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5, Vol. 181 ›› Issue (2): 57-62.

• 应用探讨 •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文化“拱廊”的译者:重审本雅明的译者身份和翻译哲学

房春光   

  1.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 收稿日期:2024-12-30 出版日期:2025-03-10 发布日期:2025-03-28
  • 作者简介:房春光,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德语国家文学与文化、国别与区域研究等。
  • 基金资助:
    上海市哲社年度规划项目“德语大屠杀见证文学研究”(编号:2021ZWY004)

  • Received:2024-12-30 Online:2025-03-10 Published:2025-03-28

摘要: 本文从本雅明的翻译实践出发,阐明他作为文化“拱廊”的译者自觉主要源自对不同文化的热爱。本雅明认为,语言不为他者传达信息或意义而服务,而是以自身为媒介呈现语言的精神本质,因而不可工具化;作为文化“拱廊”的译者,以一种辩证透视的哲学视角将居于拱廊两侧的语言联结起来,通过语言间的差异性让纯语言之光更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本氏从词到词、从语言到语言的翻译理念下,隔行而译的《圣经》是最理想的译本样态。在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的新语境中,这一翻译哲学并不意味着拒绝数据化、编码化和数智化的技术工具,而是要重新思考和定义人工、机器翻译作用的范围和边界。

关键词: 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文化“拱廊”, 不可工具化, 隔行而译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