版日期:
2022-05-10
发布日期:
2022-06-21
作者简介: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翻译理论、翻译历史、语料库翻译研究;赵燕飞,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生,研究领域: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佛经翻译。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1-08-02
Online:
2022-05-10
Published:
2022-06-21
摘要: “案本而传”的忠实翻译观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翻译史的诸多事实显示,有关“变译”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梳理佛经汉译相关文献,本文从词汇转换、文体调整及语篇构建三个层面,着重探讨了佛经翻译初期格义迂阔、偈颂变体、异本会译三种变译形式,撮要举隅,以期引发读者对佛经译史中诸多变译事实的思考。总之,佛经变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变,也是中印文化交融会通的代表,更体现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过程。
中图分类号:
张威, 赵燕飞. “变相”的真实——早期佛经话语“变译”解读[J]. 上海翻译, 2022, 164(3): 27-32.
[1] 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A]. In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15-25. [2] Chan, Tak-Hung Leo. At the borders of translation: Traditional and modern(ist) adaptations, East and West [J]. Meta, 2009 (3): 387-400. [3] Derrida, Jacques. Des tours de Babel [A]. In Huijuan Ma & Ju Miao (eds.). 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87-300. [4] Gentzler, E. 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17. [5] Liu, Jingguo. Ge-yi in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s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6(3): 206-213. [6] Nattier, Jan.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s [M].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uddhology, 2008. [7] Salomon, Richard. The senior manuscripts: Another collection of Gandharan Buddhist scroll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3(1): 73-92. [8] Toury, Gideon. Translated literature: System, norm, performance: Towards a TT-oriented approach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J]. Poetics Today, 1981(4): 9-29. [9]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 The foreign input [A]. In John R. McRae and Jan Nattier (eds.).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 The Interplay of Indian, Chinese and Central Asia Source Materials [C].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2: 1-5. [10] 曹明伦. “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J]. 外语研究,2012(3):67-74. [11] 陈士强. 佛教“格义”法的起因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3): 78-81. [12]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M].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 [13] 丹尼尔· 布歇. 犍陀罗语与早期汉译佛经的再思考——以《妙法莲华经》为个案 [A]. 朱庆之 编. 佛教汉语之研究 [C]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3-193. [14] 法宝. 佛经汉译之路:《长阿含·大本经》对勘研究——中古汉土的期待视野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5] 归青. 文人五言诗起源新论 [J]. 学术月刊,2010(7): 109-116. [16] 何刚强. 变译的多重意涵与理论地位 [J]. 外语与翻译, 2018(2): 7-10. [17] 黄忠廉. 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 国外外语教学,2002(1):19-22. [18] 季羡林. 佛教十五题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9] 梁启超. 中国佛教史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0] 罗新璋. 翻译论集 [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21]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22]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23] 沈亚丹. 论四言诗音节分化与五言诗的发生 [J]. 社会科学研究,2012(3): 191-196. [24] 汤用彤. 理学、佛学、玄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5]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26] 汪东萍, 傅勇林. 回归历史:解读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 [J]. 外语教学,2010(2): 97-100. [27] 王克非. 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8] 王丽娜. 汉译佛典偈颂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9] 王铁钧. 中国佛典翻译史稿 [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0] 夏元. 价值冲突中的《圣经》翻译——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策略和关键译名选择 [J] . 中国翻译,2005(1): 51-55. [31] 熊宣东. 从佛典译场管窥提高当今翻译质量的途径 [J]. 上海翻译, 2014(3): 58-61. [32] 许理和. 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适应 [M]. 裴勇, 李四龙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33] 张春柏, 陈舒. 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 [J]. 国外外语教学, 2006(1): 51-56. [34] 张佩瑶.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5] 郑筱筠. 印度佛典那伽故事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 [D]. 上海: 复旦大学, 1997. [36] 朱志瑜, 朱晓农. 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1] | 刘军平. 传统译论关键概念范畴的“美学回归”[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6. |
[2] | 戴光荣, 王晨谕.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及展望:基于历届全国研讨会的分析[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13. |
[3] | 赵秋荣, 李文双. 从依附到独立:国外翻译共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3)[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4-20. |
[4] | 吴赟, 潘柳叶. 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2)的国家翻译政策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21-29. |
[5] | 顾菁, 郑元会. 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复调的对话与调解[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0-35. |
[6] | 王佩, 崔峰. 共创新译:新加坡“民译达”众包翻译项目实践及启示[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6-42. |
[7] | 程珊, 张勇. 自贸协定翻译“三合”及信息熵解析:以NAFTA翻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43-49. |
[8] | 周漫. 类型网文在英语世界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翻译与审美[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0-57. |
[9] | 李清平. 翻译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8-62. |
[10] | 江先发, 赖文斌. 数智时代翻译教学的“ABC”路径探索[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3-67. |
[11] | 黄忠廉, 王小曼. 罗进德:译道“四栖”翻译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8-73. |
[12] | 房春光.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中的知识形态与译者身份[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4-78. |
[13] | 张保国, 周鹤. 石声汉译著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影响[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9-83. |
[14] | 杨丽, 王溪淙. “革命的海燕”在上海——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红色经典的译介与出版[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4-88. |
[15] | 王宗华, 邓高胜. 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解: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9-9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