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2001. [3]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1. [4] Van den Broeck, R.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exemplified by metaphor translation [J]. Poetics Today, 1981 (4): 73-87. [5]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20. [6] 常新,王沛.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结构: 多学科的视角[J].中国外语,2018(6):97-103. [7] 陈慧,卢卫中.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隐喻建构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6):133-147. [8] 陈小慰.对外翻译传播:修辞语境视角的案例分析[J].上海翻译, 2023(6):23-28. [9] 傅敬民.应用翻译研究探索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 [10] 胡开宝,田绪军.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中国外语,2018(6):79-88. [11]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12] 雷璇,张威.中国国家形象在科技政策翻译中的再建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5):66-78. [13] 李晶.中央文献译介与传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4. [14] 刘进军.翻译修辞性探析[J]. 上海翻译, 2023(6):12-16. [15] 罗选民.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J].中国外语,2019(5):95-102. [16] 彭卓.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123-139. [17] 汪徽,辛斌,程儒雅.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建构作用研究——美媒“美国退出 TPP”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6):68-90. [18] 王宁.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J].外语教学,2018(5):1-6. [19] 王运鸿.从翻译中的形象研究到形象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23(3):25-33. [20] 吴赟.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与国家翻译规划:概念与路径[J].外语研究,2019(3):72-78. [2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2] 辛红娟,严文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隐喻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J].外国语文研究,2022(2):94-102. [23] 张毓强,变动不居与确定性追求:关于国家“形”与“像”的再讨论(上)[J]. 对外传播,2020(7): 64-67. [24] 钟玲俐,刘正光,李思艺. 批评隐喻视角下外交话语中的“路”隐喻和国家身份构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对外演讲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6):114-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