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andi, B.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CAI tool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timulus validation [A]. In Fantinuoli, C. (ed.). Interpreting and Technology [C]. Berlin: Language Science Press, 2018: 29-59. [2] Wickens, C. D. Multiple resources and mental workload[J].Human Factors, 2008, 50(3): 449-455. [3] 戴光荣,黄栋樑. 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 外语界,2024(6):91-96. [4] 冯全功,张慧玉. 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2011(6):33-38,61. [5] 高彬,柴明颎. 试论会议口译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相关课程设置——欧洲会议口译硕士核心课程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4):58-62. [6] 姜锋,盛皓,张爱玲. 学科专业并重 对标分类发展——再论翻译专业博士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 中国翻译,2025(1):56-61. [7] 李彦,肖维青. 翻译技术的理性批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与融合[J]. 上海翻译,2018(5):1-5,94. [8] 李宇明. 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 外语界,2018(5):2-10. [9] 苗菊,王少爽.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3-67. [10] 隋晓冰,周宇薇,谢洪. 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辅助翻译教学研究[J]. 上海翻译,2025(1):52-56. [11] 孙海琴,李可欣,陆嘉威. 人工智能赋能语音识别与翻译技术对同声传译的影响:实验与启示[J]. 外语电化教学,2021(6):12,75-80,86. [12] 王吟颖,张爱玲.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同声传译接力语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51-59. [13] 岳峰,俞剑辉.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J]. 上海翻译,2022(3):50-55. [14] 张爱玲,丁宁. 新形势下我国翻译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关于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翻译,2019(3):96-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