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rman, A.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A]. In Venuti, L.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84-297. [2] 冯全功. 还形式以生命——文学翻译中形神之争的困境与出路[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11-21,111. [3] 冯玉文.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傅敬民. 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批评功能[J]. 英语研究,2022(1):20-31. [5] 葛涛.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鲁迅在《死魂灵》第一卷译稿上的修改情况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2016(1):43-53. [6] 顾钧.鲁迅翻译研究[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7] 贺爱军.鲁迅“硬译”的文化解读[J].上海翻译,2009(4):70-73. [8] 寇志明,姜异新. 翻译与独创性:重估作为翻译家的鲁迅[J]. 鲁迅研究月刊,2011(8):26-33. [9] 李露露,许钧. 从“译中求异”到“异中求译”——安托万·贝尔曼《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解析[J]. 中国外语,2015(2):96-102. [10] 梁实秋.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J]. 新月,1929(6-7):193-196. [11] 刘全福. 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 中国翻译,2000(3):57-61. [12] 刘云虹,许钧. 异的考验——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J]. 外国语,2016(2):70-77. [13] 刘云虹. 再论异质性与翻译立场[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a(3):72-80. [14] 刘云虹. 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的审美维度[J]. 外语教学,2021b(4):76-82. [15]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a. [16] 鲁迅. 鲁迅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b. [17] 鲁迅. 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c. [18] 鲁迅. 鲁迅全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d. [19] 鲁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e. [20] 鲁迅. 鲁迅全集(第十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f. [21] 鲁迅. 鲁迅全集(第十二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g. [22] 罗选民. 从“硬译”到“易解”:鲁迅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J]. 中国翻译,2016(5):32-37. [23] 骆贤凤.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4] 王宏印,刘士聪.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J]. 中国翻译,2002(2):7-9. [25] 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6] 王家平.《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7] 王向远. 论翻译文学批评——特殊性、批评标准与批评方法[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3-89. [28] 徐晓红. 鲁迅译哈姆生《神秘》选段分析[J]. 鲁迅研究月刊,2023(1):21-27,35. [29] 朱志瑜,黄立波.中国传统译论——译名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0] 祝宇红. “中间物”意识辨析[J]. 鲁迅研究月刊,2011(7):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