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
    孙艺风
    上海翻译    2022, 167 (6): 15-21.  
    摘要1714)      PDF(pc) (1411KB)(422)    收藏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其文学传统有着不可磨灭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故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无可回避,而且在近几十年已经引起愈发激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连接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是翻译——国际读者的汉语水平无法胜任直接阅读中国文学。英文作为国际出版业的惯用语言,无论在语言还是文化上都与中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所以也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绘制中国的文化版图已迫在眉睫,旨在描述、构思、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的基本脉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语,其国际化进程正在渐进稳步地推进。虽然中国已向世界展现了其开放的态度,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性联系,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让中国文学的精华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翻译的关键作用再次突显出来。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更加稳妥地处理好跨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在中西文学之间建立更具活力和成效的对话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认知翻译学研究新进展
    文旭, 张钺奇
    上海翻译    2023, 168 (1): 6-12.  
    摘要1905)      PDF(pc) (1158KB)(139)    收藏
    近年来,由于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的深度融合,认知翻译学发展迅速,其核心内容研究纵向加深,与邻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横向拓展。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逐渐明确,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完善,学术共同体不断壮大,这标志着认知翻译学已稳步走向成熟。本文基于国内外认知翻译学发展现状,缕析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跨学科合作的最新动态,研判认知翻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1)从单纯的跨学科研究到跨学科、多学者、跨国界的多元协作研究;(2)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疏离到理论-实验实证互哺的良性互动;(3)从分散的理论模型建构到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阐释。最后,针对当前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热潮,本文提出学界亟需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部分专业术语概念混淆、边界模糊,过度依赖实验实证研究技术以及研究“果实”与真实翻译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关于翻译质量评估的思考
    孙琳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37-41.  
    摘要59)      PDF(pc) (1156KB)(139)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尤其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话题之一。但是,有关什么是翻译、什么是质量以及什么是评估,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以上述三个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探讨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方法与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国家外宣翻译能力:构成、现状与未来
    胡开宝
    上海翻译    2023, 171 (4): 1-7.  
    摘要209)      PDF(pc) (1315KB)(131)    收藏
    本文梳理了外宣翻译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分析了国家外宣翻译能力的构成,探讨了我国国家外宣翻译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国家外宣翻译能力是指国家处理外宣翻译事务的能力,由国家外宣翻译管理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发展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实践能力和国家外宣翻译传播能力等构成。总体上看,我国国家外宣翻译管理能力较强,但国家外宣翻译发展能力、国家外宣翻译实践能力和国家外宣翻译传播能力等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鉴于此,未来应当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专用机器翻译系统以及外宣翻译专用语料库和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外宣翻译传播的影响力,努力提高我国国家外宣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任文, 赵田园
    上海翻译    2023, 169 (2): 1-7.  
    摘要1604)      PDF(pc) (1890KB)(129)    收藏
    本文聚焦国家翻译能力要素中国家翻译传播能力的译出方向,在融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提出“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概念:一国在国际关系准则约束下,借助翻译参与,将客观上有利于本国利益、形象塑造、对外话语建构等信息转化为用外语表征的信息,并通过有效媒介在他国得以传递、接受和进一步获得反馈的能力。具体包括国家对外翻译传播管理能力、主体实践能力、媒介能力、影响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外翻译传播实践现状,尝试提出对外翻译传播实践如何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本研究可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推动翻译学和传播学联通融合,从实践层面推进中译外实践的传播导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语言和翻译研究的宝典,“精微”与“广大”学问的楷模——潘文国先生文著纵览后“四悟”
    何刚强
    上海翻译    2023, 168 (1): 1-5.  
    摘要1901)      PDF(pc) (1412KB)(127)    收藏
    潘文国先生著作等身,在语言与翻译研究领域几十个春秋耕耘不辍,为我国的人文研究作出独特贡献。本文试图探寻潘先生杰出学术成就背后的几个主要成因及其对中国相关研究界、教育界所带来的影响。第一、潘先生明显是继承了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做学问首先凭借其坚实的“义理、考据、辞章”基础;第二、他的学术成功还与其“采铜于山”的探索精神和努力鼎新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国家提出建设“新文科”之时,潘文国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无疑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参考价值。就相关人才培养而言,打通文史哲的人为隔离已是当务之急,潘先生的学术成就是这种打通的物化,为我国新一代学人的成长树立起了一个硬核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对象、类型与价值
    文军, 王亚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20-24.  
    摘要22)      PDF(pc) (1220KB)(108)    收藏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对象,其类型包含笔译、口译、影视翻译、商贸翻译、新闻编译、法律翻译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对之的研究,可以从翻译环境研究、翻译史研究、术语研究、文本研究、文类研究、翻译工具研究等多方面展开。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学科价值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
    罗选民
    上海翻译    2022, 167 (6): 1-2.  
    摘要1780)      PDF(pc) (1231KB)(106)    收藏
    本文针对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两种途径:外部驱动途径(包括引入和导出)和内部驱动途径,以及界定了翻译跨学科性(相关性、融合性、创新性),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根据。取样的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上述路径的不同方面,由此揭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和合法性,澄清翻译界存在的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贺词与题词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1-3.  
    摘要20)      PDF(pc) (1461KB)(10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谢天振译介学理论谱系研究
    耿强
    上海翻译    2023, 169 (2): 90-94.  
    摘要1435)      PDF(pc) (1149KB)(100)    收藏
    本文考察谢天振教授译介学理论的历史谱系,展现译介学理论大厦的全貌。研究发现,译介学作为一种话语建构经历了基础概念的形成、体系构件的创制、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思想体系的扩展四个阶段。新世纪之前,译介学侧重于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译介学拓展至中国文化外译、翻译史编纂等领域展开探索,成为一种开放、动态和能产的话语体系。它始终与现实保持对话,为当下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一股强劲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
    李茂君, 胡显耀
    上海翻译    2023, 170 (3): 7-12.  
    摘要1704)      PDF(pc) (1141KB)(98)    收藏
    概念史结合了词语史和社会史,是一种聚焦于概念与历史变迁的历史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描述近代新名词和新概念的翻译过程,尝试说明概念史方法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在阐述概念史内涵的基础上,以“总统”概念的翻译为例,提出并展示了一条近代中国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概念史研究路径有助于揭示近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有利于推动翻译史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王安忆的“法式三联像”——论译本副文本对中国作家域外文学形象的构建
    李澜雪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90-94.  
    摘要47)      PDF(pc) (1280KB)(98)    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王安忆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与不同国家的读者相逢、相知。当中法国对她的译介,数量可观,且尤具特色,这令王安忆在法国收获了独特的文学形象,甚至拥有专属文化身份。本文以1987年至2020年之间法国翻译、出版的王安忆作品中的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封面设计、译序导读、封底介绍三个角度分析译介主体对作家文学形象多侧面的重塑:上海代言人、女性先锋、现实主义传人。在此基础上,评介法国译者、出版方的阐释倾向,以及其中或契合、或出离中国本土研究的定位与观点,探寻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与传播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从《几何原本》汉译透视中国三度错失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原因
    廖银叶
    上海翻译    2023, 171 (4): 85-89.  
    摘要140)      PDF(pc) (1481KB)(97)    收藏
    作为公理化演绎逻辑体系建构典范的《几何原本》,曾先后于1607年和1857年在中国被两代译者跨时250年接力完成汉译。此间,西方在科技领域全面发展,中国却在三个时间点错失科技转型良机,直到1860年洋务运动发端,中国才真正开启近现代科技转型。本文聚焦《几何原本》汉译跨时250年之久这一翻译现象,参照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发现中国屡次错失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原因有三:中国文化追求实用,西方文化追问纵深,两者兼容性较差;明清两朝的中国不具备参与全球性大转变的能力;中国文化体系庞大,要消化源自两希文明的现代科学,耗时必定长久。其中第一、三点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基础科学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译者·师者·学者——我与方梦之教授30余年的翰墨之缘
    庄智象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4-7.  
    摘要19)      PDF(pc) (1091KB)(94)    收藏
    本文为庆贺方梦之先生鲐背之寿而作。文章阐述了方先生长期从事的主要工作、学术研究和学术成就:矿山劳动,科技文献、技术情报翻译,应用文、实用文翻译,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应用翻译教学,翻译学科建设,译学辞书编纂,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及相关学术活动等。方先生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创新、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为人、为学、为事业的楷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95-95.  
    摘要30)      PDF(pc) (629KB)(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驱动的翻译模式:嬗变、动因及启示
    王均松, 肖维青, 崔启亮
    上海翻译    2023, 171 (4): 14-19.  
    摘要114)      PDF(pc) (1258KB)(90)    收藏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推动了翻译行业的发展,翻译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首先梳理了技术驱动的翻译模式嬗变历程,即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交互式机器翻译,然后从语言服务需求、技术创新和人文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翻译模式嬗变的发展动因,并提出建立人机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推动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重视翻译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提升译员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院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和创新模式——基于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
    张艳玲, 白辉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54-58.  
    摘要18)      PDF(pc) (2112KB)(90)    收藏
    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为例,在新文科建设和行业院校的双重背景下,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如何深化,在专业、课程、培养路径三个维度上讨论行业院校的特色如何凸显。本文介绍了中国民航大学借助垂直领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翻译+行业+技术”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行业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立法话语中“按照”类常用词英译的优化原则——以《民法典》双语语料库为辅助
    于梅欣, 陈榕榕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42-47.  
    摘要19)      PDF(pc) (1500KB)(87)    收藏
    立法话语中常用语的翻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的细节。本研究基于《民法典》中英文双语语料库,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元功能的视角下,研究“按照”类常用词的搭配特点与话语功能,旨在讨论“按照”类常用词的立法话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原则。研究发现,就搭配习惯而言,其搭配词的语义范围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就话语功能而言,该类词在小句中主要充当环境成分或过程。研究认为,该类词的英译应以搭配习惯、话语功能为原则,在立法语境中的局部语法和大语篇层面确保译语的搭配与源语实现对应;在实现立法意图的话语功能方面,遵循“过程”功能英译的绝对一致性原则和“环境成分”功能英译的相对一致性原则,以优化该类词的译语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立法话语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等效翻译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历史局限
    贺桂华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18-23.  
    摘要88)      PDF(pc) (1403KB)(83)    收藏
    作为一个思想内涵丰富,颇具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本体理论,金隄等效翻译理论是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金隄本人的著书立论,本文探究了其等效翻译理论对我们在当下语境认识与解决中国译学界存在的“重译泛滥”和“改写成风”的现象与问题、规范翻译市场和译者行为、优化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模式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同时,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剖析了金隄等效翻译理论“规范性过强”“解释力不足”“概念表述不清”“所指不明确”等历史局限。本研究旨在强调规约型本体翻译理论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当下价值,并阐明中国学者自创翻译理论经验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书讯·会议报道
    上海翻译    2023, 171 (4): 96-96.  
    摘要22)      PDF(pc) (1304KB)(8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