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ISSN 1672-9358 CN 31-1937/H
导航切换
上海翻译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国际法律翻译研究的现状、前沿与发展态势
程乐, 孙钰岫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30-36.
摘要
(
771
)
PDF(pc)
(3281KB)(
106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法律翻译研究的范畴和意义不断拓展,要求我国法律翻译研究具有更广的国际视野和更高的战略格局,以满足我国法治传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借助CiteSpace对1998年以来国际法律翻译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法律翻译研究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交叉学科特性日益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学术合作、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研究认为,法律翻译未来将受多学科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趋势,并在研究范式、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突破。研究结论可为国内外法律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我国未来法律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推动该学科的持续深化与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不翻”论的三个维度之辨——从“不可译”到“无需译”
刘孔喜, 胡琴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1-6.
摘要
(
645
)
PDF(pc)
(1438KB)(
128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译名问题时常见“音译”“零翻译”“不译”等术语混用,其概念源头可追溯至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至当代又见贺麟“不翻”思想。本文回顾“不翻”论产生的历史语境,梳理相关衍生概念异同,然后从译者采取“不翻”的缘由、“不翻”现象发生的语言单位层面、“不翻”论属性定位三个维度解读其概念内涵。其中,从语义空白的“不可译”进而到翻译价值取向的“无需译”视角来揭示“不翻”的根源,更彰显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独特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基于LDA主题挖掘的翻译研究演化及学科脉动分析
李艳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44-50.
摘要
(
613
)
PDF(pc)
(2363KB)(
148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主题建模方法,以《外语电化教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1985年至2023年间该期刊刊登的与“翻译”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揭示了四个主要主题:智能技术驱动的翻译研究及教学,翻译(口译)教学实践与模式探索,翻译理论、译本分析与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人才培养的途径、评价及制度政策。通过对这些主题演化过程及强度变化的分析,本文发现智能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而翻译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翻译理论的深入探讨仍是核心关注点。此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机制也日益受到重视,反映出学术界对翻译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技术的融合与跨学科方法的应用,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研究还指出,尽管LDA模型在主题挖掘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其效果受限于数据规模和模型参数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在扩展数据集和优化模型参数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赵联斌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7-11.
摘要
(
595
)
PDF(pc)
(1172KB)(
67
)
可视化
收藏
世间万物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一种因为维护生命存在而相互模拟的能力,也是一种生命间和谐共存的规律;模拟属性是存在哲学,也是行为科学,是感性哲学与理性思维的高度融合。本文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提出的模拟法则引入翻译过程研究,以生命互拟的共轭相生理念为指导,以和谐互补的生存规律为存在依据,以“模拟”为核心概念和视点,从对源语文本的气质模拟(理解源语文本、提取核心信息)、对源语文本的改造模拟(细选翻译策略、精挑译入语)和对译语文本的定型模拟(核验译语用词、满足读者需求)三个层面进行翻译过程的焦点式阐释,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译者在“模拟三原则”的指导下如何促成源语文本的重生和译语文本的再生,如何能够让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既相互扶持又相互排斥、既相互补充又相互重复,为当下的翻译过程研究拓展新的理论视域和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what从句的指称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吕玉林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18-23.
摘要
(
591
)
PDF(pc)
(1150KB)(
75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摹状词是通过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指称对象事物的一种语词。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简称为what从句,是关系从句的变体形式,属于摹状词,拥有其他类型的摹状词所不具备的语言结构优势,能高效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能指称任何事物,灵活应对各种复杂语境,解决诸多指称难题。在汉译英中,该从句能指称汉语中难以确切指代的事物;能翻译没有英语匹配词汇的汉语词汇,填补英语词汇空缺;也能替代英语对等通名,翻译汉语通名,解决通名对等翻译不合理的问题。另外,what从句翻译为汉语时,也存在多种汉语翻译方法和习惯性汉语表达。这些探讨深化了我们对what从句的认识和理解,便于我们将what从句的应用置于理性认识与操作的框架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中医药知识翻译中的概念重构和跨文化传通——以《红楼梦》两个经典译本的医案英译为例
文炳, 刘可欣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81-85.
摘要
(
589
)
PDF(pc)
(1301KB)(
139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包含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其两个经典英译本——霍克斯、闵福德英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中相关部分的英译分歧颇大,尤其是脉诊术语和中医五行出现了明显的不当翻译。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探究其缘由,可以发现两译本的译者在概念重构和转换时仅仅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原文信息,忽视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译文未能实现中国经典知识的跨文化传通。中医药概念处在一个个概念体系中,中医药知识的翻译不仅仅是单个概念的重构,而是概念体系的重构;译者既需要注意不同文明知识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要注意概念体系重构时面向目标语读者的跨文化传通;在将中国中医药知识转变为世界性知识时,既要努力地传达理解,也要努力地避免被误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理论对翻译学习者有用吗?——问题解决视角下的探讨
成思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56-62.
摘要
(
577
)
PDF(pc)
(1188KB)(
100
)
可视化
收藏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翻译学界一直以来不断讨论的话题。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翻译理论能够指导翻译实践,但对于这种指导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探讨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对翻译理论本质认识的纯化与泛化倾向梳理,从问题解决的视角出发,阐释翻译理论对于翻译问题解决过程中五类子活动的指导作用;结合对于学习者的案例分析,指出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能够作用于学习者的翻译问题解决过程,令其在各项子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揭示了翻译理论对于学习者翻译问题解决过程的可能影响,期望能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探讨带来新视角,引发更多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中医英译国际传播的主体因素——以“脏腑”英译为例
付明明, 孟祥冬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90-94.
摘要
(
556
)
PDF(pc)
(1202KB)(
145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田野研究法爬梳“脏腑”英译相关资料,资料来源包括线下书籍、网络在线翻译、知网外文数据库等线上+线下资源,共统计出包括“zang-fu organs”“viscera and bowels”在内的35种“脏腑”英译方式。“脏腑”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翻译方式,除了由于文化缺失导致的翻译随意性较大,更重要的是由于译者主体差异而导致的翻译多样性。在研究翻译现象时,我们要关注翻译的主体,也就是译者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翻译时选择的词汇和语言。换言之,就是要阐明译者的母语与其所处的客观语境在其采取翻译策略并创作出翻译成果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以“脏腑”英译情况为例,分析翻译主体因素驱动下产生的“个性化”翻译现象,探索中医英译标准化国际传播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网络翻译:数字时代的深度休闲方式
枣彬吉, 张慧玉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12-17.
摘要
(
553
)
PDF(pc)
(1295KB)(
104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翻译是数字技术与数字生产方式作用下的新型劳动形态,体现出休闲“劳动化”与劳动“休闲化”。已有研究主要侧重前者,对后者的关注不够。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休闲视角重新审视网络翻译这一活动。首先从翻译主体、翻译模式、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体验四个方面论证网络翻译与休闲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深度休闲理论(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将其运用到网络翻译中,探讨深度休闲情境下网络翻译的行为特征,即坚持不懈、个人努力、生涯性、强烈认同感、社群文化及个人和社群利益。本文认为,将网络翻译与深度休闲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网络译者积极认真从事翻译,吸引更多人参与翻译事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模因范畴视角下的中国关键词外译研究
何燕, 张继东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37-43.
摘要
(
548
)
PDF(pc)
(1726KB)(
86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关键词外译作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文化外宣的重点工作。在对“中国关键词”项目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基于语料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模因的复制与中国关键词外译中范畴的稳定、模因的缓变与范畴的调整、模因的突变与去范畴化三个层面对选取的数个中国关键词案例进行翻译路径的研究。研究搭建了多重解码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发现:中国关键词外译过程中模因的传递存在信息载量的改变;范畴的动态变化需要配合认知框架的重构;且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本身是一个多方配合、动态调整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方梦之翻译教育思想研究
王树槐, 付晓朦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51-55.
摘要
(
533
)
PDF(pc)
(1143KB)(
155
)
可视化
收藏
方梦之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也是卓越的翻译教育家。本文梳理了他的六大翻译教育思想:1、结构主义课程教育观:方梦之以“对比、文体、译品”作为翻译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翻译的核心技能。2、层次性课程教育观:方梦之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单位维度沿着词→句→句段→篇章四个层次渐进,在理论学习维度沿着技巧→理念→理论三个层次渐进。3、启发式教育观:方梦之注重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迁移能力。4、致用人才教育观:方梦之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多维能力。5、美学教育观:方梦之重视翻译修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6、伦理教育观:方梦之注重培养学生译能译德的翻译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医学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研究
薛爱峰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63-67.
摘要
(
518
)
PDF(pc)
(1297KB)(
54
)
可视化
收藏
同伴反馈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反馈提供者和反馈接收者双重视角对医学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学习者享受同伴反馈的过程,并充分肯定同伴反馈的质量和作用。但是,他们有时会不确定如何为同伴提供反馈。学习者的认知投入主要是评估、反思、注意和计划等元认知策略,以及分析、对比、推理和总结等认知策略。学习者提供最多的是直接反馈,根据同伴反馈进行译文修改的正确率约为65.8%。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医学翻译教学中同伴反馈的真实状态,对医学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译者地理的阐释框架
韩辉, 贺爱军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86-89.
摘要
(
515
)
PDF(pc)
(1179KB)(
98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上时间单维的译者研究忽略了翻译与空间的深层关系,也遮蔽了翻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以鲁籍译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译者地理及其深层理据。鲁籍译者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籍贯分布呈现出非均质、不平衡的总体格局,并以烟台为中心沿黄渤海岸线集中分布;其翻译地分布呈现出向文化中心地集聚、向知识源头地扩散、向故国“洄游”的分布态势。基于此,本文提炼出“时-空-人”三位一体的译者地理研究的阐释框架,将译者生发与流动缘由归结为四个方面——文化杂糅交汇空间是译者的生发渊薮,知识跨域流动是译者迁徙的根本动力,新旧知识的角逐创造了译者集中生发的历史契机,“逐知识而动”与“恋地情结”的联动构成了译者流动的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20世纪下半叶民族学著作汉译脉络考辨
王晶, 马士奎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74-80.
摘要
(
510
)
PDF(pc)
(1161KB)(
65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上半叶,域外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促进了中国民族学创立并取得初步本土化发展。20世纪下半叶,民族学著作汉译活动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发生显著变迁,翻译活动规模与翻译选材等较之上半叶呈现明显差异。本文从翻译学和民族学双重视角,以时间为脉络,将20世纪下半叶的民族学著作汉译活动分为转向(1950~1977)和复兴(1978~2000)两大阶段加以考证和梳理,并结合相关译介背景,考察两个阶段的译著和译者,着重分析民族学著作汉译对中国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各阶段社会语境的关系。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通过集中译介苏联民族学论著,中国民族学完成向苏维埃学派的学科转向;改革开放后,民族学著作汉译活动逐步复兴并形成翻译高潮,中国民族学实现学科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符号景观词汇指称义外译失范类型及溯因
刘丽芬, 张莉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24-29.
摘要
(
509
)
PDF(pc)
(1507KB)(
112
)
可视化
收藏
符号景观外译,词汇转换准确决定译语语用效果。本文以中国境内符号景观为例,归纳词汇指称义外译失范类型,并为其溯因。分析表明,中国境内符号景观词汇转换指称义失范主要表现为一般词语指称义失范和表类属义词语指称义失范;外译失范归咎于译者对原文一知半解或全然不解,混淆词汇概念义,逐字直移词典义,离境死译、硬译、生译,离析词汇语境指称义,导致原文信息传递受阻,译文未达应有的外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试论“翻译三态”在中国语言学现代性演进中的作用
尚新, 张彩迪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68-73.
摘要
(
508
)
PDF(pc)
(1257KB)(
90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中国语言学在“翻译”这一传播媒介的大力助推下,逐渐步入现代化进程。本文将翻译的表现形态划分为“译训、译介、译述”三态,即“翻译三态”说,“译训”指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术语、概念或表达成分直接译入汉语语法体系;“译介”指将国外语言学基要著作通过“译”“介”结合的方式引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基准;“译述”则是基于阐释西方语言学家及其核心思想,重构体现汉语独特性的语法理论。本文立足于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理论著述的梳理分析,提出自《马氏文通》以来,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对西方语言学进行“译训、译介、译述”的过程中,建构起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与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上海翻译 2024, 179 (
6
): 95-95.
摘要
(
438
)
PDF(pc)
(587KB)(
14
)
可视化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数字化赋能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语料库平台构建研究
刘佳
上海翻译 2023, 173 (
6
): 34-39.
摘要
(
434
)
PDF(pc)
(1729KB)(
349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对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非遗对外传播和多模态语料库的前期研究成果,对多模态语料库和非遗对外传播的多模态共性进行分析,探索数字化时代下适合非遗对外传播的语料库平台的构架和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多模态语料数据进行多形态、立体化重构,构建可用于多语种的非遗数据存储、检索、VR互动体验和教学的多模态对外传播平台模式,促进数字化与非遗对外传播的深度融合和体验,尝试用新的模式增强非遗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鲁迅翻译思想:关键词解析
车丽洁, 黄立波
上海翻译 2024, 176 (
3
): 64-70.
摘要
(
303
)
PDF(pc)
(1265KB)(
327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翻译家,鲁迅的翻译实践以“立人”为本,致力于借外国文学的“异国情调”来改造当时国人的性情和思维,希望由精神“改良”后的国民来推进社会体制变革,实现强国目的。本文在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将其归纳为“借镜”“中间物”“硬译”“重译”“复译”“洋气”“拾荒”等七个关键词。作者认为,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历史超越性,是现当代译论的先驱。中国传统译论应进一步阐释和发掘其丰富内涵,使其在现代意义层面上得到更充分的传承与发展,服务本土翻译话语构建,与国际翻译理论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数智时代翻译教学的“ABC”路径探索
江先发, 赖文斌
上海翻译 2024, 174 (
1
): 63-67.
摘要
(
296
)
PDF(pc)
(1592KB)(
230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给翻译和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翻译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充分拥抱数智技术,以构建一个新型的翻译教学路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电子布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沟通方式,生成型预训练对话语言模型(ChatGPT)提供了更加新颖和有趣的教学方法。翻译教学可以利用AI、BBS和ChatGPT等工具,构建一个译与依、议、怡相结合的创新教学路径,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翻译教学实践发现,运用这个路径可以实现依靠现代技术的教学过程、相互评议的教学评价和师生怡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