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5, Vol. 181 ›› Issue (2): 63-70.
李德俊, 褚慧英
收稿日期:
2024-09-30
出版日期:
2025-03-10
发布日期:
2025-03-28
通讯作者:
褚慧英,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翻译学。
作者简介:
李德俊,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词典学。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4-09-30
Online:
2025-03-10
Published:
2025-03-28
摘要: 概念是思想的基本单位,它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概念的理解和传达对于翻译来说也至关重要。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概念的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囿于个体概念的对译,忽视了从系统的视角进行统筹。本文认为,概念总是存在于语言文化系统中,该系统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动态性、整体性和目的性等特征,概念翻译应该跳出原子观的藩篱,从系统观的角度来考量。为了在译文系统中更好地构建与原文相当的概念系统,我们需要遵循概念翻译的可辨性、一致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客观性等原则。
中图分类号:
李德俊, 褚慧英. 概念翻译的系统观: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概念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63-70.
[1] Ames, R. T. & Henry Rosemont, J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8. [2] Chin, Anping. The Analect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14. [3] Even-Zohar, I. Polysystem Studie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Legge, J. The Chinese Classic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5] Leys, 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 New York &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2014. [6] Ni, Peimin. 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7. [7] Rainey, Lee Dian. Confucius & Confucianism[M].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2010. [8] Slingerland, E. Confucius Analects[M].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3. [9] Tan, C. Confucius[M]. London: Bloomsbury, 2013. [10]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 高展. 第四代系统论:全息系统论[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2. [12] 辜鸿铭. 论语(英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13] 韩非子. 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21. [14] 何晏. 论语集解[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15] 侯国金. 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J]. 上海翻译,2009(2):69-73. [16]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7] 姜望琪. 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 上海翻译,2005(S1): 80-84. [18] 孔子. 论语[M].杨伯峻 今译,刘殿爵 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9] 李德俊,孙金华. 典籍的理解与翻译——来自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的启示与反思[J]. 中国外语, 2021(6): 101-109. [20] 李德俊,杨晓冬. 概念的实践性与翻译等值拜物教[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3(3): 78-86, 98. [21] 李德俊. “诠释的循环”与意义的守护:兼论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身份政治[J]. 中国翻译,2024(5):92-101. [22] 钱穆. 论语新解[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 [23] 钱学森 等. 论系统工程[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 [24] 韦利. 大中华文库·论语[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5] 魏宏森,曾国屏. 系统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6] 魏迺杰. 英汉·汉英中医词典[Z].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7]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22. [28] 张立文,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9]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今译[M]. 李申 译. 北京:中华书局,2020. |
[1] | 袁丽梅. 搏击译海:钱绍昌影视翻译活动述评[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1-3. |
[2] | 仲伟合, 杨艳超. 从“管理”到“治理”:国家翻译能力要素构建中的理念转型[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4-9. |
[3] | 任文. 国际大都市翻译能力:概念、评价、意义[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10-17. |
[4] | 李德凤, 王华树, 刘世界. 国家翻译技术能力与大语言模型[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18-24. |
[5] | 李德超, 李智. 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翻译教育能力的要素构建与发展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25-31. |
[6] | 鄢秀, 周晓彤, 林苏. 国家口述影像能力:中国内地与香港比较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32-38. |
[7] | 龚茁, 熊鑫. 清末国际法国家翻译实践探赜——以丁译《万国公法》为中心[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39-44. |
[8] | 杨渝, 杨枫. 《黄帝内经》七情术语翻译的范畴化阐释[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45-51. |
[9] | 陈立群, 顾苹仟, 岑思园. 壮瑶民族花卉药膳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52-56. |
[10] | 房春光. 作为文化“拱廊”的译者:重审本雅明的译者身份和翻译哲学[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57-62. |
[11] | 范武邱, 高鑫. 中医术语标准化翻译概念关系重构探析[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71-77. |
[12] | 方芳. 是谁动了库恩的“范式”?——“范式”变异之译介促因分析[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78-84. |
[13] | 陈婧瑗. 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之辨[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85-89. |
[14] | 张甜, 王小曼. 转译文学经典建构:续经典化[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90-94. |
[15] | 方梦之. 翻译研究学科归属的尴尬——兼论外国语言文学下的翻译(学)[J]. 上海翻译, 2025, 180(1): 1-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