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国际法国家翻译实践探赜——以丁译《万国公法》为中心
龚茁, 熊鑫
2025, 181 (2):
39-44.
摘要
(
122 )
PDF(1260KB)
(
113
)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急于了解国际规则,积极引入国际法,意图维护国家外交利益,国际法的翻译也因此具备了国家性的特征。《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完整译入我国的西方国际法学著作,也是清末国际法国家翻译实践的代表作品。然而,《万国公法》的译者丁韪良作为清政府认可的国际法国家翻译实践的低位主体,借高位主体普遍不通晓外语,未能对《万国公法》构建有效的译文质量管控体系之机,在全权大臣、驻外使臣、领事裁判权、藩属体制等涉及主权、外交、司法等重大国家利益的内容上,故意制造了不对等的翻译文本,误导了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终将中国置于巨大的不平等外交的风险之中。清末国际法国家翻译实践说明,国家翻译实践中的高位主体应当通晓外语,了解国际规则,能对译者的遴选和译文的质量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机制,进而保证国家的外交话语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