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4年, 第17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思考
    应用探讨
    翻译教育
    译家研究
    文化译研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理论思考
    传统译论关键概念范畴的“美学回归”
    刘军平
    2024, 174 (1):  1-6. 
    摘要 ( 97 )   PDF(1363KB) ( 149 )  
    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期翻译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传统译论的关键概念范畴深受中国美学原则的影响,有必要深入探究其生成性及其形成关联性的美学内在法则。本文尝试提出“美学回归”的概念来再造传统译论,即强化美学视域,以实现传统译论概念范畴的美学转化。本文重点探讨了表征中国传统译论的关键范畴:翻译实践与现实审美的互动性和“有我之境”的审美主体体验观。作者提出,中西美学是革新传统中国译论的重要资源,也是翻译研究方法论上可供借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及展望:基于历届全国研讨会的分析
    戴光荣, 王晨谕
    2024, 174 (1):  7-13. 
    摘要 ( 88 )   PDF(1214KB) ( 74 )  
    已举办十届的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见证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本文将对历届研讨会主题和议题展开简要分析,梳理国内学者对应用翻译研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勾勒应用翻译研究领域发展脉络,并对大数据模型下的应用翻译研究进行探讨,指出人机交互的翻译实践成为常态,语料、术语等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应用翻译研究相融合成为趋势,以期对应用翻译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依附到独立:国外翻译共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3)
    赵秋荣, 李文双
    2024, 174 (1):  14-20. 
    摘要 ( 76 )   PDF(1265KB) ( 51 )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从大规模语料中寻找翻译语言的共性特征,翻译共性作为语料库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相关研究逐渐从规律分析转向动因挖掘。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收录的2000-2023年翻译共性相关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在梳理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同时,归纳了三类主要研究路径:传统语言学路径、认知翻译学路径和社会翻译学路径。本文认为,翻译共性研究从依附走向独立,逐渐形成多理论融合的系统分析框架,翻译的跨学科属性和学科独立性愈发凸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探讨
    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2)的国家翻译政策研究
    吴赟, 潘柳叶
    2024, 174 (1):  21-29. 
    摘要 ( 103 )   PDF(1354KB) ( 72 )  
    对外翻译实践是承载国家意识与立场的文化政治行为,不仅是贯彻国家政策意志的体现,也是翻译政策规划和引导下的产物,受到翻译政策的调节、指导、干预与约束。因此,必须将翻译政策因素纳入对外翻译的研究视野。本文廓清了国家翻译政策的定义与属性,并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2)为案例,探讨该项目的翻译政策在选题范围、资助文版、申请主体、国际出版等维度的历时发展与演进,分析了“外译项目”立项结果与申报政策之间的相关度,对于增强未来国家翻译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复调的对话与调解
    顾菁, 郑元会
    2024, 174 (1):  30-35. 
    摘要 ( 67 )   PDF(1286KB) ( 80 )  
    我国政治话语面临跨文化层面的理解和认同问题,常被误认为是“独白式”的话语,甚至被歪曲为“中国中心主义”话语。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建构“对话式”的中国政治话语,而翻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通过复调的对话与调解,可以妥善处理中国“特殊”概念或观点与西方所谓的“普世”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为例,运用斯堪的纳维亚复调语言学理论分析典型译例中复调结构的应用,揭示译者对中西观点的调解模式和程序,指出译者应当在文化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修饰限定和情态调整策略,以呈现或创造跨文化协商与调解的空间,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接受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创新译:新加坡“民译达”众包翻译项目实践及启示
    王佩, 崔峰
    2024, 174 (1):  36-42. 
    摘要 ( 103 )   PDF(1281KB) ( 45 )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与多元语言并存的社会,语言状况错综复杂,语言问题事关重大。2021年1月,在四种官方语言并行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为应对严峻疫情形势下语言转换需求与官方机构译员数量不匹配的现状,新加坡全国翻译委员会推出“民译达”计划(Citizen Translators Project),邀请民间专才参与官方翻译的相关流程。整体而言,“民译达”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利用众包翻译处理语言问题的一次积极有效的尝试。本文聚焦“民译达”计划实施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背景,以及试行、发起与发展、落地三个阶段,概述其在应对新加坡翻译危机时所取得的成效与影响,希冀从中总结有益经验,以资裨益中国的众包翻译实践,助力解决现实翻译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贸协定翻译“三合”及信息熵解析:以NAFTA翻译为例
    程珊, 张勇
    2024, 174 (1):  43-49. 
    摘要 ( 68 )   PDF(1404KB) ( 18 )  
    本研究尝试在潘文国先生的“译文三合”理论框架下,基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叶兴国、陈满生译)及其NAFTA原文,以ChatGPT的长难句个案翻译为参照,结合章节层次的多角度多元信息熵对比,定性及定量地探索自贸协定翻译特征。本研究总结出自贸协定翻译特征:“义合”——确保意义准确等效,“体合”——讲究体式对应工整,“气合”——力成气势节奏一致,并发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非常符合“译文三合”且明显优于ChatGPT译文。前者与原文关于词语和词性的多元句子熵都显著相关,尤其在词语和句子层面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兼顾“义合”和“气合”的同时,采用多样化句内语法结构的整体“体合”模式。本研究旨在拓展“译文三合”理论对应用翻译的指导,并为自贸协定翻译和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型网文在英语世界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翻译与审美
    周漫
    2024, 174 (1):  50-57. 
    摘要 ( 79 )   PDF(1264KB) ( 66 )  
    尽管近几年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引起广泛关注,但传播效果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类型网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更是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以修仙类的《莽荒纪》、历史类的《庆余年》和西幻类的《诡秘之主》为典型案例,对英语读者的真实评论进行统计分析,阐释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揭示类型网文代表作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规律。研究发现,翻译和审美是影响中国网文在英语世界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译文境界决定英语读者的喜爱程度,“爽感”审美情感和动态审美体验是中国类型网文带给英语读者最独特的审美享受。类型网文的传播效果折射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本文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育
    翻译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李清平
    2024, 174 (1):  58-62. 
    摘要 ( 71 )   PDF(1226KB) ( 129 )  
    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基本要求和质量评价体系备受关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位论文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翻译专业博士教育的呼之欲出又将这一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基于文献和实际评估发现的问题,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翻译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过程描述的透明性、实践反思的学术性和语言表达的专业性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的不同维度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形成易操作的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论文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时代翻译教学的“ABC”路径探索
    江先发, 赖文斌
    2024, 174 (1):  63-67. 
    摘要 ( 168 )   PDF(1592KB) ( 85 )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给翻译和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翻译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充分拥抱数智技术,以构建一个新型的翻译教学路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电子布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沟通方式,生成型预训练对话语言模型(ChatGPT)提供了更加新颖和有趣的教学方法。翻译教学可以利用AI、BBS和ChatGPT等工具,构建一个译与依、议、怡相结合的创新教学路径,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翻译教学实践发现,运用这个路径可以实现依靠现代技术的教学过程、相互评议的教学评价和师生怡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家研究
    罗进德:译道“四栖”翻译家
    黄忠廉, 王小曼
    2024, 174 (1):  68-73. 
    摘要 ( 51 )   PDF(1293KB) ( 65 )  
    罗进德精通汉、英、俄三语,一生从译、从教,为译界办刊,出版译学图书,推进国家翻译实践,对翻译既至诚与至真,观察、思考与研究翻译也能至理,推动国内外译事发展更能至善;“四至”之中,既含他丰富的翻译人生,也显其所达的高度,是译(学)界难得的“四栖”翻译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中的知识形态与译者身份
    房春光
    2024, 174 (1):  74-78. 
    摘要 ( 55 )   PDF(1395KB) ( 34 )  
    本文主要探讨译者陈望道的多重身份对三种不同翻译知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忠于原文的结构性翻译知识,明确《共产党宣言》中女性共同体的原旨要义;作为修辞学学者,他顺应原文语言特色,采用积极修辞让译文更具中国语境化,促进重构性翻译知识的生产;作为普通读者,他运用大众语、白话文以服务更为广泛的受众,大大提升了译文的传播效度,让《共产党宣言》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性翻译知识。这一翻译行动中三种翻译知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不仅彰显了译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强调了翻译知识对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承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声汉译著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张保国, 周鹤
    2024, 174 (1):  79-83. 
    摘要 ( 66 )   PDF(1288KB) ( 24 )  
    石声汉的译著成果在国际农史、科技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具体表现为被日、韩、欧美等地汉学家所参照、介评、研究、征引、翻译或转译,为国际中国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激发了李约瑟和西山武一的合作意向并间接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卷的诞生,至今仍被白馥兰所参考。其传播之道在于石声汉的开拓精神和科学精神赢得了汉学家的信赖,他的译著成果满足了汉学家的研究需要并引发了学术共同体的协同效应。这给致力于中华学术“走出去”的中国学者提出了三点学术品格要求: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学术追求、“自我主张”的学术精神和“毛遂自荐”的学术自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译研
    “革命的海燕”在上海——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红色经典的译介与出版
    杨丽, 王溪淙
    2024, 174 (1):  84-88. 
    摘要 ( 76 )   PDF(1262KB) ( 42 )  
    20世纪初,在启蒙与救亡的旗帜下,高尔基的红色经典开启了在中国的译介与出版之旅,成为播撒红色思想与红色知识这一革命实践的典范。此后的半个世纪,以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上海杂志公司为代表的上海出版机构一马当先、成绩卓然。其译介与出版活动,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倾力传播高尔基红色经典所蕴藏的先进思想,为我国20世纪无产阶级的艰苦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高尔基红色经典在上海的译介与出版,不仅是外国文学中国化的成功案例,也是红色知识在中国的接受与重构,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解:以《淮南子》英译为例
    王宗华, 邓高胜
    2024, 174 (1):  89-94. 
    摘要 ( 111 )   PDF(1265KB) ( 202 )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音乐频繁亮相西方音乐舞台。然而,当今英语世界仍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研究。《淮南子》英译本详尽阐释中国传统音乐之哲学与美学,研究该英译本中相关音乐的内容,可探寻中国传统音乐在国外的解读情况。文章以《淮南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英语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认和理解,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为传承发展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2024, 174 (1):  95-封三. 
    摘要 ( 47 )   PDF(1715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通知
    2024, 174 (1):  96-封四. 
    摘要 ( 56 )   PDF(1387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