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5, Vol. 182 ›› Issue (3): 8-14.

• 理论思考 • 上一篇    下一篇

释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

刘和平   

  1.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24-12-20 出版日期:2025-05-10 发布日期:2025-05-30
  • 作者简介:刘和平,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翻译理论与教学、中法跨文化研究。

  • Received:2024-12-20 Online:2025-05-10 Published:2025-05-30

摘要: 释意理论建立在对职业口译活动的观察基础上,该理论借助心理学、认知学和传播学等,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末被译介到中国。该理论构建的口译过程“三角模式”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等重要概念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静态”研究被“动态”研究替代,只关注文本被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以及译员/译者替代。《口译训练指南》不仅是欧洲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参照,更在中国翻译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语言教学阶段的教学翻译逐渐被职业翻译教学取代。从1988-2024年,共有2927篇论文入库CNKI,2020年进入高峰期。除早期释意理论的译介外,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思考,这些分析和反思成为中国翻译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 释意理论, 译介, 应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