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4, Vol. 176 ›› Issue (3): 84-88.

• 译史钩沉 • 上一篇    下一篇

蒙元时期“通事”“译史”渊源考

王继军1, 杨晶晶2, 田园3   

  1. 1.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2.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雪兰莪州 莎阿南 40450;
    3.内蒙古四子王旗教研室,内蒙古 四子王旗 011800
  • 收稿日期:2023-09-03 出版日期:2024-05-10 发布日期:2024-05-20
  • 作者简介:王继军,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杨晶晶,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田园,内蒙古四子王旗教研室中教一级,研究领域:翻译理论与实践。
  • 基金资助: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CG2022007)。

  • Received:2023-09-03 Online:2024-05-10 Published:2024-05-20

摘要: 蒙元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制定典章、发布政令,帝国统治者们在政府机要及民间机构中均设置兼通多语的翻译官——“通事”(职司口译)和“译史”(职司笔译),来保障畅通的语言交流和高效的信息沟通。由此,“通事”和“译史”作为加强集权统治的辅助手段,有助于连接和统一蒙元大帝国。“通事”和“译史”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有效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参与文化交流的渠道。本文基于蒙元史料,对蒙元时期的“通事”和“译史”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进行形式化表征,以期系统性捕获蒙元时期翻译人员的产生机制和来源,最终为研究蒙元时期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现实参照。

关键词: 蒙元时期, 通事, 译史, 产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