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uldin, G. E. 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to Mao[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 费孝通. 21世纪人类学面临的新挑战[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 8-12, 16. [3] 傅敬民,袁丽梅. 新形势下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机遇与挑战[J]. 中国翻译,2022(2):97-102. [4] 傅敬民,孙晓蓉. 翻译与中国学科发展[J]. 中国外语,2024(2):16-22. [5] 郝瑞. 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J]. 杨志明 译. 世界民族,2001(4):65-72. [6] 何星亮.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N]. 人民日报,2018-04-02. [7] 李如东. 知识的制度性转换:20世纪50至60年代中译苏联民族研究著述与中国民族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107-116. [8] 廖七一. “十七年”批评话语与翻译“红色经典”[J]. 中国比较文学,2017(3):35-48. [9] 林耀华. 原始社会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 马士奎.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研究(1966-1976)[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1] 马士奎, 徐丽莎.费孝通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J].上海翻译,2017(2): 58-62. [12] 马祖毅 等. 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一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3] 邵星宇,周华北. 晚清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西方民族学著作汉译活动研究[J]. 中国翻译,2023(4):72-78. [14] 苏克勤. 在民族研究中拔掉白旗插上红旗[J]. 民族研究,1958(2): 6-9. [15] 王宏印. 文学翻译批判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6] 王建民. 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903-1949)[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7] 王晶. 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综述:现状、反思和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2024(3):43-53. [18] 王晶,马士奎. 20世纪上半期民族学著作汉译脉络考辨[J]. 上海翻译,2023(2):60-66. [19] 王延中.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0] 吴斐,季恩琼,杨永和. 费孝通翻译思想对民族文化典籍译介的启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1):99-103. [21] 杨成志. 关于民族博物馆发展问题[R].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1956-03-20. [22] 杨堃. 关于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兼与牙含章同志和方德昭同志商榷[J]. 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版), 1964(1): 5-28. [23] 杨圣敏, 胡鸿保. 中国民族学六十年:1949-2010[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4] 赵巩翠,马士奎. 潘光旦的学术翻译思想[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1):85-89. [25] 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 民族问题译丛(第一辑)[C]. 北京:民族出版社,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