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其英译史看,《三国演义》的译介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发展的翻译系统。虽然毛本三国占据着译介的核心地位,但非毛本三国在整个译介活动中也起着补充、丰富与深化三国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考察《三国演义》的译介历程,可以看到,非毛本三国译介具有重要价值:其有助于向英语世界完整展现《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图景;可以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提供更加接近历史的阅读选择;可以为英语世界的《三国演义》研究提供更加完备的文献资料。无论是从与毛本三国的联系、与真实历史的比较、译介条件,还是从《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看,《三国志通俗演义》都是更加适合的非毛本三国故事英译首选。
中图分类号:
. 非毛本三国译介及其非文学价值初探[J]. 上海翻译, 2025, 184(5): 76-81.
| [1] Roberts, M. Afterword: About Three Kingdoms[A]. In Luo, G. Z. 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M]. Roberts, M.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 1459-1538. [2] Ssǔ-Ma Kuang. The Chronicl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 Chapter 69-78 From the Tzǔ Chih T’ung Chien of Ssǔ-Ma Kuang[M]. Fang, A. Tr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 陈寿. 三国志[M]. 缪钺 选编. 吴顺东 今译. 傅惠生 英译. 长沙:岳麓书社,2015. [4] 关四平.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贺显斌. 从《三国演义》英译本看副文本对作品形象的建构[J]. 上海翻译,2017(6):43-48. [6] 胡陈尧. 文字的呈现与作品的生成:贝尔曼翻译诗学思想探析[J]. 翻译研究,2023(2): 57-66.[7] 季羡林,许钧.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A]. 许钧 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5. [8] 佬顽童达仁. 此真三国也[EB/O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10385/comments/?status=P. (2010-01-10)[2025-02-08]. [9] 刘云虹. 翻译方法与文学翻译生成[J]. 中华译学,2024(1):73-84. [10]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 鲁迅. 鲁迅全集(第九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3]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 木已成粥. 尊重原著[EB/OL].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1712/(2008-02-24)[2025-02-08]. [15] 潘文国. 典籍翻译:从理论到实践[J]. 上海翻译,2022(3):62-67, 95. [16] 沈伯俊.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J]. 社会科学研究,2004(5):150-154. [17] 沈伯俊. 前言[A].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M]. 沈伯俊 校注.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10. [18] 王佐良.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A]. 许钧 主编. 翻译思考录[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16-319. [19] 许多. 试论罗慕士的文化立场与跨语际言说特质[J]. 上海翻译,2020(6):65-70. [20] 章培恒, 马美信. 前言[A].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3. [21] 张学斌. 穿越语言文化差异[A]. 许钧 主编. 翻译思考录[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6-29. [22] 郑振铎.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A]. 郑振铎. 中国文学论集[M]. 长沙:岳麓书社,2011:162-228. [23] 邹振环.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M]. 上海:中西书局,2017. |
| [1] | . 寓译于研 译研相济——王船山唯物主义思想早期英语译介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4(5): 82-88. |
| [2] | . 宋雷法律翻译理念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4(5): 89-94. |
| [3] | 刘洋, 文军. 译者情绪研究:内涵、呈现与趋势[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8-13. |
| [4] | 张旭, 张鼎程. 六经注我与反向格义:细读辜鸿铭英译《大学》[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14-20. |
| [5] | 刘性峰. 明清西学经典汉译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范式嬗变与体系构建[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21-26. |
| [6] | 龙新元, 赵军峰. 狄公故事译写重构唐时法治景观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33-39. |
| [7] | 付明明. 全球化视角下中医药英译史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40-44. |
| [8] | 王洪涛. 中国社会翻译学的创新发展:立足本土的理论建构[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45-51. |
| [9] | 朱献珑, 周丽. 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全人译者能力研究再思考[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52-58. |
| [10] | 王少爽, 陈媛媛. 技术社会学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发展的影响探析[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59-65. |
| [11] | 宋彬彬. 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数智时代翻译教学中的价值与实现[J]. 上海翻译, 2025, 183(4): 71-77. |
| [12] | 刘军平. 翻译方法论之争: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真[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1-7. |
| [13] | 刘和平. 释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8-14. |
| [14] | 桑仲刚. 叙事翻译的质量评估——从理论到模式[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15-21. |
| [15] | 焦丹. 中国粮食文化英译探微:时政话语视角[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22-26.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