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探蹊:概念、范畴、表达
    焦丹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30-35.  
    摘要2178)      PDF(pc) (1603KB)(4204)    收藏
    中国武术外译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桥梁。基于目前中国武术术语外译不规范、武术文化内涵外译不通透、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不健全、武术海外译介发行欠规划、武术国际话语地位受限以及国外对武术文化误读等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是解决这些外译话语相关问题的主线和根本路径。参考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和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武术外译实践,创新中国武术“概念、范畴、表达”的三新外译话语实践体系,从“术语生成、体系构建、理论阐释”三个维度探索“融通中外”的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和理论框架,旨在增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从本土实践繁荣中国翻译话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林语堂早期翻译观考论
    马明蓉, 罗选民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18-23.  
    摘要2069)      PDF(pc) (1460KB)(1053)    收藏
    本文聚焦林语堂的一篇早期译论《对于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概述其音译方案的主要内容,提炼译论主张的四项原则,分析林语堂的语言学学养和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诉求,评价该译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以丰富林语堂翻译思想内涵,提升林语堂个人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完整性,提倡以跨文本的历史观综合考察译者翻译思想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翻译规范的概念演化及研究走向
    王军平, 马刚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7-11.  
    摘要3331)      PDF(pc) (1091KB)(1050)    收藏
    Translational Norms是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国内译名早期的多样性显示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当前,“翻译规范”这一具有浓厚规定性色彩的翻译术语在得到普遍接受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语义性偏离也开启了概念性质的演化进程,使其研究逐渐呈现出描写性与规定性共存的态势。本文基于对翻译规范描写性的勾勒,尝试对其概念演化的缘由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动向与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提出翻译规范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朝着规定性、描写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关于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史研究
    王克非
    上海翻译    2021, 161 (6): 13-16.  
    摘要1256)      PDF(pc) (1176KB)(881)    收藏
    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需要注意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路径、翻译理论发展同翻译史和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作者尝试指出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译史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3-4.  
    摘要1930)      PDF(pc) (1038KB)(7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译者与作者的“共谋”:《废都》英译的意识形态探析
    冯丽君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85-89.  
    摘要1967)      PDF(pc) (1079KB)(648)    收藏
    以《废都》英译为切入点,分析《废都》翻译之前作者贾平凹和译者葛浩文翻译观、诗学观、价值观等个人意识形态差异对双方合作的影响,揭示《废都》翻译合作所体现的贾平凹和葛浩文翻译思想和翻译观的变化:贾平凹不再被动地等待译者,也不再苛求译者对原文内容一句也不能删;葛浩文在翻译文本选择上有了更多自信心和自主权,其翻译也不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连译带改,而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照顾译作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原作者和译作读者彼此接近、相互交流,体现了葛浩文致力于做原作者和译作读者的中间人和协调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本研究对贾平凹作品的译介,以及译者葛浩文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翻译策略”何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1-6.  
    摘要3586)      PDF(pc) (1434KB)(636)    收藏
    “翻译策略”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第一高频词。以“翻译策略”为标题词的文章数以千计,远超其他论题的文章。查询发现,大部分翻译策略专题文章刊登在外语知识性期刊、一般的人文社科或科技期刊,学术层次偏低;外语类专业期刊刊登此类文章的占比极小,但其学术性和创新性代表了当今翻译策略研究的主流,对翻译研究影响较大。本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概述了20年来翻译策略研究的成果和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
    张必胜
    上海翻译    2021, 161 (6): 72-77.  
    摘要1047)      PDF(pc) (1201KB)(583)    收藏
    明清两朝大量翻译西方数学,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表示、思想和方法。西方数学的引入和中国传统数学的西化,以及数学译著的广泛传播、各种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数学译著成为数学教材、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形成、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推广等因素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学学科得以创建。从此,在我国,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课程思政”英文译名刍议
    吕奇, 尹珩
    上海翻译    2022, 165 (4): 23-28.  
    摘要2385)      PDF(pc) (1099KB)(450)    收藏
    中文语境下的“课程思政”内涵颇丰,在英文语境下如何较为准确、完整地再现其内涵,实非易事。目前,作为术语的“课程思政”英文译名五花八门,而与其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爬梳甄选现有高频英文译名,对英语国家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其识解反馈,并结合与英国汉学家访谈及语料库检索结果等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现有英文译名有失适切,存在“名不及实”,甚至“名误其实”,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场域的形象建构。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英文译名对其内涵在目标语语境下的再现,才能尽可能“名副其实”地讲好中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故事,传播好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声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同声传译研究40年(1980-2020)——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
    卢信朝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31-38.  
    摘要3291)      PDF(pc) (1308KB)(431)    收藏
    本文基于83篇CSSCI期刊同传研究论文(1980-2020)的统计分析,梳理了我国同传研究发展的阶段与趋势、现状与进展、问题与不足。我国同传研究历经起步阶段(1980-2000)、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与全面发展阶段(2011-),虽起步较晚,但近20年发展迅猛,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等总体与国际接近,但研究规模和影响、深度与颗粒度、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等与国际尚有差距。建议未来进一步对标国际主流研究,挖掘中国本土研究特色和优势,深化研究层次,拓展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
    孙艺风
    上海翻译    2022, 167 (6): 15-21.  
    摘要1714)      PDF(pc) (1411KB)(422)    收藏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其文学传统有着不可磨灭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故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无可回避,而且在近几十年已经引起愈发激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连接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是翻译——国际读者的汉语水平无法胜任直接阅读中国文学。英文作为国际出版业的惯用语言,无论在语言还是文化上都与中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所以也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绘制中国的文化版图已迫在眉睫,旨在描述、构思、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的基本脉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语,其国际化进程正在渐进稳步地推进。虽然中国已向世界展现了其开放的态度,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性联系,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让中国文学的精华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翻译的关键作用再次突显出来。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更加稳妥地处理好跨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在中西文学之间建立更具活力和成效的对话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关于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的几点建议
    许钧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9-10.  
    摘要2599)      PDF(pc) (1046KB)(39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自由译者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封一函, 方之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39-45.  
    摘要3244)      PDF(pc) (1115KB)(345)    收藏
    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对自由翻译职业的追求正在我国催生出一个逐步扩大的自由职业翻译从业者群体。职业能力是译员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由译者的职业能力更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国外翻译工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将自由译者职业能力识别为市场能力、行业能力和自主能力三个方面,尝试点拨对自由译者职业能力构成的思考,以期为翻译行业职业能力研究发掘新意。本文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特别是对自由职业译员的需求出发,提倡高等院校在本硕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要更新理念并拓宽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隐喻翻译与上海城市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凤羽, 冯庆华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84-89.  
    摘要3174)      PDF(pc) (1117KB)(302)    收藏
    隐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牵涉到认知层面,具有审美属性。本研究以小说《长恨歌》英文版为对象,依托Wmatrix在线平台,考察译者对原文上海相关隐喻的识解和翻译策略,探究译文中的隐喻在英语世界中构建上海城市形象起到了何种作用,是否具有与原文相似的认知空间与审美效果。研究发现上海相关的隐喻系统中拟人隐喻数量最多,不仅城市被拟人化,和城市相关的“弄堂”“灯光”等也都被赋予人的面貌和特征,译者除了再现原文拟人隐喻,还采取多种补偿措施来强化隐喻,体现出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认同与提高译文文学性和审美性的用心。此外,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的翻译策略也体现出译者调和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系统的差异性,跨文化重构上海市民生活空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元理论研究
    张婷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18-23.  
    摘要3240)      PDF(pc) (1256KB)(291)    收藏
    本文对西方翻译学者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展开调查、描写和分析,研究其理论动因、思想渊源、运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异化翻译”是一套翻译实践和译本分析策略,建立在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和特殊文化语境(少数族裔与非主流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生存状况)之上,利用英语中边缘化的语言形式,促使英美文化发生价值偏离,从而凸显文化差异和译者身份。中国译学界在引介、阐释和运用该理论时需充分考虑其立论条件和适用范围,特别是在中西语言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同时,韦努蒂的论证过程和丰富材料比最终结论更值得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有助于中国翻译学者基于中国的翻译历史与翻译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国家翻译实践地方化初探
    焦丹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66-71.  
    摘要3073)      PDF(pc) (1221KB)(278)    收藏
    国家翻译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翻译、国家语言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家翻译实践的创新理论研究已渐成体系,但对其体系构建中的实现路径、成效等的实践层面研究成果依然欠缺,尤其是关于地方翻译实践对国家翻译实践的“支架”耦合作用和“点面”辩证关系的个案研究有待深度探讨。本文基于国家翻译实践体系和翻译话语体系理论框架,以陕、甘、豫三地典型翻译实践为实例,剖析地方翻译实践的形态特征、特色举措与问题现状,对地方翻译实践的内容、规划等提出建议策略,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家翻译实践内容体系,探索以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为目标的国家翻译实践地方化内涵、特征、意义与实现路径,夯实中国译论发展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重大项目笔谈
    黄忠廉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1-2.  
    摘要2040)      PDF(pc) (1180KB)(25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
    孙琳, 韩彩虹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90-94.  
    摘要2095)      PDF(pc) (1364KB)(229)    收藏
    世界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化的演进中都传承了许多饱含文化渊源和情感依附的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恰好为译者提供了选择与适应的协调过程,以便从多角度入手呈现文化负载词的最优译法。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切入,以刘宇昆英译本《北京折叠》为例,阐述如何基于翻译生态整体环境,采取“选择”“适应”机制以顺应交际意图的实现,进而分析四类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的翻译效果,旨在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启示,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1949-1966)
    操乐鹏
    上海翻译    2022, 163 (2): 72-77.  
    摘要3007)      PDF(pc) (1314KB)(217)    收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界以《翻译通报》《现代佛学》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编纂中国翻译史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建构上,其涵盖译史分期、叙述对象、纂述方式等关涉翻译史意识与翻译史体例的诸多面向,呈现出嵌套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翻译史观与叙史语法。在翻译史实践方面,几无成型的翻译史著,而多“翻译史话”类的史述践行。是类“翻译史话”文章既受到“十七年”批评话语的框范,又具备些许离心倾向,在史料考辨、译史爬梳、体式风格等方面颇有可观。“十七年”时期翻译史的理论建构与史述实践,种种筚路蓝缕,一仍泽被后世之治译史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视听翻译传播通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
    张娟
    上海翻译    2021, 159 (4): 41-45.  
    摘要1887)      PDF(pc) (1061KB)(211)    收藏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视听翻译已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我国国产视听产品在海外传播时频频遭遇文化折扣,这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树立,甚至民族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视听翻译的四个传播通道,即言语声道、非言语声道、言语视觉通道、非言语视觉通道细致分析每一通道可能造成文化折扣的因素,指出视听翻译除了受到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时间制约、空间制约、声音制约、画面(如画面上人物口型开合、动作表情、物体顺序等)制约、配音演员、剧中人物肢体语言,以及叙述方式等的制约。因此,要减少或规避文化折扣,就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以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