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关于翻译质量评估的思考
    孙琳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37-41.  
    摘要59)      PDF(pc) (1156KB)(139)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尤其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话题之一。但是,有关什么是翻译、什么是质量以及什么是评估,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以上述三个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探讨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方法与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对象、类型与价值
    文军, 王亚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20-24.  
    摘要22)      PDF(pc) (1220KB)(108)    收藏
    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对象,其类型包含笔译、口译、影视翻译、商贸翻译、新闻编译、法律翻译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对之的研究,可以从翻译环境研究、翻译史研究、术语研究、文本研究、文类研究、翻译工具研究等多方面展开。航空航天翻译研究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学科价值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贺词与题词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1-3.  
    摘要20)      PDF(pc) (1461KB)(10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王安忆的“法式三联像”——论译本副文本对中国作家域外文学形象的构建
    李澜雪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90-94.  
    摘要47)      PDF(pc) (1280KB)(98)    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王安忆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与不同国家的读者相逢、相知。当中法国对她的译介,数量可观,且尤具特色,这令王安忆在法国收获了独特的文学形象,甚至拥有专属文化身份。本文以1987年至2020年之间法国翻译、出版的王安忆作品中的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封面设计、译序导读、封底介绍三个角度分析译介主体对作家文学形象多侧面的重塑:上海代言人、女性先锋、现实主义传人。在此基础上,评介法国译者、出版方的阐释倾向,以及其中或契合、或出离中国本土研究的定位与观点,探寻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与传播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译者·师者·学者——我与方梦之教授30余年的翰墨之缘
    庄智象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4-7.  
    摘要19)      PDF(pc) (1091KB)(94)    收藏
    本文为庆贺方梦之先生鲐背之寿而作。文章阐述了方先生长期从事的主要工作、学术研究和学术成就:矿山劳动,科技文献、技术情报翻译,应用文、实用文翻译,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应用翻译教学,翻译学科建设,译学辞书编纂,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及相关学术活动等。方先生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创新、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为人、为学、为事业的楷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95-95.  
    摘要30)      PDF(pc) (629KB)(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院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和创新模式——基于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
    张艳玲, 白辉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54-58.  
    摘要18)      PDF(pc) (2112KB)(90)    收藏
    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为例,在新文科建设和行业院校的双重背景下,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如何深化,在专业、课程、培养路径三个维度上讨论行业院校的特色如何凸显。本文介绍了中国民航大学借助垂直领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翻译+行业+技术”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行业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立法话语中“按照”类常用词英译的优化原则——以《民法典》双语语料库为辅助
    于梅欣, 陈榕榕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42-47.  
    摘要19)      PDF(pc) (1500KB)(87)    收藏
    立法话语中常用语的翻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的细节。本研究基于《民法典》中英文双语语料库,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元功能的视角下,研究“按照”类常用词的搭配特点与话语功能,旨在讨论“按照”类常用词的立法话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原则。研究发现,就搭配习惯而言,其搭配词的语义范围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就话语功能而言,该类词在小句中主要充当环境成分或过程。研究认为,该类词的英译应以搭配习惯、话语功能为原则,在立法语境中的局部语法和大语篇层面确保译语的搭配与源语实现对应;在实现立法意图的话语功能方面,遵循“过程”功能英译的绝对一致性原则和“环境成分”功能英译的相对一致性原则,以优化该类词的译语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立法话语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等效翻译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历史局限
    贺桂华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18-23.  
    摘要88)      PDF(pc) (1403KB)(83)    收藏
    作为一个思想内涵丰富,颇具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本体理论,金隄等效翻译理论是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金隄本人的著书立论,本文探究了其等效翻译理论对我们在当下语境认识与解决中国译学界存在的“重译泛滥”和“改写成风”的现象与问题、规范翻译市场和译者行为、优化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模式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同时,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剖析了金隄等效翻译理论“规范性过强”“解释力不足”“概念表述不清”“所指不明确”等历史局限。本研究旨在强调规约型本体翻译理论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当下价值,并阐明中国学者自创翻译理论经验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晚清科学教科书翻译与新式学堂科学知识教育
    李春兰, 江黎霖, 孔令翠
    上海翻译    2024, 176 (3): 48-53.  
    摘要35)      PDF(pc) (1318KB)(82)    收藏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求富自强,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官办翻译机构、传教士翻译机构和民间翻译机构翻译了大量西方最新出版的科学书籍。这些当时被称为“格致”类型的部分译著被作为科学教材在极小范围内使用。甲午战争失败后,特别是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教育新政以后,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出版机构大举翻译日本中小学科学教科书。晚清科学教科书翻译不但确定了各学科的汉语现代名称与核心术语的汉译,推动了从格物之学到分科之学(科学)的重大转型,而且满足了新式学堂科学知识教学的迫切需要,对我国近代科技启蒙与科学发展、新式学堂科学教科书编写、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会议通知
    上海翻译    2024, 174 (1): 96-封四.  
    摘要33)      PDF(pc) (1387KB)(7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新范式何以成为可能?——社会翻译学学理基础探究
    邢杰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6-11.  
    摘要55)      PDF(pc) (1334KB)(68)    收藏
    社会学于翻译学而言究竟有何效用?社会翻译学在翻译学中构成新范式的学理基础何在?本文尝试针对上述提问作出探索,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社会学与翻译学的问题域、翻译学演进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翻译学价值目标实现的客观需求。研究发现两个学科的问题域密切相关,翻译学演进发展必然导向社会学思维,而且借鉴社会学有助于翻译学价值目标的实现,此亦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学有助于揭示翻译社会生产过程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因素;第二,社会学有助于阐明以译者为代表的系列异质性行动者的互动沟通关系;第三,社会学有助于探索新的翻译实践内容与方式对翻译系统分化与演化发挥的功能与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指出,当前深入分析社会翻译学构成的学理基础,将有助于追本溯源、加深认识,以推动后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上海翻译    2024, 174 (1): 95-封三.  
    摘要23)      PDF(pc) (1715KB)(6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中医药对外传播中的形象建构——基于英语网络传媒语料库的考察
    张道振, 罗嘉雯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24-29.  
    摘要60)      PDF(pc) (2311KB)(58)    收藏
    近年来,中医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的报道是我们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态度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些报道对我国传统医药形象在国际社会的重塑也具有直接的反馈作用。本文借助NOW英文新闻在线网络语料库,通过分析搭配词和情态词,对英文主流媒体话语进行文本描述性分析,勾勒出中医药在英文媒体中受关注的程度及其对象形象,尤其是英文媒体对中医药所持有的态度取向。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英文媒体较为积极的态度,虽然仍然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海外合作的积极形象尤为突出。本研究将为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中西医药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我国翻译理论系统研究的发轫——忆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1987)
    方梦之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1-5.  
    摘要45)      PDF(pc) (1295KB)(56)    收藏
    作者回顾了1987年参加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的经历。文章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会议的背景、内容和特点,阐述这次研讨会对我国当代翻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知识考古与区域翻译史研究:《广西翻译编年史(20世纪卷)》之构想
    张旭, 张鼎程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42-47.  
    摘要39)      PDF(pc) (1234KB)(55)    收藏
    本文尝试借助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区域史方法,综述以往的区域翻译史研究成果,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撰写一部广西断代翻译编年史提出构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国际视野与本土关照:民国科技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选择与翻译
    张航, 聂馥玲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48-53.  
    摘要43)      PDF(pc) (1343KB)(51)    收藏
    民国时期我国众多科技期刊中不乏翻译作品。本文主要查找、统计其中翻译文本的底本来源,并进一步对译文与底本的差异进行分类探讨。研究认为该时期我国科技期刊中的翻译文本译自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且涉及美、英、日等众多国家,表明当时的译者具备国际视野。为使科技内容易于接受,译者对文本进行了特殊处理,如在选择翻译底本时侧重生活化、基础性内容,并在底本基础上增补解释性文字及进行本土化处理等。通过研究我们能够看到该时期我国特殊的科学翻译状况及知识受众的特殊性。上述翻译模式助力了“科学大众化”新理念的发展,继而对当时民众科学知识的获得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后现代语境中机译伦理问题研究
    徐华东, 姚振军
    上海翻译    2023, 172 (5): 12-17.  
    摘要41)      PDF(pc) (1173KB)(51)    收藏
    机器翻译及其辅助翻译系统的发展改变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译文的定义以及翻译使用者的观念。本文借助列维纳斯伦理学,探讨机器翻译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发现,后现代理论关照下的机器翻译不但改变了翻译活动的实质,也引发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改变。因此,机器翻译引发的伦理讨论能够帮助译者从机器他者的映像中定义自我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朱健平, 梁筱婕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1-6.  
    摘要82)      PDF(pc) (1258KB)(51)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在西方译界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在中国译界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显得十分低调。而且,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自身也有明显不足,如视野不够宽、理解不够深、运用不够系统、旗帜不够鲜明等。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被边缘化的原因,并从整体构架和某些具体问题出发对其研究前景提出一些初步设想,旨在为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数字化赋能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语料库平台构建研究
    刘佳
    上海翻译    2023, 173 (6): 34-39.  
    摘要86)      PDF(pc) (1729KB)(48)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对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非遗对外传播和多模态语料库的前期研究成果,对多模态语料库和非遗对外传播的多模态共性进行分析,探索数字化时代下适合非遗对外传播的语料库平台的构架和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多模态语料数据进行多形态、立体化重构,构建可用于多语种的非遗数据存储、检索、VR互动体验和教学的多模态对外传播平台模式,促进数字化与非遗对外传播的深度融合和体验,尝试用新的模式增强非遗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