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ISSN 1672-9358 CN 31-1937/H
导航切换
上海翻译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认知翻译学研究新进展
文旭, 张钺奇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6-12.
摘要
(
2192
)
PDF(pc)
(1158KB)(
1312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的深度融合,认知翻译学发展迅速,其核心内容研究纵向加深,与邻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横向拓展。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逐渐明确,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完善,学术共同体不断壮大,这标志着认知翻译学已稳步走向成熟。本文基于国内外认知翻译学发展现状,缕析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跨学科合作的最新动态,研判认知翻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1)从单纯的跨学科研究到跨学科、多学者、跨国界的多元协作研究;(2)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疏离到理论-实验实证互哺的良性互动;(3)从分散的理论模型建构到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阐释。最后,针对当前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热潮,本文提出学界亟需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部分专业术语概念混淆、边界模糊,过度依赖实验实证研究技术以及研究“果实”与真实翻译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
罗选民
上海翻译 2022, 167 (
6
): 1-2.
摘要
(
2048
)
PDF(pc)
(1231KB)(
245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两种途径:外部驱动途径(包括引入和导出)和内部驱动途径,以及界定了翻译跨学科性(相关性、融合性、创新性),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根据。取样的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上述路径的不同方面,由此揭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和合法性,澄清翻译界存在的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为例
郑敏宇
上海翻译 2023, 170 (
3
): 36-41.
摘要
(
2032
)
PDF(pc)
(1074KB)(
1517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翻译研究方向的选题正反映出这一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文章重点剖析国家社科涉译重大项目的主要选题和内容,探讨翻译跨学科研究路径,考察具体的研究领域,指出翻译研究在拓宽问题域的同时,以跨学科促进翻译学自身发展是学科建设之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国内口译评估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NVivo的质性研究(2002-2021)
夏甘霖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72-77.
摘要
(
1999
)
PDF(pc)
(1235KB)(
302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本文对2002-2021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口译评估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该领域在最近二十年里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内口译评估研究的数量稳步增加,研究方法和内容更加丰富。最突出的研究主题是以口译能力量表研制和考试测试为主要研究场域的口译能力研究和以口译教学为主要研究场域的口译质量评估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口译评估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总体上仍较为传统;2018年颁布实施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能力量表是这一主题研究的最突出成果。国内下一阶段的口译评估研究可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信息技术工具,以及各类分析软件,聚焦口译能力和质量评估的应用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和探讨口译能力与质量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使口译评估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口译人才培养和口译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鲁迅小说百年英译历时比较研究
任荣, 郭薇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89-94.
摘要
(
1995
)
PDF(pc)
(1142KB)(
627
)
可视化
收藏
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认为,经翻译投射的文学作品形象,基本是由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接受国占主导地位的诗学决定的,为比较文学译介学拓展了一片新的疆域。本文借助勒菲弗尔“改写理论”,梳理鲁迅小说百年英译历程,分析鲁迅小说翻译肇始期、译入为主期、译出为主期和翻译繁荣期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总体运作情况以及各阶段代表性译者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考量,结合各译本海外出版和影响数据,勾勒鲁迅小说百年英译历时比较全景图,并以此为契机,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语言和翻译研究的宝典,“精微”与“广大”学问的楷模——潘文国先生文著纵览后“四悟”
何刚强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1-5.
摘要
(
1983
)
PDF(pc)
(1412KB)(
216
)
可视化
收藏
潘文国先生著作等身,在语言与翻译研究领域几十个春秋耕耘不辍,为我国的人文研究作出独特贡献。本文试图探寻潘先生杰出学术成就背后的几个主要成因及其对中国相关研究界、教育界所带来的影响。第一、潘先生明显是继承了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做学问首先凭借其坚实的“义理、考据、辞章”基础;第二、他的学术成功还与其“采铜于山”的探索精神和努力鼎新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国家提出建设“新文科”之时,潘文国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无疑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参考价值。就相关人才培养而言,打通文史哲的人为隔离已是当务之急,潘先生的学术成就是这种打通的物化,为我国新一代学人的成长树立起了一个硬核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副文本视域下中医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阙红玲, 刘娅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84-88.
摘要
(
1953
)
PDF(pc)
(1359KB)(
1028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典籍蕴含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与中医药文化,其对外翻译传播对于传承振兴中医药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本草纲目》是中医典籍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译为多国语言文字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本文以罗希文翻译的《本草纲目》全英译本和“大中华文库”《本草纲目选》编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版本的装帧设计、序言、文内注释、书末附录等副文本资源的整理和归纳,分析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而探寻其对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口译三角模型(细化版)IT Model:构建与阐释
吴文梅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66-71.
摘要
(
1951
)
PDF(pc)
(1440KB)(
155
)
可视化
收藏
口译过程是一个二语三方的交际系统,其中对口译过程的探索是口译理论构建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建模是最直观且形象地呈现口译过程的方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理论推演法,以释意派的口译三角模式为基础,以“口译过程两阶段解读”为参照,借鉴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过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口译过程的各阶段及其关系,以及其间运用的信息加工方法,构建口译三角模型(细化版)(Interpreting Triangle Model,即IT Model):口译=理解+记忆+转换+表达+协调+互动,希冀描述与解释口译过程,助益口译教学与口译测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高瞻远瞩定方圆,筑梦译海之大者——再论方梦之译学贡献与影响
范武邱, 吕松博
上海翻译 2023, 170 (
3
): 1-6.
摘要
(
1939
)
PDF(pc)
(1149KB)(
128
)
可视化
收藏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是国内少有的译学辞书编纂人和期刊创刊人,构建了本土化应用翻译学科体系,提出了“一体三环”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译学理论,在推动应用翻译研究和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归纳梳理方先生在译学著作、译学思想和翻译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卓越成果和高位思考,述评方先生在翻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及其对中国译学发展走向的深远影响,为今后的方梦之翻译思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汉语佛典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历史语境、主体与模式
许文胜, 刘朋朋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78-83.
摘要
(
1936
)
PDF(pc)
(1146KB)(
282
)
可视化
收藏
1831年,《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英译本在英国出版,被认为是汉语佛典在海外传播的肇始。迄今为止,汉语佛典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已具一定规模,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梳理了19世纪中后期以来,汉语佛典在英美等国家的译介情况。研究发现,汉语佛典在19世纪和20世纪,就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模式而言,有较大差异。其中,传教士、日本和中国港台佛教界人士先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认为,目前汉语佛典英译史的研究与书写,在翻译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这一英译历史进程中的译者、译本以及译论有待挖掘;以史为鉴,对于中国佛教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方法,更需进一步揭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严复翻译中的知识建构研究
苏艳, 丁如伟
上海翻译 2023, 170 (
3
): 76-82.
摘要
(
1925
)
PDF(pc)
(1154KB)(
231
)
可视化
收藏
在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背景下,严复的翻译以比较中学西学为基础,整合中西知识,重构语境,以拓展民智、科学救国;其翻译践行“中西会通”的原则,通过对知识的再语境化加工引介西学,并提出了学科分类方案,调整了中国传统知识结构;他本着“体用不二”的原则,通过翻译传播和普及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国人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严复的翻译展现了知识加工、话语塑造与价值再生产等一系列经由翻译实现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对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可以审视知识翻译中科学话语的塑造,呈现知识如何在新语境下得以重构并发挥价值,挖掘中国现代知识结构形成背后的思想内涵,由此揭示翻译的知识再生产功用,凸显翻译在知识的加工、建构与传播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智慧翻译教育研究:理念、路径与趋势
王华树, 刘世界
上海翻译 2023, 170 (
3
): 47-51.
摘要
(
1922
)
PDF(pc)
(1066KB)(
210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着人类教育向智能化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传统翻译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智能技术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本研究立足当前翻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基本特点,借鉴智慧教育理念,揭示出智慧翻译教育的理念,并从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智能技术与翻译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最后展望了未来智慧翻译教育虚拟化、联通化、交互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旨在提升翻译教育的智慧化水平,推动新时代翻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十年:检视与展望
周忠良, 任东升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19-23.
摘要
(
1919
)
PDF(pc)
(1169KB)(
208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历经十年发展,通过持续的概念建设,初步形成自成逻辑的研究架构,未来有望发展为具有超学科研究范式的国家翻译学。本文回顾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历程,检视其概念建设、知识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研究趋势,旨在推动其学科化发展进程,服务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渊源
严程极, 杨枫
上海翻译 2022, 167 (
6
): 39-43.
摘要
(
1915
)
PDF(pc)
(1183KB)(
747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翻译学对翻译对象、本质、方法的阐述为当前译学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但一个理论或学科的构建,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系统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术语体系。基于此,本文就翻译与“知识”相关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做了系统梳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天工开物》三英译本作者“误见”之译者行为批评研究
林宗豪 王宏
上海翻译 2022, 167 (
6
): 73-78.
摘要
(
1912
)
PDF(pc)
(1454KB)(
308
)
可视化
收藏
《天工开物》乃晚明四大科学家之一的宋应星所作,亦居明末四大科技巨著之列。因作者写作仓促、经济窘迫、无力延友商酌、历史局限等缘由,导致出现作者“误见”。本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天工开物》三英译本(任译、李译、王译)之作者“误见”的译者行为展开描述与比较,指出“求真-务实”评价模式需分译内与译外两视域、语内与语际两层面。研究发现,因原文版本、文本史料价值、误见相对性等译内因素与译者情境、译者动机等译外要素制约,在误见层面,任译与李译对各自原文底本——涂本与陶本多呈译内语言性求真,王译对其原文底本——潘本则多倾向于译外社会化超务实,但三译本亦在译者行为连续统上寻求一定平衡,游走于“原文底本/作(译注)者”与“读者/社会”之间。本研究旨在弥补《天工开物》英译研究中的原文版本重视不足,深化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求真”“务实”及其评价模式的认识,以提升《天工开物》译介过程中的信息信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术语的翻译策略:立格与传意
赵军峰, 薛杰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24-30.
摘要
(
1900
)
PDF(pc)
(1327KB)(
429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法治宣传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过去由于法治话语体系尚未完善、国际舆论环境不利等因素,我国对外法治宣传效果不甚理想。当前,加强对外法治宣传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新型国际法治的新时代内涵,既要“立格”,建立翻译规范,建设标准化中国特色法治术语库,统一核心概念和关键表述的翻译口径;也要“传意”,采用针对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使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本土化表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
李茂君, 胡显耀
上海翻译 2023, 170 (
3
): 7-12.
摘要
(
1897
)
PDF(pc)
(1141KB)(
244
)
可视化
收藏
概念史结合了词语史和社会史,是一种聚焦于概念与历史变迁的历史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描述近代新名词和新概念的翻译过程,尝试说明概念史方法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在阐述概念史内涵的基础上,以“总统”概念的翻译为例,提出并展示了一条近代中国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概念史研究路径有助于揭示近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有利于推动翻译史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译家的译者身份视角探析
冷冰冰, 阎书昌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48-53.
摘要
(
1895
)
PDF(pc)
(1201KB)(
163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译家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心理学翻译史上的代表译家和译著进行了梳理,译家身份涉及“中西传教士”“心理学教员”及“心理学家”等。论文以心理学术语翻译为例,描述了译家身份对译者行为的影响:传教士从传教的目的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制了心理学术语,而中国传教士颜永京在翻译《心灵学》一书时才开始具有学科意义的术语创制工作。二十世纪初,心理学知识的传播从宗教传播转向师范教育,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心理学教员翻译的许多心理学术语则借自日本心理学译著中已有的汉字术语。五四运动以后以留美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心理学家,从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学科的目标出发,采取兼容并蓄的翻译立场和本土化的学科建构理念,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建立了汉语心理学术语体系。研究对民国时期心理学译著做了整体描述,凸显了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翻译工作的重要研究价值,并从“译家的选取”“研究视角的展开”和“聚焦的研究对象”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研究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合信译述《全体新论》中解剖插图的视觉修辞意义
陈水平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37-42.
摘要
(
1888
)
PDF(pc)
(1791KB)(
298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视觉修辞的视角分析了19世纪来华传教士合信译述《全体新论》中的解剖插图,认为插图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图文并茂”地传播了西方解剖学知识,开启了国人的医学启蒙,书中“真”“准”“精”的解剖图示是一场修辞的实践,它专门针对中医的知识体系而作,不但参与建构了西医的科学性、精确性和优越性,重构了国人对身体的认知和疾病的管理观念,还引发了近代国人对“身体”的思考和焦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新冠信息疫情翻译安全问题研究
胡健
上海翻译 2023, 168 (
1
): 31-36.
摘要
(
1874
)
PDF(pc)
(1142KB)(
187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虚假、错误、过量、过少可引发新冠信息疫情,而翻译正是其中重要的安全诱因。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信息疫情翻译安全可界定为多领域叠盖型非传统安全,其安全问题危及译品受众、社会、民族、国家,对生理、心理、文化、形象等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基于疫情突发性、复杂性、敏感性、广泛性与社交性五大特点,归纳分析机器翻译、术语翻译、命名翻译、翻译不足、翻译传播五方面翻译安全问题及其原因,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系统、底线、法治和创新五大思维方法,针对性提出整合机译、跨界合译、自主巧译、志愿联译、审核传译五大防控信息疫情的翻译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