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翻译”=“交流”=“创造”, 即“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本增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增殖(或新创)的过程。近现代以来,中国翻译家始终具备着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意识。同时,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活动中也在创造着新的概念和发展出了新的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的翻译活动其实就是在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中再造了一个新的中国现代文化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
刘建军. “翻译本体论”与“中国的外国文学”知识再造[J]. 上海翻译, 2022, 164(3): 1-6.
[1] Kwok-kan Tam, Kelly Kar-yue Chan, Kwok-kan Tam. Culture in Translation: Recep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 Hong Kong: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2. [2] 陈平原.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J]. 探索与争鸣, 2015(1):20-26. [3] 刘建军. 百年来欧洲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一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 鲁迅. 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王宁. “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走向和理论建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7-83. [6] 杨枫. 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当代外语研究,2021(6):2. [7] 杨枫.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当代外语研究,2022(1):2. [8] 朱正 校注. 新版鲁迅杂文集[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9]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
[1] | 刘军平. 传统译论关键概念范畴的“美学回归”[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6. |
[2] | 戴光荣, 王晨谕.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及展望:基于历届全国研讨会的分析[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13. |
[3] | 赵秋荣, 李文双. 从依附到独立:国外翻译共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3)[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14-20. |
[4] | 吴赟, 潘柳叶. 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2)的国家翻译政策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21-29. |
[5] | 顾菁, 郑元会. 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复调的对话与调解[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0-35. |
[6] | 王佩, 崔峰. 共创新译:新加坡“民译达”众包翻译项目实践及启示[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36-42. |
[7] | 程珊, 张勇. 自贸协定翻译“三合”及信息熵解析:以NAFTA翻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43-49. |
[8] | 周漫. 类型网文在英语世界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翻译与审美[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0-57. |
[9] | 李清平. 翻译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58-62. |
[10] | 江先发, 赖文斌. 数智时代翻译教学的“ABC”路径探索[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3-67. |
[11] | 黄忠廉, 王小曼. 罗进德:译道“四栖”翻译家[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68-73. |
[12] | 房春光.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中的知识形态与译者身份[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4-78. |
[13] | 张保国, 周鹤. 石声汉译著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影响[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79-83. |
[14] | 杨丽, 王溪淙. “革命的海燕”在上海——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红色经典的译介与出版[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4-88. |
[15] | 王宗华, 邓高胜. 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解: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4, 174(1): 89-9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