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4, Vol. 179 ›› Issue (6): 90-94.

• 译者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医英译国际传播的主体因素——以“脏腑”英译为例

付明明1, 孟祥冬1,2   

  1. 1.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 收稿日期:2023-10-06 出版日期:2024-11-10 发布日期:2024-12-03
  • 通讯作者: 孟祥冬,博士,南充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研究领域:内科学。
  • 作者简介:付明明,博士,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医英译史、中医翻译。
  • 基金资助:
    2022年四川省社科联年度规划项目“中医脏腑英译演化历史研究”(编号:SC22B148)、2023年教育部产学研项目”英语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研究“(编号:231101339122411)。

  • Received:2023-10-06 Online:2024-11-10 Published:2024-12-03

摘要: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田野研究法爬梳“脏腑”英译相关资料,资料来源包括线下书籍、网络在线翻译、知网外文数据库等线上+线下资源,共统计出包括“zang-fu organs”“viscera and bowels”在内的35种“脏腑”英译方式。“脏腑”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翻译方式,除了由于文化缺失导致的翻译随意性较大,更重要的是由于译者主体差异而导致的翻译多样性。在研究翻译现象时,我们要关注翻译的主体,也就是译者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翻译时选择的词汇和语言。换言之,就是要阐明译者的母语与其所处的客观语境在其采取翻译策略并创作出翻译成果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以“脏腑”英译情况为例,分析翻译主体因素驱动下产生的“个性化”翻译现象,探索中医英译标准化国际传播之路。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中医英译, 脏腑, 主体因素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