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杨, 陶宝琛, 张斌. 翻译美学指导下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策略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1):1548-1551. [2] 曹思佳.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心系疾病相关名词术语英译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3(7):2274-2280. [3] 陈宁,张晓枚,陈锋,沈艺. 中医“痹”字相关术语英译的实证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6):1938-1941. [4] 陈媛,黄忠廉. 李照国中医外译理念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112-115. [5] 丁雪光. 中医核心词汇和经典语句翻译策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8):500-501. [6] 都立澜,朱建平,洪梅.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策略与方法辨析及体系初步构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6):2838-2841. [7] 葛校琴. 国际传播与翻译策略——以中医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09(4):26-29. [8] 国务院.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54716.htm.(2016-02-22)[2024-12-06]. [9] 郭先英. 浅谈归化和异化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选择原则[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4):334-336. [10] 何敏. 中医五行翻译的美学特征[J].中国科技翻译,2013(4):12-14. [11] 兰凤利. 中医古典文献中“阴阳”的源流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7(4):69-72. [12] 李孝英, 邝旖雯. 从中医典籍外译乱象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策略重建——以《黄帝内经》书名翻译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21(5):21-33. [13] 李永安. 中医脉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2):1130-1131. [14] 李永安. 词素层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50-52. [15] 李永安. “东方情调化翻译”在两套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中的体现[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1570-1572. [16] 李永安,董娜,史文君,马伦,梁静. 对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中的语法问题的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2):245-246. [17] 李永安, 李经蕴. 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11(9):2314-2315. [18] 李展. 中医“神明”的英语翻译[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6):656-657. [19] 李照国. 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6(3):31-33. [20] 李照国. 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 上海翻译,2006(1):63-66. [21] 李照国.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2008(4):63-70. [22] 李振. 权力话语理论操控下《本草纲目》英译的文化诠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7):2888-2890. [23] 刘法公. 商贸中医术语汉英翻译规律[J].中国翻译,2000(5):45-50. [24] 刘毅,魏俊彦,张春凤. 中医典籍深度翻译的方法、类型与文化功能:以罗希文英译《黄帝内经》为例[J]. 时珍国医国药,2019(5):1179-1181. [25] 罗海燕,邓海静. 有关中医英语名词化及英译策略的讨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3(11):2806-2808. [26] 彭爱和. 跨文化视阈下中医商贸宣传文本翻译原则的探索[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2):103-105. [27] 阙红玲,刘娅. 副文本视域下中医典籍的翻译与传播[J]. 上海翻译,2023(1):84-88. [28] 冉亚周,路媛,姚欣. 论中医四字格及其翻译策略[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5):1220-1222. [29] 申艳星, 王治梅,侯茜 等. 文化图式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2):302-304. [30] 石少楠, 王银泉. 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翻译原则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6):835-836. [31] 石勇. 翻译转喻观及其在中医术语“取象比类”英译中的体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11):1707-1710. [32] 石勇. 基于翻译转喻理论的中医术语英译及其教学启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6):1004-1007. [33] 苏红, 王银泉. 汉英中医药词典编撰和翻译的缘起——以欧明中医药翻译原则为例[J]. 学术研究,2022(11):49-53. [34] 王彬,叶小宝. 中医典籍中“气”的源流与翻译探析[J]. 中国翻译,2014(2):107-110. [35] 王娜, 闻永毅. 浅谈《伤寒论》罗希文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20(5):130-135. [36] 王银泉,余静,杨丽雯. 《黄帝内经》英译版本考证[J]. 上海翻译,2020(2):17-22. [37] 薛俊梅. 从气概念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翻译原则[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5):471-472. [38] 于若涵, 阎莉.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认知识解操作[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11):1916-1919. [39] 曾虹, 张萍. 认知框架理论视域下“相似观”中医病名翻译[J]. 中国翻译,2024(6):119-126. [40] 张海红,施蕴中. 论中医脉象术语的翻译[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7):655-658. [41] 张晶晶, 戴琪.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五性”原则[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1):740-742. [42] 张林熹, 刘娅.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对外翻译中的“守正创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12):2105-2109. [43] 朱剑飞.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语料库视角[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9):1161-1164. [44] 朱文晓, 耿晶. 助力中医话语权构建的《伤寒论》英译策略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7):1165-1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