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tin, W.A.P. 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 North[M].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0. [2] Wheaton, H.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855. [3] 宝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卷二十七)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4] (德)步伦. 公法会通序:《公法会通》[M]. 丁韪良 等译. 同文馆聚珍版, 1880. [5] 高汉成. 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及其他——基于语义学视角的历史分析[J]. 政法论坛, 2017(5): 105-116. [6] 龚茁,宋婷. “国际法”译考[C]. 上海:外国法制史研究, 2022. [7] 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J]. 法学研究, 2001(5): 137-148. [8] 黄立波,朱志瑜. 晚清时期关于翻译政策的讨论[J]. 中国翻译, 2012(3): 26-33, 128. [9] (美)惠顿.万国公法[M]. 丁韪良 译, 何勤华 点校.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10] 季压西,陈伟民. 中国近代通事[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11] (清)贾桢 等编.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期)(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2] 雷钧.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 2002(7): 22-24. [13] 李动旭.晚清国际法翻译中的“藩属”概念与藩属观念的衍化[J]. 近代史学刊, 2018(2): 168-192,304. [14] 李富鹏.改造“律例”——晚清法律翻译的语言、观念与知识范式的近代转化[J]. 政法论坛, 2019(6): 87-99. [15] 李庆丰,方周.权力话语视角下晚清政府的国际话语权困境研究——以中法战争前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66-71. [16]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 林则徐全集(第5册 文录卷)[M].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 [17] 刘禾. 帝国的话语政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18] 鲁林华.清代咸丰同治朝海洋活动编年[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 [19] 屈文生,龚茁.翻译与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知识发展[J]. 上海翻译, 2024(2): 67-74. [20] 屈文生,万立. 不平等与不对等:清末中外旧约章翻译史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21] 任东升.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构建[J]. 外语研究, 2019(4): 68-73, 112. [22] 任东升,朱虹宇.沙博理与葛浩文之不同:制度化译者行为视角[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2): 55-66. [23] 万立.从万国法到国际法——清季国际法翻译与国际法历史主义转向[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a(1): 45-64, 237-238. [24] 万立.藩属体系对国际法体系——以清季中日琉球交涉为中心[J]. 开放时代, 2024b(2): 141-156, 8-9. [25] (日)丸山真男, 加藤周一. 翻译与近代日本[M]. 陈力卫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4. [26]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7] 杨焯.丁译《万国公法》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5. [28] 郑观应. 郑观应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9] 周忠良,任东升. 清前期儒典满译的国家性解析[J]. 民族翻译, 2023(5): 3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