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 ›› 2025, Vol. 182 ›› Issue (3): 1-7.
• 理论思考 • 下一篇
刘军平
收稿日期:
2024-09-14
出版日期:
2025-05-10
发布日期:
2025-05-30
作者简介: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翻译学、中西比较哲学。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4-09-14
Online:
2025-05-10
Published:
2025-05-30
摘要: 本文从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出发,尝试阐释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方法各自的特殊性,以揭示翻译研究的认识论途径。翻译现象既可以从科学经验角度予以观察,从而从科学方法视角加以研究;亦可以从艺术经验的角度予以审视,从而突出人文主义的方法论。科学经验与艺术经验之间形成了翻译研究方法论的论争。翻译研究的科学实证路径强调的是客观性和意义的等值,艺术经验路径突出的是艺术审美和生命体验。本文既探讨科学求真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阐明翻译文本作为历史流传物的特殊性。作者试图厘清翻译研究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与解释学方法论的差异,通过重视语言和对话逻辑作为存在的媒介,去化解科学与人文方法论的对立,以凸显翻译学方法论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刘军平. 翻译方法论之争: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真[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1-7.
[1]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M].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Tran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1962. [2] Heidegger, M. Poetry, Languagee, Thought[M]. Albert Hofstrater. Tran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 1971. [3] Kant, I. Critique of Judgment[M]. Werner S. Pluhar. Tran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 Inc., 1987. [4] Venuti, L.Contra Instrumentalism: A Translation Polemic[M].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2019. [5] 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 程千帆.文论十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A].罗新璋,陈应年 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01-609. [8]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4. [9] 傅伟勋.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0] 郝大维,安乐哲. 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施连忠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1]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3]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M].宋伟杰 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5] 吕俊.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6] 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下)[M].鲁旭东,林聚任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 穆雷 等.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18] 彭富春.论海德格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释慧皎.高僧传[M]. 汤用彤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20]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 腾守尧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1] 王聚.当代知识论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22] 许钧,穆雷 主编.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3] 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默尔哲学述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4] 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3(1):1-10. [25] 杨自俭. 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A].杨自俭, 刘学云 编.翻译新论(1983-1992)[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25-333. |
[1] | 刘和平. 释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8-14. |
[2] | 桑仲刚. 叙事翻译的质量评估——从理论到模式[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15-21. |
[3] | 焦丹. 中国粮食文化英译探微:时政话语视角[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22-26. |
[4] | 赵妤. 外交话语中女性主义翻译与传播体系建构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27-33. |
[5] | 雷珊. 基于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的国内中医翻译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34-37. |
[6] | 刘猛. 口译中的文本建构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38-43. |
[7] | 刘佳. 新文科视域下国家地理标志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44-50. |
[8] | 潘莉, 杨愉欣. 新媒体视域下纪实视频的同期声英译原则与策略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51-55. |
[9] | 沈磊, 殷依娜. 基于NLP技术的学术著作翻译策略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56-62. |
[10] | 邓科. 内阁西洋翻译体制下清朝对英情报文书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63-69. |
[11] | 夏天. 从经典译介到知识传播与生产:道格思汉学译写研究[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70-76. |
[12] | 丁如伟, 苏艳. 严复知识翻译中的地方情境重构[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77-82. |
[13] | 马瑞, 朱一凡. “自繇公理”和“自繇之义”[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83-89. |
[14] | 喻旭东, 张开植. 翻译的知识再生功能研究——以“建筑”概念的中日双程旅行为例[J]. 上海翻译, 2025, 182(3): 90-94. |
[15] | 袁丽梅. 搏击译海:钱绍昌影视翻译活动述评[J]. 上海翻译, 2025, 181(2): 1-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